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0163 2015-03-04

 

作品檔案897(Vol.186)

剩閒居
葉熾仁
攝影:葉熾仁


剩閒居的底層使用石頭做承重牆,上層運用鋼構搭建。前者是都蘭當地常見的自然素材;後者是台灣鄉間臨時居所常用的材料。兩者建構圍塑出屬於屋主自己的生活場域。在量體上,分為前棟、後棟和中間連結的休憩空間,像是旋轉了九十度的傳統三合院。前棟中間挖了一個虛空間,下方置入水池,引入後山流下來的山泉水,串連休憩空間與前棟量體,同時也透過這個虛空間,為前棟二樓室內導入光線。

順應地形,重新塑造回家的路徑
在都蘭,汽車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設計師在設計剩閒居時,運用基地的緩坡地形,配合上屋主的生活習慣,將後棟車庫抬高,直接設置於門口車道旁,方便屋主直接開車入庫,下了車,就已經回到家裡了。穿過休憩空間,走在水池旁的過廊上,直接進入前棟,讓回家的路徑開始醞釀都蘭生活的慵懶步調。
穿過前棟的水池兩側,一邊是起居室,另一側留給了家中的長輩使用。挑高的起居室,客廳、餐廳和廚房沒有明顯的分界,共享著前棟一層挑高的空間,彼此又相互彈性使用。大面的落地門窗,面向種滿蔬果食材的庭院,廚房、餐廳、露台和菜園融成一體。廚房的上方則是二樓開放式的臥房,與餐廳共享挑空的空間。二樓的另一側(孝親房的上方),則是衣物間與衛浴空間。而臥室與衛浴中間的過道,正是前棟挖空的虛空間,置入書房,陽光自然灑落室內。
設計師喜好利用重新定義的方式操作設計。何謂門?何謂窗?位置不同、大小不同,但如果門與窗的尺寸、位置可以被改變,並重新定義,就可以為原本既成的建築空間注入新的可能,誘發新的生活方式。(採訪撰稿:林宏聰)

 

 

作品資料

作品名稱:剩閒居
業       主:葉熾仁
地       點:台東
用       途:住宅

建       築
主  持  人:葉熾仁(BK)

施        工
建        築:凱悅工程、彭師傅

材        料
外        牆:都蘭山石、鐵皮浪板、冰片木、舊紫檀地板、 舊木窗、拉門

基地面積:4,698㎡
建築面積:194.4㎡
樓地板面積:268.92㎡
層    數:地上二層

造        價
建        築:新台幣4,600,000元

設計時間:2007年
施工時間:2008年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A-A'向剖面圖

▲B-B'向剖面圖

 

 

2013│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獎(Vol.213)

剩閒居
葉熾仁

 

規劃設計者及業主感言/葉熾仁

推窗望月…

是因為這扇窗?還是那輪月?或是推的動作,造就了那情境?或是這句撩撥了你曾有過的空間印記?或僅僅是文人詞藻的搔首弄姿?月下是何景色?這時節該呼朋喚友抑或獨酌?也許窗外根本無月,純屬痴心風雅!窗無論穿透與否,隔了裡外兩個世界。窗一開,聲音乍現,是蟲鳴還是噪音,抑或寂靜無聲?接著風隨之流動,身體也感應到溫度的變化。所以,你是應景似地畫了那窗呢?還是因環境、空間、人、行為去參透設計那窗的必然性?於是乎窗的位置、大小、高低、材料、五金等設計細節循此而生?最後窗不再是窗,而是描述生活的開口。如換個命題:「為誰風露立中宵」(角落/街廓);或是「春城無處不飛花」(都市)的場景,空間尺度與意涵又該如何發想與拿捏?
想當初,望著荒地一片,第一課便是學習觸碰自然環境。兩公里遠的高處接的山泉水,每逢汛期,常得重修接水頭,溪流在大水之後每每改位,讓我理解順勢而為才是與自然相處之道。水也成為「剩閒居」重要的建築元素,水池末端的「水簾洞」更是我這懶人妄想的小宇宙!因懶,逐漸懂得欣賞野草、雜木;懂得接受蜜蜂、蝙蝠築巢共生;懂得不干預,給時間,才會形成生態。潛移默化中,竟也薰陶出懶人性格來!

