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
十時設計有限公司、Andrea Vercellotti ARCHITETTO 台灣建築雜誌2016年1月 Vol.244
作品檔案1375
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
十時設計有限公司、Andrea Vercellotti ARCHITETTO
攝影:劉慶隆
「樓」 Casa Taiwan 樓 24節氣 走過格林威治/子午線 台灣的陽光雨露 滋潤了世界的味蕾 秋分:autumnal equinox 處暑:limit of heat 霜降:Frost′s descent 白露:white dew 在對的時間 遇見對的食材 跟著節氣探索台灣原味
食為天,食為地。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直接的聯繫。 食物也是無國界的語言, 美味的觸動,足以化解舌尖城市的巴比塔。 食物是因人而美味的, 鮮美豐腴的食材, 經過農人、料理家的智慧與雙手, 因為有了人情的滋養與手作的溫暖, 才有美好的食光與味蕾記憶。 台灣 一座島嶼, 有著山/海/平原/河川 大地孕育著豐饒的生命與物產, 跟著食物去旅行成為一種享受大地滋養最直接的隱喻。 當食物穿針引線,搭起土地、風土與人文的橋樑, 食物是行動,是藝術,是文學,是傳媒…. 它傳遞、書寫、創作、展演…. 它是人類學裡的最小呈現總和。
FOOD IS LIFE
本次參與米蘭世界博覽會,我們所想像中的”台灣館”,並不單指一般場館中最容易被注意到的硬體建築而已,而是包含攤車、展館、食寓這三個部分,因為它是三位一體並非單獨作業或是互無關係,彼此想呈現的事物有所不同,但緊緊相扣。
世界上或許有各式各樣的食物類型、烹調手法,它們隨著各地方特有的風土條件、人文素養與經濟狀況而變化;但有趣的事情是,可以說大部分的國家皆有與他人共享的合菜式(或分享式)飲食文化,尤其我們深愛的台灣與遠在11000公里遠的義大利,都非常的注重家庭內共有的用餐時光與隨之培養出來的深厚感情。 衍伸出來的外顯文化,不論是在餐廳或是夜市,常可見到多人於餐桌上共食菜餚、分享快樂的畫面。 台灣的飲食從早期的原住民來自大江南北的魯、川、粵、閩、蘇、浙、湘、皖等8大菜系匯集甚至東南亞飲食文化的影響,諸種文化的渲染下匯集出自己的特色。
展覽本身針對本次世界博覽會提出「Food is life」的台灣與米蘭異地同步宣言,如果「產地」與「餐桌」是食物的兩端,而文化就是貫穿兩端的直線,然而現今社會中,除了文化這條線,還加上了交易、加工、剝削等,政府重工輕農,使得食物供需、環境暖化、農地面積減少以及全球化對在地農產的問題日趨嚴重。面對此重要議題的未來,透過台灣與米蘭的同步宣言,對食物的關係和未來的期待,並藉由正向的反省,喚醒公民對農耕土地的尊重,自給自足,將「從產地到餐桌」帶入全球,成為改變都市未來的新動力。
「車」 The messenger vendor車
旅行 是為了遇見 大腳 小腳 你和我 臺灣和世界的食遇 帶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出門 緣來 最難忘的味道是不期而遇。
作品資料
作品名稱: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
業 主:台灣
地 點:義大利米蘭
用 途:展覽
建 築
事 務 所:十時設計有限公司、Andrea Vercellotti ARCHITETTO
主 持 人:洪誌遠
參 與 者:謝宗諺、Andrea Vercellotti、戴冠儀、陳姳蓉
結 構:Andrea Vercellotti ARCHITETTO、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協力顧問:建築世代會、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清水建築工坊、劉慶隆、Fun 設計
施 工
建 築:Meraviglia s.p.a
水 電:Meraviglia s.p.a
志 工 群:陳孟隆、鄭煒穎、吳隆軒、許慈軒、周柔汶、高凡璽、陳聖涵、林姿伶、林韋辛、謝依廷、徐貫倫、鄭凱仁、謝仲凱 、許慈軒、鄭博元、江幸真、程怡儒、楊子萱、李昕、洪正容、洪正馨
材 料
外 牆:冷杉
室 內:美耐皿筷子、黑色烤漆鐵版、透明壓克力桌、冷杉展台
基地面積:300㎡
建築面積:80㎡
樓地板面積:80㎡
層 數:地上一層
造 價
建 築:新台幣3,700,000元
水 電:新台幣300,000元
室 內:新台幣380,000元
設計時間:2015年4月至2015年8月
施工時間:2015年9月至2015年9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16年1月號,Vol.244)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7
8078
7443
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