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2=18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策展人宣言


王俊雄│呂理煌│阮慶岳│黃聲遠│漆志剛│龔書章 台灣建築雜誌2008年5月 Vol.152
3926 2015-07-03
關鍵字 :  活動報導

 

2008│6×2=18 畢業設計紙上展覽│策展人宣言

 

今年,又將有一批建築系同學準備離開大學校園,畢業前的設計展是學習的累積成果展現,年輕的新創意與清新氣息需要有更多的機會被看見,並且為這個建築設計界掀起波瀾。拿出你的熱血來吧!可以奮不顧身的投入六位策展人的圈套裡,大夥一同腦力激盪,共同燃起更加熊熊的建築青春烈火。準備好大聲嘶吼出內心設計狂熱因子了嗎?如同去年策展人王俊雄老師所說的,「展覽是一種平台,而非塑造英雄,然後如泡沫般消失。平台的價值在於進行雙向、甚至多向的對話。」

「想擺脫老舊思維,想開創設計的新境界!」是你一直以來在設計時不斷湧現於內心深層的吶喊嗎?建築界可以因為你的衝撞而產生蝴蝶效應!正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勇敢奮戰的同學們,歡迎與我們對話,並誠摯邀請參加這個紙上展覽!

邀請對象:2008年台灣各大學部建築系的畢業設計(undergraduate design thesis),共12位展覽人。

邁進目標:透過作品顯露的十八種組合與對話關係,持續討論真正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畢業設計,與其應有的方式與教學內容,並嘗試摸索新方向。

參與方式:若您欣賞或願意接受其中一位策展人,或同時多位的指導,勇敢的與雜誌社編輯部聯繫(taiwan22@ms27.hinet.net),我們將會搭起您與策展老師們的橋樑。我們將盡量安排策展老師們參加您的畢業設計評圖,或另行安排對話場合。六位策展人將各自挑選出他們的展覽人,同時,每位策展人亦可以主動提出人選。
成果展現:由6位策展人所各自帶領出共12位的展覽人,將於10月號台灣建築雜誌上進行紙上佈展(每位展覽人有四大頁篇幅),展期無限!

聯絡方式:
電  話:02-2754-8176  編輯部 黃小姐
傳  真:02-2707-6711
E-mail:taiwan22@ms27.hinet.net
地  址:台北市10668大安路二段141巷21號2樓之1

 

「6×2=18」建築系學生畢業設計展
文:王增榮/2008畢業設計紙上展覽召集人

 

「6×2」是台灣建築雜誌關心台灣建築發展的重要活動之一,「台灣住宅建築獎」對象是位於建築最前線的建築師,「6 ×2」的對象則是準備上場的未來建築師。在場上的與準備上場的,對我們來說,意義是同等重要,所以,我們也同等慎重地看待這兩項活動。

由於在現實環境裡,建築創作必然要考量到現實與他人(業主)的存在,而須作適度的妥協,以致正在場的創作會或多或少出現潛在的一致性或表現的類似性。但是,現實這一味,從短程的距離來看有時很像是永恆,變化永遠都不會在我們有警覺的時候出現。但是,把時間放到大歷史的層面觀察,西方建築不就已經做到把新古典主義過渡到完全不同的現代主義?雖然花的時間接近半世紀!因此,對於準備上場的,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有著比在場的建築師有更開闊的想像與可能性,以便能夠幫現實把未來變得更像是未來!

由於建築設計的對象是人,人性本就多元,所以我們相信,建築處理的角度與評斷也相對地多元。因此,「6 × 2」捨去絕對意識的寡頭優勝制,改採多頭策展的方式進行。六位策展人,有六種角度,十二件作品,雖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可能性,卻已足夠展現我們的意圖;在運作上,策展人獨行其事,彼此會討論,但不整合、協調,用意是突顯與保留觀點的多元性與獨特性。

此外,策展的方式,還有一層與詮釋之多元性有關的涵意。如果作品是文本,策展人有權以不同角度進入解讀,並提出與原作者相異的論述。這個特質,不僅反應在現實層面創作者必然面對之主觀與客觀認知差距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這個縫隙裡,促成策展人與創作者進行對話,甚至衍生為評論。當然,在這樣的互動裡,策展人本身等同另一類型的創作者,他們是以對作品的挑選、跟作品或原創者的對話等來建立自己的論述,或,創作。
也就是說,策展人並非如傳統評審的角色那樣,置身選秀舞台之外,從高處以絕對的權威發聲,而是舞台的一員!因此,在這年度的展出,我們也會將策展人與創作者的實質對話一併刊出。我們非常期待在台灣的建築舞台看到這種多層次之唱和或對答的良性互動,而「6×2」是個先鋒。

所以,「6×2」不僅是一個活動、一個展覽,也可能是一個宣言!
我們很期待跟我們一樣對台灣建築的未來有著許多想像的年輕朋友,把你(妳)的畢業作品送來,與策展人們共襄盛舉! 