在這地處偏遠,人力、材料資源相對缺乏的環境,得感謝我們這班拼湊出來,也願意相信我的施工隊。體認這裡閒散的工作態度、加長型的時間感、悠哉的生活哲學,我開出的條件是:無經驗可,願意做就及格!對許多人來說,工作只是生活的附屬品!比方眼前就是太平洋,逢潮水對時,怎好不去釣魚?心情指數過低,理應休息!偶而上工的路上被熟人攔截總是盛情難卻地跟著喝將起來。「拆了,地樑要是直的,算我準!要是波浪的,那就是藝術啦!」板模師傅先跟你打個令人莞爾的預防針!無論如何,我得有能耐把空間架構最終拉回到設計原意。營造過程也讓我明白得因材施作,建築師得從施工者的能耐衍生出適用的工法。按圖施工有時只為責任歸屬,不代表其適合執行,畫出能彼此溝通理解的(簡單的)圖更重要!
之後以業主的身分進住,檢視設計者所賦予的生活空間,體會到房事完了,土地的事情才開始。面對多樣且細膩的自然環境,忖思人造世界普遍存在的僵化定見,其實才是阻礙人類回到自然的障礙。若說與自然和諧共存才是人類長住久安之道,建築師必須有能力理解自然的實質與訊息,也應是建築師自我養成的一部分。建築師不能只依循既有模式,而是尋找自我探索的方法。不跳出窠臼,怎知外頭還有什麼機會?
總希望自己作品有被討論的價值,或因此辯證出空間新的可能性。未來的世代如何居住,我們有義務現在就做些嘗試,畢竟這需要一個演化、試驗的過程。期許自己能常存赤子之心,做出令人愉悅的空間。

 

 

台建二十週年‧20位建築人自宅(Vol.242)

剩閒居
葉熾仁

建築思考總不免在抽象與具象間擺盪。作為「剩閒居」設計兼使用者,兩個身份倒也能互相謙讓,少了角色錯亂與對立,多了對話式的思辨。共同目標是:成就一個懶人的生活空間。這便是「剩閒居」的由來—剩下的閒人居住的地方!在後山東海岸這地處偏遠,人力、材料資源相對缺乏的環境,體認這裡閒散的工作態度、加長型的時間感、悠哉的生活哲學,工作原來是生活的附屬品!
水也成為「剩閒居」重要的建築元素。兩公里外山上接來的山泉水,藉著一方水硯,在基地上作了一番巡禮。水池末端的「水簾洞」更是我這懶人癡心妄想的小宇宙!因懶,逐漸懂得欣賞野草、雜木;懂得接受蜜蜂、蝙蝠築巢共生;懂得不干預,給時間,才會形成生態。潛移默化中,竟也薰陶出懶人性格來!
進住之後,體會到房事完了,土地的事情才開始。建築在時間軸上與自然的邂逅講究的是穠纖合度(不在規模大小)、氣韻相通(搭上了調),進而達到和諧的狀態。面對多樣且細膩的自然環境,忖思人造世界普遍存在的僵化定見,其實才是人類回到自然的障礙。若說與自然和諧共存才是人類長住久安之道,或許藉由數位資訊無遠弗屆的特性,人類得以遠離被制約已久的居住形式,回歸自然環境,進而重新思考未來世代安身立命的可能性。(文:葉熾仁)

30163 2015-03-04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0499 2015-02-25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7617 2015-03-04
元根 SHARE HOUSE
元根建築工房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1月
Vol.232
70140 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