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設計 & 地方社會設計 ta Vol.253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0月 Vol.253
封面/西交利物浦大學信息行政樓(Aedas)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英國倫敦雙年展台灣館C×city-以國家館進行公民外交尋找台灣自我認同/何凭融(何熊貝)
新聞延伸-台灣建築維新的起點:臺中國家歌劇院/謝宗哲
空間觀察-又見美荷樓-香港公屋六十年的故事/林宜珍
國際化設計 & 地方社會設計
國際化設計
作品檔案1457」西交利物浦大學信息行政樓(中國)/Aedas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Building
作品檔案1458」砳建築(台灣)/Aedas
Lè Architecture
作品檔案1459」吉盟國際大廈(中國)/Aedas
Gmond International Building
作品檔案1460」長沙華中心二期(中國)/Aedas
Changsha Hua Center Phase II
作品檔案1461」橫琴國際金融中心(中國)/Aedas
Hengq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作品檔案1462」重慶新華書店集團公司解放碑時尚文化城項目(中國)/Aedas
Chongqing Xinhua Bookstore Group Jiefangbei Book City Mixed-use project
地方社會設計
論述」雨耕-社會設計在地方/台灣建築╳雨耕
作品檔案1463」青林書屋/簡志穎、楊紹凱、李仲仁
作品檔案1464」勤和樂樂布農生態社區/徐伯瑞建築師事務所
論述」台南築角:社會設計價值下的建築學習/李坤紳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論述」台南築角經典社區:後壁仕安社區/李坤昇建築師事務所-嬉遊境空間構築工作室
作品論述」共感地景創作|ArchiBlur Lab/ArchiBlur Lab
作品檔案1465」中山小巨蛋/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論述」「文化之都」的想像與落實: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至「國立台灣美術館」區段為例/蔣雅君
論述」都市基礎設濕做為全球與在地共存之參與者/黃少妤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1466」信義艾美/朱騰惠建築師事務所
書介」尋求自身的語言—記《節氣、意境、整全性:五度空間的建築》之出版/汪文琦
專欄|台灣建築的過往軼事」文化資產修復的「真實性」意義思辨/凌宗魁
專欄|建築與藝術」微觀建築的內裡/黃風然╳李沛航╳陳彥綸
十月手記
國際性設計及地方社會性設計
這一個議題的討論並非視國際性設計以及地方性設計為天平的兩端,而是以「對話」作為連接。在於一個焦慮於本我喪失,但又樂於沉溺於無國界資訊駕乘快感的現代人而言,我們有一個充分的理由相信,國際性以及地方性已經不應是對立的一方,他們應該攜手面對未來的期待。
建築歷史的演進在21世紀開啟了「融合經濟的現代主義」;這股已經站在超越「國際vs.地域」爭論、越過「現代vs.後現代」兩極對抗的時代,我們必須面對的是這個世界已經不同;世界的秩序已經不單純由兩極之間辯證下所發展的進化,世界的秩序也來自於小集團內即可發生的獨立引爆,並擴散。有時毫無道理或毫無意義,一棟建築忽然成為風尚的帶引者。但有如天上閃耀的炮竹,有時瞬間燃起的風尚也在一剎那間隨著光的消滅,無影無蹤。有時這光芒延續甚久,並成為連鎖反應的引信體。在微小的小火花中,偶而成了蝴蝶效應般擴散,而成為我們人類的未來;就如同三十年前,在車庫中的幾個小發明,結實的改變全世界。
我們已經失去先導者;過去如柯比意的先知未來將不再出現,但建築的「生產」在每一天、每一小時然無止無境的被製造。我們會更在乎的是建築是否具有可被對話的價值,以及建築是否扮演起它應該被扮演的角色-有時娛樂大家、有時保護大家、有時成為信仰及思想的啟蒙者。站在張望「通往國際」或是「通往地方」的十字路口而不知所措,應該意義不大;而是這兩方會互相補充,互相學習及成長。
黃聲遠在社區美學補充國際化的路途,並走出了獨特的創意性;他的成功暗示現代的兩難,但也明確指出可行的新方向。在本期的〈ta〉田中央的建築-中山國小,正是站在中間的角色,它一邊站著以城市資本集中性為發聲的Aedas,另一邊則站立許多努力在台灣角落中推動的建築社會設計的許多建築人。Aedas的北京代表人溫子先先生出生於台灣,他的經歷也正是見證台灣國際化的一頁-出生台灣、美國教育、台灣執教、北京創業、超大國際事務所執行董事;他所領導的團隊日以繼夜地進行改變全球化都市天際線的努力。
在另一方,李坤昇建築師、簡志穎建築師(及其團隊)、雨耕聯合、徐伯瑞建築師等人則致力於在微小的地方上,進行著具有面對社會議題的設計努力(以及建築教育)。徐伯瑞的勤和社區,則是於參與式設計執行數年前八八水災的重建。另一位進行來自地域觀察及構築介入的團隊由是中原大學陳宣城老師所領導的Archiblur Lab團隊;他們所建造的建構性裝置常以一個極為奇特的姿態出沒於城市及鄉間、政治性廣場以及鄉間廟埕中;Archiblur Lab所建造的這些「微型建築」沒有確定形狀,也沒有固定樣貌;但是當他們進駐某一地點時,儘管大家總覺得陌生,但卻也不覺得具有甚麼敵意。如今這些微建築還即將進駐香港及馬來西亞。Archiblur Lab這些跑得很遠的「國際行動」準確地暗示了「地方 vs. 國際」以及「社區 vs. 城市」對立關係的無意義。如今的國際化設計最成功的正也是地方性設計成功的的另一個「相」;在地球已經是平的年代,學習理解國際設計和理解地方設計是一樣的重要。
總編輯 褚瑞基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7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