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德國紡織商會大樓(德國)
Mamou-Mani Ltd. Architects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作品檔案1762
A Curtain wall 西北德紡織商會(Verband der Nordwestdeutschen Textil-und Bekleidungsindustrie e.g.)成立於1902年。目前該商會組織代表西北德260家紡織工業公司。在二戰結束後,東德的難民帶著紡織的技術逃亡至西德,因此魯耳工業區成為德國紡織重鎮。戰後在沒有紡織原料的狀況下,布商們藉由碎布剩料加工興起,至六十年代後被東亞(台灣)紡織產業的取代,其中商會是這變遷過程中主導德國紡織發展的關鍵。
目前德國紡織產業發展趨勢是以高科技的碳纖維複合材料(carbon fiber)及土工布(geotextile)為主。比如說,空中巴士客機A380的製造材料有50%是輕、可塑、防火、具結構性的紡織品。在中國,香港,義大利之後,德國為世界第四大紡織輸出國。在新技術的進步下,商會的必須在明斯特新建總部,以在轉型及承傳的過程中建築一個新的基石。因此,這建築設計必須反映這商會的本質:紡織/布。由於新的商會總部依基地法規,立面材料只可用紅磚。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用紅磚表達布的質感和印象?布的本質在雕塑史上有很多的詮釋:布本質的輕(lightness)、編織的紋理(weaving/pattern)、因環境影響的波動(undulation)、 包覆而且反應主體的(enclosing and disclosing)。比如Max Klinger 在1902年為維也納展所做的似希臘神話的貝多芬像(Beethoven monument in Leipzig 1902)。祼體的音樂大師其腰部以下被紅色大理石雕出的布非常輕軟地覆蓋。這塊依著重力似乎快要下滑的狀況下被貝多分的膝蓋拉著,在這充滿了寓言的作品中展現出音樂家的自信及自在。紅色大理石雕出的輕、波動、紋理及包覆性離開了寓言,提供了印象的確認。我們希望可以在紅磚的立面上,表達這印象。
由於德國綠能環保建築的考量,業主接受建物西南方完全不開窗的建議,所以我們將建物量體安排至最長的可能──一面全面開窗面湖,一面則是一60 x 12米的紅磚牆。設計上我們用布放在1:50的模型上,在模擬過程中,試圖讓布在60米的量體兩端拉著,中間稍微落出量體。落在量體的布的波動用黑白攝影記録後,將黑白照片分類成七個不同的灰階,然後再將灰階用Grasshopper轉成七個不同的磚轉的角度。同時我們要求三家投標的廠商依此設計、提供磚型及施工方式。得標的廠商deppe清楚地提供一個不需轉磚、不會有結構危險、不會影響絕缘層的做法。其本上是以傳統的施工方式為主──垂直向承重的磚牆,加上後結構牆的拉筋水平固定。磚塊在典型的21-11-5的基礎上外,發展成七種不同的變型──長方形加不同角度的三角形。在施工方式及預算審核確定後,設計圖寄回台灣,在台灣分公司以grasshopper進行細部設計;轉角方式、磚塊位置及數量都在臺灣完成施工圖説後再寄回德國。施工時德國工作人員再依每一位置的磚型編號疊砌完成。(文:林友寒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資料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19年3月號,Vol.282)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9
8079
7444
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