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火車站前廣場景觀改造工程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建築雜誌2018年7月 Vol.274
作品檔案1696
新竹市新竹火車站前廣場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計畫緣起
為建構新竹市「行人優先文化城市」的目標,並配合中央「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市區道路人本環境建設計畫」之爭取,本計畫以「新竹火車站前庭廣場暨週邊道路人本環境規劃設計」、「城區人本交通步行悠遊網規劃與初步設計」前提架構下,以達成「人本交通悠遊城市」的美麗遠景。
火車站前緊鄰重要聯外幹道台1線,使周邊整體交通動線及人行空間均不非常友善,且由於新竹整體發展時間早,以致舊城區整體道路狹窄,缺乏行人友善空間,過去的小巷弄已不利時代進步後所帶來之車流及人流。本案為改善前站整體景觀及周邊人行環境的狀況,以打造未來市區道路以人為本之願景,並期望藉由環境景觀及人行動線之改善,串聯前後站地區都市機能及空間景觀,提供前往火車站使用者良好的步行環境。
規劃理念及環境設計創意
新竹火車站前為林森、中正、民族及中華路交會處,由火車站向外放射之空間紋理顯著,本案計畫透過動線調整、舖面改善、新植綠樹等手法來強化此城市核心廣場間意象,重現車站前於都市空間中之核心地標角色。
火車站歷史建築美學上的精華,在於其立面細膩處理的設計手法與施作工法。經過規劃重整其建築物外部廣場空間配置後,本案以簡潔低調的淺「V」字型長廊,以手臂張啟迎接外賓的態勢,作為進出站人行動線的引導,也併作為清襯歷史建築立面的視覺效益,另結合跨中華路的下沈式廣場,完整的以都市設計整體景觀改善的策略襯托了新竹火車站為城市核心歷史建築的空間文化意義。
都市交通關照人本環境的相融性改善
新竹火車站除在城市空間中作為視覺軸線焦點外,並肩負交通運輸之重要機能,本案考量各空間特性及人車動線分隔等因素後,整體配置規劃說明如下:
一、前庭人行通道
鄰車站建築增設人行廣場空間,使車道與車站建築間有足夠之緩衝空間,吸納臨停下客及進出站步行穿越之人潮。
二、風雨簷廊
沿主建築立面兩側增設東西向之風雨簷廊,提供舒適之步行環境,清楚引導人行動線,減少無目的方向的交通跨越。
三、小客車上下停等區劃
原U-BIKE停放區改設為小客車上下停等區,並配合行穿線劃設及分隔島設置將人車動線做清晰而明顯之區隔。中華路臨下沈廣場側,敲除原阻礙視覺之灌木花台,改設置為平面人行道、客車停車彎,方便雙向未車旅客上下。
四、中華路臨火車站側鐵道廣場/U-BIKE停放區
原鐵道意象人行步道區改設為U-BIKE停放區,與站前人行通道環狀串連避免U-BIKE與車行動線交織,停車區間列植喬木,除提供舒適林蔭空間,並與對側火車站站前廣場相互延續呼應。
五、站前下沉廣場
維持原有扇形廣場空間架構,重新整理動線上舖面高程,使其充分達到無障礙通行及停等,強化與車站串連之視覺意象。廣場周邊增植喬木串連暨有弧狀綠廊,完整呼應火車站前廣場使成環狀都市設計焦點。
舊城紋理與都市空間指認的清晰營造
新竹城的東南部及車站後側部分地帶,日本人採用的巴洛克式的放射性道路系統,是為了使人們在城市中有效率的來去,並且在適當地點設置紀念碑與教堂,以及街角處與視覺的焦點處興建華麗的公共建築,並成為穿過城市空間時的愉悅經驗。
中正路位於東門城及新竹火車站兩個重要地點之間,作為車站與舊城區的連結;車站為了正對道路,在平面及立面上做了調整使塔尖及入口能夠穿過中正路,正對東門城。
一、車站廣場城市印象—彰顯新竹城市歷史
以現有空間架構為基礎,透過綠廊連結及舖面重整等方式強化視覺軸線意象,重現車站之地標指認性。
二、車站前人車動線的清晰易讀—城市重要空間質感成就的基礎。
依實際使用機能重新安排站前廣場空間,改變計程車停等區與U-BIKE停放區之位置,先將人車動線作合理畫分,照顧行人安全,並透過植栽種植、分隔島簷廊設置及標線劃設等方式,明顯區隔出人車動線。
以人本空間與人性尺度於都市空間的設計細節成就有溫度的城市記憶
透過各項實質設計手法營造人本空間:
一、風雨簷廊
增設符合人性尺度的風雨走廊,克服天候的不適狀況,並以型式及質感延續歷史視覺
二、城市綠化
喬木林蔭增加城市空間行人停等的舒適度,帶狀喬木引導及修飾都市建築紊亂立面,帶狀種植喬木並為打造新竹山海生態城市種下契機
三、路側人行道及旅客上下停車彎
滿足平面人行動線的基本需求及貫徹無障礙通行的人本精神。
四、夜間廊道照明
以柱列成線的側照光源,形塑光廊,溫暖親切地導引夜間動線。
作品資料
作品名稱:新竹市新竹火車站前廣場
業 主:新竹市政府
地 點:新竹市
用 途:開放廣場空間
景 觀
事 務 所:景觀工程: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主 持 人:潘一如
參 與 者:黃薔、胡勖格、周建華、許宛琳
監 造:黃鈺珊
景 觀: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施 工
景 觀:億欣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6,450㎡
造 價
景 觀:新台幣35,000,000元
設計時間:2017年1月
施工時間:2018年4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18年7月號,Vol.274)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34
8083
7449
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