 


搞點硬的、甚或髒的真實主義
文:王俊雄/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二十五歲該離真實多遠?或者不該這麼問,真實該無關年齡吧!應該問:人該離真實多遠,才能覺得自己是個人?面對真實,畢業設計(或說建築設計)究竟能做些什麼?我的論點是,畢業設計從來不乏從真實出發,然而,這些充斥於畢業設計裡的真實,究竟是引發了我們對真實的瞭解,還是模糊真實的面貌?探究真實究竟是如口頭上所說的為了成就淑世大業,還是只為了要面子耍新梗弄酷?我相信要對這些混淆作出區辨,必須要堅持一種批判真實的態度,也就是離真實有些距離,但又不能遠到脫離了;批判的過程也必然是要遭遇晦暗不明。而我也相信,這種晦暗不明是對軟弱心靈的試煉,經不起的,將導向一種空虛的真實主義,將真實搞得更令人麻木,或根本將之變成邪淫趣味,因為在我們這個極度仰賴複製卻又愛裝成創作的時代裡,真實往往就是一種消費而已。

來吧!給我點硬的、甚或髒的也沒關係的真實主義。

 


為智慧的「實現」與「執行力」喝采
文:呂理煌/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年輕的在學朋友們常會問及畢業設計的過程應如何的進行與呈現?!概略而言,這猶如是一場智慧運動的過程──發想、探索、實驗、對話與實驗,即便到了最後的畢業總評,對創作者而言,仍舊是此全盤的設計過程的一部分,也是最終多重對話語彙的共同實現;這也可比擬成是發球員,其總體智慧之運用與執行力的表現。

然而相對於坐在台下評圖的人們或聆聽的觀眾而言,將如同在觀看一場宴客菜單與過程的總體呈現,菜單的命名、菜色之調配,對味的品嘗論足,場所氛圍的掌控及心得的檢驗與對話;進而完美的呈現對話中的對話構成關係,這便是畢業設計最後劇碼的終極構成與呈現!

建築乃是一項複雜智慧工程構成間之對話與實踐,而此智慧工程則包括了文化面、知識面、創作面、專業面等等溝通語彙的使用與對話狀態的執行!而此所謂“構成關係”,並非意指過去基本設計教學上之點、線、面元素相互間的構成關係,而是指多向度思維間對話語彙,相互構成下的構成關係。因此在此所謂多向度智慧工程構成的對話與實踐,則大致包含了以下所列舉之部分:
A 環境脈絡的涵構關係
B 意念語彙之轉化構成關係
C 空間語彙的組織構成關係
D 劇本延展之情境構成關係
E 物件語言的形體構成關係
F 構造美學的觸動構成關係
G 表達語彙之策略構成關係
H 溝通媒介之執行構成關係
I  對話現場之氛圍構成關係

因此簡而言之,「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畢業設計對年輕的學子而言,應可算是其學習過程中“分析力”、“創造力”與“執行力”總體實踐間之構成關係的檢驗,也期待著讓我們為您的智慧“實踐”與“執行力”過程,進行階段性的最終喝采吧!

 


訊息二則
給十年後的某建築家

文:阮慶岳/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我覺得畢業設計是在傳送一個訊息。

是設計者在離開這個階段的建築教育前,對這個世界發出來的話語。這話語可以是一個夢境、一段樂曲、一連串喃喃絮語、一個躍起的姿勢…,無一不可。

我也都願意欣然接受,但就像每天晚餐時的口味會變一樣的,我喜歡的畢業設計方向,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更易而作改變。譬如目前我會被吸引的作品,可能會跟下面兩則話語的方向有關。

一則:神話與童話

訊息是一個自我神話的架構。

然而成功的神話,必須情節曲折也迷人,同時能與現實生活屢屢呼應作對話,並讓我可以藉著神話,眺看到人間以外的另一個宇宙。若是神話建構不成的時候,會變得有些像童話,也許還是可以動人可愛,但已經不符合我這樣年紀人的胃口了。

神話與童話都傳遞著訊息,但二者的差別,是在於對真實現實鑿痕的深淺不一,以及能夠眺望的高度與距離是多少。

迷人的神話,必須雙腳紮實落在現實土壤裡,並能鷹般視看到遙遠的時空。讓人願意垂聽、也讓人神往。

二則:微觀與宏觀

所有有趣的創作,都可以同時見到微觀與宏觀兩個部分。由宏觀下手的,應當也會有著微觀的視角出現;由微觀啟始的,也必能顯現出宏觀的視野。而且,微觀是對現實探入的能力,能顯現敏銳、關懷與誠摯的態度,宏觀則是對全局的理想投射,可見出視野、氣度與格局。

