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6×2策展人/黃俊銘


2015 6×2建築系所學生畢業設計紙上展覽 劉貞吟│郭孟芙│林煜融│祝偉哲
2934 2015-10-08
關鍵字 :  展覽

時間的形狀
The Sensation of Time

劉貞吟


建築創作經常反映設計者個人的能力與獨特性;不論是設計的思惟、建築的美感、或是創作呈現的過程與媒材,都潛藏作者與生俱來的特質,以及成長過程的唯獨經驗。此作品無疑是這樣深具個人創作特質的設計案,值得被思考與討論。出身鑄造業背景的設計者,由設計的原點開始,藉由鑄造的過程,按部就班的進行了各樣材料的實驗;在不易掌控的溫度變化與金屬熔液的流動、各樣木材軟硬度與碳化的多變、翻模鑄造的互為凹凸關係中,設計者演繹了材料的特質與材料之間的關係,開發了構築新系統的可能方向,同時也藉由與材料肉搏、近乎儀式性的創作過程中,回憶並深植了家族間承續的情感。這樣材料特質與構築的緊密關係、空間構築經驗的時序性,都被巧妙嵌入在時間熔蝕感極為強烈的硫磺谷景觀設計上,整體而言這是一個獨創性極高的設計作品。(文:黃俊銘)

 

 

地心觀測─感知的量測與介入
郭孟芙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建築設計者被期待扮演的角色也顯得多樣化了,建築設計的守備的範圍更加廣泛,不再像過去那麼受限。所以最近的建築畢業設計有不少跨領域的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但鮮有像這樣成熟而優秀的作品。跨領域的設計,不僅需要掌握建築以外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最後的設計成果仍要回歸到建築設計本質的探討;否則容易產生似是而非的設計,或者無法呈現建築專業者該有的設計能力。這個以天然地熱再利用的設計案,不僅涉及地球能源的活用、地方環境的保育政策,還與宜蘭在地產業與觀光自主發展的關係緊密相扣。設計案由地熱的知識與技術的深入理解著手,依據科學數據做了理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對於設計的切入觀點,卻又回到人體對大地自然的量度與建築空間的感知上,使設計的成果歸結到白天與黑夜、濕度與溫度、地表與地底、光與影、四季循環等空間的設計原理。同時,理性分析對照著感性詩意的圖模表現也十分引人入勝。(文:黃俊銘)

 

 

人性工場:微型社交社會
HUMANITY SHOP: A MICRO SOCIAL SOCIATY

林煜融


比起現在太多假設性的畢業設計議題而言,關注社會上亟待解決建築問題的畢業設計,顯得更加真實而值得鼓勵。此畢業設計案關切日趨嚴重的單身化家庭現象,針對社會上弱勢的獨居老人、單親家庭、中年失業者等族群,設法提出一種新型態的住宅設計,其論述涉及了家庭結構與住宅型態的變遷關係、社會性住宅供應的可能方式、社會住宅與鄰里的公共性關係等重要的議題。設計者巧妙地抽取不同類型單身者的浴室、廚房、起居室等住宅單元,重整出具有公共性的第四空間,試圖藉由單身者社群彼此的交流照應,與社區外來資源的置入,重建一個充滿社會關懷的集合住宅。基地選在寺廟所有地上,也暗示了未來在弱勢族群住宅的供應與營運上,宗教社團組織的參與不失為另一種可能。(文:黃俊銘)

 

 

廠域干涉:台北機廠進行式
祝偉哲


產業遺產的保存與工廠遺址再活化的課題,反映了當代台灣產業轉型、經濟發展變遷,以及都市更新、土地開發與文化資產保存之間競合的重要問題。
設計者以最近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鐵路局台北機廠案例,作為畢業設計的題目,實際回應現在的都市與建築問題,是值得肯定的。設計在詳細閱讀相關的調查文獻下,充分尊重原有產業設施的紋理,依循鐵道路線的軸向建構出政府設定的鐵道博物館機能,另一方面定義此地應該仍為產業設施,而建議置入設計產業的機能在部分的廠房內,實有助於未來永續的管理營運。
同時,面對都市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都市更新發展的願景、原有都市紋理的關係等課題,提議打開原有工廠封閉的邊緣,縫合工廠與周邊社區、學校、商業設施與文創園區,將設計的論述提升到基地應有的開放性與公共性的議題。整體而言,是個設計態度中肯,務實而穩健的規劃設計,圖模表達亦清晰而完整,值得他人學習仿效。(文:黃俊銘)

 

2934 2015-10-0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活出場所展
黃聲遠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8月
Vol.239
6594 2015-09-04
Methematics: The Winton Gallery Science Museum(英國
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2924 2019-02-26
Gallery in Nangang
Noiz Architects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2608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