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11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3年4月 Vol.211
封面繪圖:連浩延(目寓)
編輯室手記
新聞
作品檔案1108」台北 章宅 Chang House/本晴設計
作品檔案1109」台北 目寓 Third House/本晴設計
作品檔案1110」木容會館與紫苑中醫/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111」心設計/空間張力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1112」台中陳宅/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作品檔案1113」台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學生活動中心/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114」高雄市小林國小重建工程/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聯合打開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115」台南大潭國小老舊校舍整建工程/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116」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
評論」建築的在地適應: 一場建築師、業主、營造廠共同的冒險旅程/蘇明修
編輯企劃」色彩不設限,設計無上限/明登企業/新網公司
企劃特別報導」「生態未來居」住宅競圖/財團法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專欄」江南水鄉烏鎮的真真假假/傅朝卿
專欄」 推動社會住宅的阻力與助力/曾光宗
台灣空間文化」也是想像的共同體?淺論建築美學與社交媒體關係/殷寶寧
台灣的地方」台灣的騎樓/陳其澎
編輯室手記
從過年前開始,就忙著一項名為「漂流之林」的創作。這項創作將是宜蘭縣綠色博覽會展出的一部份,我聯合了南藝建築繁殖場的呂理煌、文化建築的黃奕智、中原 建築的黃俊銘、北科大的林靜娟、實踐建築的林聖峰和宜蘭建築師林昶濬,加上超過一百名的學生,使用漂流木、鋼鐵和竹子等環保材料,在武荖坑溪旁進行了一項 大型的裝置創作。其中最壯觀的是,由南藝團隊所創作的種子橋和柳葉橋,兩座加起來長度超過五十五公尺,純手工打造,但參與創作的學生僅有十二人,費時不超 過一個半月。兩座橋使用預力結構跨度均達二十五公尺以上,預力也使橋之形式纖細優美,這幾天在網路上已經廣為流傳。參與這項創作,相信不但學生們學到很 多,對於教師的成長也很有幫助。本刊將在適當時機刊出本次創作成果。
本期介紹作品共有九件。首先,介紹連浩延作品兩件。連浩 延在台灣雖非炙手可熱之人,但涉入專業界較深的人大都推崇他的設計功力。只是他對於在媒體發表作品不太熱衷,在本刊幾次力邀之下,終得見他的作品。「章 宅」與「目寓」恰相成對比。章宅空間在一層空間中展開,而目寓卻是垂直三層疊起。章宅簡約流暢,尤其細讀平面,其與一般殊異卻合宜的尺度感和縮放之間的得 心應手,令人驚嘆。目寓則試著運用材質變化「逼」出空間,空間因此遊走在粗糙混凝土、光滑玻璃和流動變幻的水流之間,其之大膽自在,亦是少見。半畝塘的空 間創作一向維持高品質,加上施工上的一絲不苟,讓半畝塘成為台灣建築重要事務所之一。本期半畝塘的「木容會館和紫苑中醫」亦不例外,在不算大的基地裡,建 築空間謙卑地鑲嵌進樹木之間,尤其利用基地上原生大榕樹作為空間組織的原點,空間依次展開,室內外互為表裡且彼此平衡,是木容會館成功的重要因素。「心設 計」和「台中陳宅」雖不若前面這三案技術純熟,但其創作意念亦有可觀之處。心設計為尋常店鋪住宅類型,一樓店面毫不出奇,二樓以上卻利用三個天井的巧妙留 設和彼此間的相互相透,創造出截然不同的世界,為擁擠的都市居住方式提出好的可能。陳宅的組織則更為嚴密,細部也更精緻,因此變化的層次更高。
其次,為四件校園建築。「陽明高中學生活動中心」為戴嘉 惠和林欣蘋的新作,期待已久,終於完工刊出。戴林二人為台灣青年建築師中,頗為人所期待者,她們不但技藝熟練,而且謙虛為懷,每個新案都全力以赴,不受前 案受人稱讚成就所限。陽明高中原為前輩建築師修澤蘭之作品,此次增建學生活動中心,由於基地狹小,一般來說發揮不易。而戴林二人卻能掙脫此宿命,從配置到 細節都有傑出表現,雖然形式掌控仍嫌生澀,但整體整合流暢,確是一好作品。劉國滄的「小林國小」為八八風災重建小學之一,地處偏僻,惟具熱忱者才願為之。 其設計概念甚佳,巧妙運用原地形高差鑲入建築體量,且順而創造出高低不同多種層次空間。但實際執行成果,可能因為受限於經費,顯得有些生硬不自然,造型也 過多彼此之間難以呼應。然而瑕不掩瑜,蜿蜒有趣的空間序列和積極呼應環境的態度,仍值得我們注意。張瑪龍+陳玉霖建築師事務所的「大潭國小」和「高雄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院」,則顯現出一種對於簡潔原型的興趣,其設計操作亦自成格局,值得參考。
本期亦刊出「生態未來居」住宅競圖報導,並 邀請仰山文教基金會對其生態村提倡、規劃和經營的實務經驗,進行說明,讓未來與現在對話,希望加深這項競圖的意義。評論方面,則有蘇明修對於上期徐純一的 「中埔鄉農會」和「光現民宿」進行的評論。蘇明修用融合艱澀專業和普遍文化的觀點,來對這兩案進行觀察和討論,藉著實地採訪業主,驗證了某些似是而非的看 法,進而提出評述,令人頗得啟發。殷寶寧的「也是想像的共同體?」亦是犀利的評論文章,而其評論對象已延伸至對於建築文化的批評。最後,陳其澎的專欄「台 灣的地方」,這次帶我們遊歷的是「騎樓」,從其由南到北和由古至今的時空交織,這項伴隨著我們生活的空間,不但動躍起來,而且成為反照輕率和錯失的最佳所 在,騎樓因此成為最鮮活的批判空間。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9
8078
7443
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