宏觀與微觀沒有高下,因為二者在底層裡是互通的。因此,由哪裡切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連接上在底層穿流的全脈,呈現著既能微觀又能宏觀的能力,以及因此揮舞出自由瀟灑的氣息。

但若真的要在二者間分出差異,現階段的我會更被由微觀入手的作品所吸引。這固然是因為能在細微處見出來巍巍風景,當然迷人難以抗拒,另外也是因為由宏觀入手並不容易也常會失敗,我在態度上會比較謹慎與懷疑。

 

畢業設計雖只是人生階段裡,發出來的許多訊息之一,但能這樣莊重也正式敘述自我話語的機會,在人生裡也不見得很多。

要好好說一段話,容易也困難。我想其實最重要的,不是要想說得如何漂亮驚人,而是怎樣可以清晰、誠實也認真的把這話語說出來。因為話語就是溝通,而誠懇最能敲開別人心門。

話語只是個過程,不是結尾。是階段終了與再啟程前的訊息,若用心去說,可以為漫長路途送行很遠很久。

而我,希望能在這些作品中,閱讀到一個未來建築家的顯現…

 


行動
文:黃聲遠/黃聲遠+田中央設計群主持人

 

最近有個驚悚的發現,原來我的人生是一直受到二十幾歲人類意見影響的!

「學建築最有意義的事,是把詩寫在環境中,把文章寫在都市裡。」這是一位七年級朋友在求職信中提到老師告訴他的話。有一天,忽然想到這句話,還有這一年來工作中常看到的幾枚認真面孔。我改變了原來幾乎要做出(至少分一半時間暫時)離開宜蘭的決定。

另一個例子

「每一個人都有義務成為他那個時代的傳奇。」學生曾囁囁轉述他的閱讀心得(好像原來就是一個高中生說的)。在教學的挫折中,青年的深情壯志,往往是拉住我絕不放棄的真正動力。跨越年齡,夥伴們接受彼此的脆弱、缺點,願意把握那一點的機會,成就他人。

同樣的一句話,直接聽重量級學者的格言,常是折服於洞察力和精準表達,而青年朋友的脫口而出,往往才是心頭重 擊,無法逃避!因為青年從未打算無奈、抱怨,而是認真想要去行動。

青年的相信是一個個屬於未來的寓言!畢業設計的力量也正是如此。

對萬事萬物的關心,既鼓勵也逼使已經在戰場上的前輩,莫忘初衷。

我贊成王增榮老師把論述當成今年策展的一個強調的標準,要論,就會進入一種公共的狀態,就無法只是想到如何收穫,喃喃自語。

去年我提名了十位同學,有幾位後來在不同分組展出,不同策展人看出的重點則偶有出乎我意料。我們這些策展人有點故意分工,各說各話,有意涵蓋比較廣的想像。我很乖的依照總策展人最初的建議,約二位藝術家住下來,一起討論互動出新文本。在作品外,還分享生產過程,我們努力互相學習。

相信認真和行動都是一種習慣。我想其他策展人也會同意,花這麼大力氣,是想十年後還看得到各地參與同學的身影,無論當時有沒有被正式刊登。

拋棄血統論、本質論的怠惰,出了校園,一步一腳印的認真存在,覓風飛翔。

而今年正在埋鍋造飯的勇士們,如果你在論述上已經有心儀的對象,請不要畏懼告白。緣份,是很難說的;這次,請千萬不要錯過。

 


禮物
文:漆志剛/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

 

畢業設計,是建築新生代送給世界的第一份禮物。
今年的畢業設計,
我期待,能收到令人驚喜的禮物,
然後,將它轉送給你。

這份想像的禮物可能會
訴說一個不曾顯露的基地祕密。
有簡單而深入的新觀點。 
是由寫一篇有趣的blog開始。
跨界。
動。
可以吃或可以穿?
對program、材料、與空間的stereotype有不同的討論。
有熱情、有感覺、會說話的圖與模型。
以簡單的空間批判複雜的社會問題。
是一連串空間行動。
讓我們的心,單純感動。
帶出一場幽默的評圖對話與笑聲。

這一份想像的禮物,是困鎖在高塔的公主,
有譏諷的荊棘,有噴火的巨龍,
他們嘲笑
勇敢的天真,說「堅強」不是王子,熱情更不是戰士。

這一份想像的禮物,是依靠熱情、堅強意志、與勇敢冒險所帶回來的。
戰勝的不只是外在不斷的質疑,更是巨大的自我設限。
它或許有些懸而未決的疑點,也可能與現實若即若離,
有時不易完全理解,甚至有一點點危險,
但是對於建築的實踐,有著無可救藥的樂觀。

