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二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學生論文獎│評審專訪:羅時瑋


2022 2nd traa Architectural Thesis Competition
1220 2021-12-30

從故鄉人變為異鄉人
 
訪談時間:2021年11月30日
採訪暨撰文:王進坤/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秘書長
逐字稿整理:陳葳庭
 
羅時瑋:「房子格局至為關鍵,格局內各機能空間關係,決定了室內的物理環境,以及家人的情感凝聚。」
 
故鄉人與異鄉人
苗栗出生的羅時瑋老師,感受最深的台灣居住經驗,在於他父母作為最後一代故鄉人,而自己卻始終是個異鄉人,他與其同輩生在鄉鎮地方的人,與父執輩最大的差異之處,在於他們為了求學工作必須前往大都市或出國而多次遷徙,追究原因是來自台灣經濟起飛後,所造成的城鄉差距效應,並且這不僅在台灣,全球都受到此影響。小時候他住在由曾祖父起造的連棟街屋裡,騎樓是他的遊戲場,左鄰右舍延伸的活動場域,他的父母一生皆住在這老家。但他十五歲以後就開始前半生的不斷遷徙。初到台北,他先住在親戚家於開封街巷子裡的二層木造房,再搬至南昌街、福州街、和平東路的民房住宿,他回憶當時(1968至1971)台北市區很少高樓,羅斯福路、和平東路、信義路跟牯嶺街上都是違章建築,新生南路中央是璢公圳、兩邊種成排柳樹。1971年考上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系,次年再返台北時,這些違章跟渠道都已被拆除或覆蓋,在台北地景上消失了。
 
民國42年出生的羅老師回憶,苗栗老家有一小內院,屋裡有樓梯,是家庭生活核心所在,當時的廁所都設在戶外,需要定期挑糞,進入房屋內不用脫鞋,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化至有天然瓦斯、冰箱、洗衣機、沖水馬桶及電話,那個時代雖然很苦,但機會卻也多,因此他從未擔心過會失業,今天年輕這一代雖然生活無虞,但似乎機會也少了許多,因此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挑戰。婚後,他與妻子陸續住過金陵女中宿舍、台北四四南村平房、安和路上老公寓等,但都因居住環境太差而持續搬家,直到老二出生後,為讓小孩能有安定的生活環境,一度買下永和老公寓的頂樓決定長住,但當時台北實質環境很糟,各種工業污染加上汽機車的廢氣充斥,讓他們最後仍決定離開台北,但在台中工作一年後又再搬回台北。直到全家一同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念書,畢業後取得東海大學教職,住進學校提供的教職員宿舍,生活才開始安定下來。
 
花半輩子的時間四處搬遷,最後在東海住三十年,小孩也由此茁壯離家,但卻未給他「家」的感覺,因每年仍要返回苗栗過年過節。而自認為異鄉人的他,則感慨覺得上一輩是最後一代的故鄉人,他提到父親以往午睡後就出外走路一至兩小時,所經之路莫非他八十多年累積的記憶場景,甚至與他上兩代人的關聯。但他父親走後,等他母親也老邁時,他必須因為都市有較好的醫療資源跟生活支援系統,而將老人家遷來台中,能更常與兒孫相聚,看來故鄉人將愈來愈少了。
 
進修研究所的意義
羅老師舉古代考科舉為例,以前中國的讀書人考試求功名,先去縣城考秀才,再去考省城的舉人,接著再上京考進士,透過這樣的過程,大江南北就跑一趟了,也學到不只書上的東西,台灣很小,要多見世面,出國念書的目的也就是藉機接觸外面世界。而對他最大的啟迪在於國外對教育的開放性,比利時的學習成績考核與台灣採齊平式的方法不同,而是會因人而異,譬如期末多採用口試,不會給學生考同樣的題目,會隨機抽題給學生,若老師打開發現這題目對你太簡單,會重抽適合你程度的題目,其他學生則輪流坐一邊。
 
歐洲的博士研究多不需修課,直接跟指導老師討論論文,經常有刻骨銘心的進展。這樣的教學方式影響了羅時瑋,他表示每位學生的論文題目與章節架構必須要能反映研究者如何思考議題,也確立他從該領域既有累積的研究中自己立論位置,然後在自己的觀念架構上發展自己的論述並導出結論。而作為指導者的工作是幫學生釐清論文研究的定位範圍及思路,透過不斷的提問與學生一次次的回應,正當化(Justify)所有論述內容。
 
他指出一般碩士論文可分成科學技術應用類、論城鄉研究類及設計論文類三範疇,不是每本論文都能衡量其產出目的跟產業關係成效,但是透過合理的研究過程及結論,有助於探索時代社會的真實,因此不管是量化型的知識或者質化型的研究,都是逐步建立台灣「建築」知識體系的重要累積與努力。
 
 

羅時瑋/羅時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學經歷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台大都市計畫碩士
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碩士及博士
朱祖明建築師事務所
藍之光+仲澤還建築師事務所
 
簡介
曾於1991至2018年任教東海大學建築系,以教授職位退休,教學研究專長為建築設計、都市研究、台灣當代建築等領域。期間曾擔任系主任(1998-2001、2007-2008)及兼任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2012-2017)。曾於中原大學及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教職,也曾擔任築生文化協會理事長(2012-2018)、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2001)、建改社理事。曾獲行政院頒921重建「個人貢獻獎」及教育部頒921校園重建「新校園運動貢獻獎」。出版著作包括《擾動邊界:以德勒茲、巴岱耶的觀點探討黃聲遠、邱文傑(大涵)與呂理煌(繁殖場)的在地建構》、《地方前進》、《情境與心象:漢寶德》。另發表建築與都市相關文字八十餘篇。
 

2022 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及第二屆「學生論文獎」

【參選辦法】
徵件日期: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止
住宅獎參賽資格:自2018年1月1日後取得使用執照或竣工之住宅建築徵件辦法
論文獎參賽資格:自2018年以後完成之畢業論文(含應屆)徵件辦法
 
 
【官方網站】
台灣住宅建築獎:www.traa.com.tw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www.ta-mag.net 
台灣住宅建築獎臉書:www.facebook.com/TRAA.RESIDENTIAL.AWARDS

 

1220 2021-12-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