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6×2策展人/黃若珣


2015 6×2建築系所學生畢業設計紙上展覽 吳卓昊│陳韋至│許可│林乙銘
2795 2015-10-08
關鍵字 :  展覽

War X Wall X Water
吳卓昊


以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作為畢業設計的題目,其中必定充滿許多掙扎與不確定。生活的日常對處於太平盛世的我們來說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但對於飽受戰爭的中東人民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奢侈。War×Wall×Water這個案子盡量以中東現地的資源,建立起常民生活的必須:光、空氣、水,和精神上的寄託,這些基本的元素,在中東的環境顯得珍貴而稀少,另外,藉由空投包的設計和輔助,可以逐步清理受汙染的水源、生產可食用的糧食,並且引入廢熱水管至難民營,使難民得以度過嚴峻的天氣。最終,將身體的勞動轉換為精神的寄託,每戶難民營在建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廢土可以轉作為公共設施和精神象徵的夯土牆材料。雖然最終呈現的建築性略嫌薄弱,但其企圖心和對於遙遠異地的關心仍然十分值得鼓勵。(文:黃若珣)

 

 

NEPAL LEARNING PATI-LION
NGO GROUP &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陳韋至


這個案子是因為在基地附近興建度假旅館的計畫,設計者實際到現地觀察,而開始重新思索當地居民的真實需求。階級的隔閡、未經規劃的青少年課後時間,都造成這個區域的不安定。相對於前一個案子的不確定性,這個案子以當地傳統的街亭(Pati)作為發展的基礎。半戶外的亭加上單面的牆體,可以作為鄰里居民交流的空間,也可以是市集的場所,以這樣的語彙轉化成集會空間的原型,藉由改變屋頂的形式與開放空間的留設,以及建立與濕婆廟的關係,再度定義新的活動場域。然而,原本當地建築特殊的模糊邊界和曖昧的空間使用關係,卻因為空間組織的整理而無法兼顧,是本案較為可惜之處。(文:黃若珣)

 

 

城市墓園:凝視生命的城市場域
URBAN CEMETERY: Field of Gazing

許可


「城市墓園」和「蔽生」作為對比,兩個基地都在(昔日的)台南城市邊緣,同時都面對著逐漸雕零敗壞的未來,一個是關於生者的領域,另一個則為亡靈的場所,兩位同學都提出了不同於一般想像的提案。城市墓園雖以墓園為題,實質上卻在營造一個屬於市民的大型開放空間,把原本亂葬無章的無人墓和家族、個人墓重新整理,以景觀的序列重新塑造一個沉靜幽遠的追思空間。蜿蜒在基地上的竹溪彷彿連結了兩個世界,不斷過橋和前進的過程也連結了我們和對先人的思念。不以一個絕對的時間點來定義建築的完成,而以時間序作為操作的方式,對墓園進行五十年的遷葬計畫。藉由逐步的改造,把長久以來令人望之卻步的亂葬墓地改造為都市中的巨大綠帶,也為我們提供對於城市中的墓園的另一種可能性。(文:黃若珣)

 

 

蔽生─台南社會空間調研設計
林乙銘


傳統市場的沒落以及產權的問題,往往讓城市中原本繁華熱鬧的地方,變成骯髒混亂的孳生地。二米七見方的模矩原本是為了貨品販售所設計,如今卻成為社會中較弱勢的一群所生活的地方。藉由逐一的調查,尊重原有居者和構造物的存在,以最低限度卻有邏輯性的設計,慢慢地將這個凋零的區域,轉變成來訪台南的旅人的暫時居所。從系統性的改造,屋架、隔間、地坪、排水等的相互關係,串接起生活的可能性。原本的居民以自身的專業提供這些暫時的住客生活的需求,以一種互利共生的方式形成一個微型生態系,在進駐、停留、熟悉的過程中,漸漸活絡這個區域。相似於前一個案子,建築的成就並非凝結在一個時間點,而是期許在這樣一系列的操作後,這個基地能夠重新找回屬於這裡的居民。(文:黃若珣)

 

2795 2015-10-0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活出場所展
黃聲遠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8月
Vol.239
6594 2015-09-04
Methematics: The Winton Gallery Science Museum(英國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2924 2019-02-26
Gallery in Nangang
Noiz Architects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2608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