比王子更高貴,比戰士更犧牲。
如此天真。
如此珍貴。

建築人的心中,常常住著一位小孩。
他對事物充滿好奇,
對約定成俗感到不解,
對標準答案感到不耐,
對新想法抱著開放的態度,

不喜歡跟別人一樣,
他用力玩。

我盼望,你心中的小孩,
也會喜歡這份禮物,
並且

和我們一起玩。

 


樂觀、好奇和勇氣
文:龔書章/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十三年來,持續地觀察各校建築精英在其畢業設計所展現的設計想像以及所付出的熱情,一直是讓我提醒自己的一種重要的動力。而我曾在去年對「畢業設計」這個議題提出「有關建築‧無關建築」的看法。在當中,我一直相信也期待畢業設計是一個關於閱讀感知、議題論述、獨特原型、生活計畫、策略以應、以及物質建構的統合性表現─它必須既是具有時代觀點的思考,也更當然是一種非常具個人主觀的對應。

對於去年的畢業設計的整體觀察和討論,我的確看到諸多的令人激賞的精彩作品和想像;然而,可惜的是好像想不起任何一件作品,啟發出我們一點心靈或智性的漣漪。在一系列的畢業評圖儀式當中,我們(不管評論者或創作者)好像都在一種行禮如儀的必要過程來按表操課;而評完之後,馬上一切歸於平靜,少了一些值得玩味的回想或討論。我一直覺得畢業設計評圖當刻,應該是一個眾聲喧嘩的表演盛會─在當中有作者滔滔不絕的盡情表演、有評者一則激賞一則挑戰的多元價值辯論、有一圈有形無形對未來世界的期待和想像、或是一片肅然的欣賞與激動。但是幾年以來,這樣讓人難忘的場面幾乎不見,而總是以一場實問虛答、甚至喃喃自語、而問者失焦雜陳、答者默然以對地來完成這場盛會。

如果問我自己,這種場面的問題出在何處?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它的確缺乏「樂觀」、「好奇」和「勇氣」。Daneil Libeskind在一書《光影交舞石頭記》當中曾說:「建築需要更多敢於探索、甘冒風險、打破規則的人」。我認為畢業設計也正是如此,需要絕對的樂觀、永遠的好奇,以及冒險的勇氣。

何謂「樂觀」?Daneil Libeskind也提及:「你不可能同時是個建築師,又是悲觀主義者。建築在本質上就是個樂觀的職業;路途上的每一步都必須抱著信念;建築建立在信心之上。」這些年,我們的建築教育的確讓我們有著異於別人的敏銳觀察和另類思考,而往往能看到一些點石成金的可能性。然而,往往在最後的執行成果上,卻讓人常看到創作者總是勇於觀察和批判,但怯於「樂觀」以對,而轉以虛招相應,卻失去了面對真實所產生巨大力量的可能,實在讓人扼腕。

另一方面,我一直覺得畢業設計的本質,完全是基於創作者本身對這個時代或世界的一絲好奇。這種「好奇」對一個建築創作來說,似乎永遠都必須持續地自我發展。它或許一剛開始是來自於天馬行空的空想,有時來自巨觀的或者微觀的一種空間想像,但是它的確需要一種對於知識的探索和辯證,而非流於一種知識薄淺、喃喃自語的自戀。然而,我強烈地感受到台灣的建築系同學,除了對這個世界的真實有相對的陌生和自我跳離之外,在知識這方面的自我探索和分析能力也絕對缺乏,而造成無法在短短一年的畢業設計過程當中,為自己問出一個啟發自己好奇本能的「好問題」。另一方面,同學們同時也缺乏一個不斷地「自問自答」的本能與訓練(這是設計論文最重要的本質),因此讓面對「好奇」這件事一直停留於一種媚俗的「興趣」(我看到每年的畢業設計作品總重複地出現看似有趣、卻陳腔濫調的議題與形式),而無法完整地衍生出自我觀點或詮釋。

一個畢業設計,對於一個初生之犢的建築新人來說,Think Different & Act Otherness是絕對必要的!當然,這需要的是一種自我催眠的魔力─「勇氣」。這個魔力的產生,應該不是一種沒來由的自我信任,反而需要的是一再地自我思考和想像,以及相當多層次地自我確認,然後勇敢地踩進去。一直到今天為止,勇氣的尋找一直是我創作的最大要素。

對每一屆的畢業同學來說,畢業設計這個過程就像一趟尋找自我、探索心志的奧德賽旅程一般,是一段難得也難忘的經驗,而真正的結果如何並非最重要的價值。這絕對是年少當中的一場大仗,一定得盡興地讓自己問一個好問題;然而答案呢?或許值得你們在將來花上幾十年來尋找。

 

3926 2015-07-03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2015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大評圖
2015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
小嶋一浩│小野田泰明│賴
13973 2015-10-08
2016 TRAA 第五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初選入圍名單
2016 TRAA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
24298 2016-01-29
2018 TRAA 第六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徵件辦法
2018 TRAA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
5365 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