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
雲邑室內設計 台灣建築雜誌2020年1月 Vol.292
©李國民空間攝影事務所
作品檔案1850
引言
看膩了現代空間設計一貫濃重的粉妝玉琢,也許開始有不少人會想念起:單純屬於建築形廓的粗獷與不做作,而本案即試圖從「思考環保再生議題」的角度出發,善用新屋毛胚階段進場優勢,並搭配各種未經加工的原始材料,進而滿足以日常起居為目的的各種空間塑型、機能需求。
輕量通透的界定手法
由於是基地本身是毛胚新成屋,現場幾近全宅開放的零隔間、裸露結構鋼樑等,都跟故事劇本設定的情境頗為符合,但為了完成基本的場域機能分配,同時保有光影、視覺的自由流動感,設計上運用兩座鋼筋捆紮的屏風牆,作為客廳與餐廳、中島高吧區之間的分野,輕量化的界定手法,除了可兼作書報、影碟展示架使用,本身極為隨性的線條結構,在背光映照下也饒富意趣。
未加工基材轉作裝置藝術
自大門邊往兩側延伸的客廳主牆、玄關端景牆,所使用的材料著實令人印象深刻。這些原來自建築工地安全防護,基本上已經生鏽廢棄的圍籬用鐵板,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此案秀感鮮明的連續面風景,特別是整理過的鏽漬,本身就有一種類似膠彩的夢幻美感,另外還有幾處刻意露出紅色底磚的爛牆,以及餐桌後方用了大量角材複數堆疊而成的大型量體,形狀彷彿羽翼的結構充滿想像空間,在光的襯托下肌理深淺互現,其間添加書架的實用性,儼然一座巨型裝置藝術。
不設限的元素應用
全案基本以冷調灰階打底,但是透過燈飾、多款工業設計精品、名牌家具等因子,扮演起畫龍點睛、創造反差、串場跳色等任務,也讓整個空間顯得摩登且個性十足。
不破不立偽時光痕跡
文明演進往往存在著許多軌跡的重疊、拉扯,而物質水平已然如此發達的今日,何等的輝煌都有可能,但即使沒有華麗繁複的堆砌包裝,此宅說明了家一樣可以無比隨性、舒服、有型,也因為案中多處事先經過設計團隊技巧性破壞,例如爛磚牆、老舊木板拼接桌面等,以呈現時光荏苒的碾壓痕跡,說不定也能因此包容居者恣意發洩的任何情緒,成為一方更貼近人心的場域。(文:林雅玲)
作品資料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0年1月號,Vol.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