微觀的聚落計畫藍圖


社子島發展替代方案跨領域國際工作坊暨公眾論壇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17 APR/MAY Vol.046
5650 2017-04-05
關鍵字 : 

 
▲ 工作坊白天於福安國中進行小組討論與作業,學員們來自五大學科領域。(廖桂賢/攝影)
 
 
ecology
微觀的聚落計畫藍圖
社子島發展替代方案跨領域國際工作坊暨公眾論壇
A Blueprint in Microcosm
Workshop and Forum for An Alternative Future of Shezidao Settlement
 
採訪整理、攝影:張雅雲
圖片提供:廖桂賢
 
 
五天四夜,約莫是一場旅行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它可以是另一場知性的盛宴、一場觀念的碰撞。新年前的冬日,公車穿越鬧區來到這一處即將被翻轉的區域─社子島,在居民的眼中,這處處充滿人文風情、社區紋理的家園,如今如履薄冰地走向未知的彼端,令人喟嘆。
 
漫長幾十年的歲月,一直處在該是繁華台北的社子島沉默無言地吸納洶湧無情的洪水,儘管如今水情較為穩定,此處也的確需要改變。然而台北市政府推出「生態社子島」規劃案,名義聽起來美好,卻像是將社子島視為幾乎空白的畫布,重新大筆揮上不屬於此地的色彩與區塊;社子島原有之空間結構紋理全部被漠視,因此引發地方不滿與專業界的質疑。改變需要適時適地,台北市政府卻無視社子島現有聚落的文化、環境、社會經濟脈絡,何來「生態」可言?
 
 
 
▲ 工作坊及公眾論壇企圖透過較民主之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段,嘗試發展出真正尊重社子島文化、環境與社經脈絡之替代方案。(王麒愷/攝影)
 
 
工作坊緣起
 
「專業且負責的規劃案應以解決社子島面臨之真實問題為起點,並奠基於充分、細緻的基地調查分析。」因此,專業者關注社子島陣線與社子島居民自救會於2017年1月20∼24日主辦「社子島發展替代方案跨領域國際工作坊暨公眾論壇」,由廖桂賢、黃光廷、鐘振坤、康旻杰、劉柏宏、黃瑞茂六位專業規劃領域的老師,帶領具有都市計劃、景觀建築、建築、水利等專業之參與者,分別聚焦於「溪洲底」、「浮洲」、「溪沙尾」三地,透過參與式規劃設計方式,研擬出包括聚落以及其周邊環境的「聚落計畫」。規劃原則涵蓋文化、環境、居住及社會經濟層面,不以建構「巨觀」的全社子島規劃藍圖為目標,而嘗試先以「微觀」的視角切入。
 
 
 
▲ 工作坊第一天的田野調查,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與互動。(廖桂賢/攝影)
 
 
「社子島開發在歷史上總是緊繫著水文治理,台北市政府目前以200 年保護標準為前提,計畫修築9.65 公尺高的堤防,修築堤防背後將是以全島區段徵收作為開發手段,引起爭議。」如果社子島原有的聚落紋理不復存在,大量無產權的居民因為無法負擔增長的房價或租金,而無法繼續在社子島安居樂業。因此,工作坊「透過向在地居民訪談、密集的田野研調、都市計畫工具與法令檢討等,嘗試提出有別於全區(島)區段徵收之外,更多元的開發工具與發展手法。」白天,工作坊成員在福安國中進行討論,晚上則於坤天亭進行階段報告,並有許多居民給予在地生活經驗的分享。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天,老師與學員們齊聚一堂,透過民眾論壇的形式,將這四天來階段性的規劃設計成果,與居民以及專家學者進行分享與討論。
 
 
 
▲ 夜晚的坤天亭非常熱鬧,當地居民與老師及工作坊的參與者們討論熱烈。(黃光廷/攝影)
 
 
 
▲ 工作坊第五天的民眾論壇上,各組的手稿集合看板十分具有親和力。
 
 
溪洲底之「ㄩㄣˋ」
 
延平北路七段一帶的溪洲底地區是一處充滿「韻味」的地方,屬於此地的五種「內蘊」架構起聚落的過去,以及未來也從這裡開始,不應該捨棄原有的風華,而應該保留此地獨特的美感,在這基礎上構建出更真實且美好的藍圖。
 
負責溪洲底區域的學員們以「文化底『蘊』」、「生活『韻』律」、「溪洲之『慍』」、「雞年機『運』」而「醞」釀出嶄新的溪洲底風華,夜弄土地公的在地信仰是凝聚社區的無形力量,境內的廟宇、古宅,甚至雜貨鋪與古樹,則像是社子島的根;那蜿蜒的巷弄,交疊的亭蔭形成難得的公共空間,居民的生活韻律盡在其中,如果能將綠色資源再行重整,也會展現出新的風貌;而溪洲之「慍」,無法避免的洪水,參與者則期望可以調整地表逕流方向,形成新水網路,每戶人家多建水塔用於儲水及滅火。對於舊聚落擬定完整的災害管理流程,增加滅火的方式,並就鄰近的街道規劃避難單位,定期組織居民演練避難路線。
 
 
 
▲ 溪洲底組以五「ㄩㄣˋ」釀出嶄新的溪洲底風華。(溪洲底組簡報/圖片提供)
 
 
此外,棕地修復也是參與者認為產業永續很重要的一環,對汙染不太嚴重的土地,經徹底清除後,改變土地用途。汙染較嚴重的地方,通過全面治理,改造為公共空間,向居民開放,並種植向日葵、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以恢復地力。「在聚落附近,利用舊有工廠與空地,把安置住宅、私人住宅、公共設施與避難空間結合。安置開發過程中,被迫離開的、像是有屋無地、無屋無地的弱勢居民,可同時滿足公共設施、防災、與新的居住需求。」
 
 
 
▲ 溪洲底組的計畫,層次由外而內、由河岸至內裡兼顧並行。(溪洲底組簡報/圖片提供)
 
 
務實設計原則──浮洲聚落紋理
 
災害管理(避難預警系統)的討論是工作坊一項重要的側重點,而針對社子島居民的安置方案與基礎設施的增建,將嘗試與長期照護系統進行結合。浮洲組由水利開始,經由土地使用、交通、聚落發展、產業及遊憩等方面進行基本規劃,由此可知維持聚落既有紋理又要有新的做法,尚且是需要各方評估環環相扣的考量,又怎是政府可以生態為名、就能全面抹殺原來社子島的一切呢?
 
 
 
▲ 浮洲組由水利開始,經由土地使用、交通、聚落發展、產業及遊憩等方面進行基本規劃,維持聚落既有紋理又有新的做法。(浮洲組簡報/圖片提供)
 
 
浮洲組的參與者們深知水是社子島不可避免的課題,不只要防患外水,對於內水的整治,生活汙水系統和雨水系統要分離,實施雨水收集再利用;工廠的汙水要自行處理後排放,才能減少工業汙染;沿河排水溝創建人工生態溼地以處理汙水,也能提供居民活動空間。在聚落發展方面,將浮洲地區的整體空間重新配置,劃分為「休閒遊憩區」、「聚落發展區」及「產業專用區」,其中關於交通方面的規劃其實是十分務實的做法,像是道路的整修、清除路障、修補坑洞,產業專用道路拓寬及截彎取直。再者完善農業區的路網,以步道及自行車道串聯聚落對外的交通,有助於觀光產業的發展,並增加公車班次,改善社區內通道空間等有利居民的規劃。
 
 
▲ 將浮洲地區的整體空間重新配置,劃分為「休閒遊憩區」、「聚落發展區」及「產業專用區」。(浮洲組簡報/圖片提供)
 
 
翻轉吧!溪沙尾
 
田野調查非常詳細的溪沙尾組,對於溪沙尾的空間發展構建出了美好的未來版圖,不能捨棄原有農業的基調,而規劃以農田與農產品加工廠同在的農業生展區;在工業方面則重整工廠區與聚落的範圍,清除高汙染產業,轉而輔導與地方特色連結的產業形式,形成產業樂活區以提高整體環境的生活品質,未來以教育實驗工廠群和發展農業為主,像是實驗工廠、家具木工廠,以及綠帶空間的設置。
 
 
 
▲ 田野調查非常詳細的溪沙尾組,對於溪沙尾的空間發展構建出了美好的未來版圖。
 
 
第三部分則是與居民息息相關的移居生活區,期望在原有聚落原地重建,並將住宅改建為低密度的住宅區,長期提升生活品質與增進防災設計。溪沙尾面臨河岸,但參與者們認為就是如此才更該面對,以高腳屋形式的低密度安置住宅重返河岸,人車分道、加強排水系統、建立親水棧道等等。雖是分為三種形式的區域,其實最終仍是將產業與聚落結合在一起,甚至與水岸親近,實現徹底的翻轉。
 
 
 
▲ 溪沙尾組計畫中將原有聚落原地重建,以期長期提升生活品質與增進防災設計。(溪沙尾組簡報/圖片提供)
 
 
儘管很多計畫是處於理想建構的階段,大家也明白要設計出完整的社子島發展計畫並不是短時間可造就的事情,然而透過與居民的互動,工作坊的成員們真正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更明白對社子島最好的規劃是要「融入台北地區的整體發展趨勢,透過規劃設計解決社子島當下禁限建的問題,並保障在地居民的居住權益及社會網絡,讓社子島成為更宜居的環境。」而不是開發商投機的地產,因為社子島具有永續發展的資源和潛力,更是居民世居的家園。結束五天四夜的工作坊與論壇之時,坤天亭的中庭已亮起了燈。
 
然而夜已開始,社子島的未來卻仍在搖曳,需要你我持續關注與關心。
 
 
 
社子島發展替代方案跨領域工作坊暨民眾論壇
參與者名單:
一、溪沙尾組
王正祥、王雨倩、李德郁、周鏡惠、侯宜均、侯祥鈺、許佳煊、劉如意、黃姍婷、曾美芬、陳仲廷、陳伯晏、陳姮瑄、劉昱旋、鄭得權、賴佳慈、羅禾巽、蘇雨婷
二、浮州組
王迺翔、呂宏均、李愷、張青青、洪郁芝、錢萱羽、陳彥樺、陳柏霖、陳慧元、童懷億、馮玉榕、楊舒涵、詹嘉禎、蒲文珺、趙家弘、劉芷昂、劉學墉、蔡博藝、鄭珮吟、魏道暄
三、溪洲底組
林丹威、林佩儀、林蔓娟、何紫涵、李佳蓉、范振宇、柳志昀、張台賜、張晏慈、陳菊敏、陳偉、劉月華、馮偉傑、黃子倫、黃俊豪、董安龍、廖昶安、潘玨軒、簡慈萱

 

5650 2017-04-05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6569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538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5481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