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台灣的經驗反思


GREEN綠雜誌2014年2月 Vol.27
9450 2015-08-28
關鍵字 :  綠生態

▲NHK里山紀錄片中小五郎的魚穫活與黑鳶在針江大川的共生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里山台灣的經驗反思
 
 
文字、攝影:邱銘源(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 
 
 
前言
    里山一詞最近火熱異常,彷彿成了台灣農村的一劑救命丹與特效藥,當然,除了林務局推動中的幾項水梯田復育計畫,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之外,日本NHK拍攝的里山紀錄片,也是里山夢的濫觴。加上塩見直紀先生《半農半X》一書引發的漂鳥風潮,讓里山議題熱鬧滾滾,從永續發展到里山倡議,不論我們追求的是農村經濟的復甦,抑或是生態環境的復育。我期待里山台灣的夢,都應該走出標籤的複製與貼上,在急著與國際論述接軌的同時,真正的去思考:台灣農村所面臨的困境,了解在地的優勢,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經驗的大道,而非只是論述的移植,與不論民間疾苦的看見所謂的生態復育。見樹不見林的操作,將陷入醫界笑話的迷思:「手術很成功,病人卻不幸往生」的窘境。里山台灣的環境復興之路,值得我們平心靜氣的省思與大格局的擘畫。
    里山一詞源自日語:satoyama,意指鄰近聚落的淺山地區。日本的傳統農村在里山農墾,獲取薪柴與各類森林副產物,歷經幾個世紀,這些為了滿足人類生活的自然資源消費行為,並未導致生態浩劫與資源枯竭,反而形塑出綺麗的里山地景,孕育了繽紛的生物多樣性,豐美的里山文化也油然而生。但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農業與生態環境勢微。里山之美,早已是滄海桑田不堪回首。科學家們反思過去的里山生活經驗發現:適地適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與只取自己所需的明智利用態度,是里山能兼顧生物棲地保育和居民生活福祉的關鍵,因此,日本在2010年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提出里山倡議的理想,期待三生一體的生產地景成為人類永續利用的典範。於是,鼓勵年輕人回鄉,不但活化了里山的生產,復育了里山的生態,也創建了里山的生活。但提出里山倡議願景的日本,面臨區域合縱連橫的貿易開放壓力,遠大於台灣,日本的農業人口老化議題,更是嚴重,但在這樣的現實之下,日本經驗如何逐步實踐里山復興的歷程,才是關鍵所在。在全面檢視日本經驗之前,我們應該從台灣面臨的課題深化思考。
 
▲塩見直紀先生所倡導的半農半X掀起了日本青年返鄉的浪潮。
 
 
台灣面臨的問題
    作為一個出身農家的子弟,說來慚愧,我的農夫資歷只有短短的五年,投入陽明山八煙聚落的產業復甦與生態復育計畫,我才真正體會到「汗滴禾下土」的勞動滋味,深入台灣農村,認真地進行田野記錄之後,我更深刻地了解這塊土地的困境,台灣的農村在全球化的腳步與都市發展蔓延的侵吞之下,許多重要的文化傳承、生活智慧與生態環境,早已隨之煙消雲散,在老者凋零與年輕人力不斷外流的農村,許多的桃花源早已不復存在。
    糧食自給率只有30%的台灣,竟然還有一半的農業人口是靠65歲以上的老農來支撐,人口的老化與技術的斷層,形成台灣農村的惡性循環,造成農村的凋敝與農業的蕭條,過度使用農藥甚而危害台灣食品安全的議題。根據中研院的調查,在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與農宅興建資格後,近十年來,台灣已有相當1,77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而位於森林和都市間的里山地帶,由於梯田生產面積小,無法機械化耕作,在人口老化及年輕人外流的雙重打擊下,面臨廢耕的窘境,少了里山生態緩衝區的保護,使得生物缺乏賴以為生的多樣化棲地,也因為少了水梯田的滯洪效應,使得都市洪災氾濫。因此,里山地帶的保護更是國土規劃的當務之急,而里山倡議的關鍵,更在於推動三生一體的創新加值產業,讓年輕人能夠返鄉立足,而立基於生態環境的永續利用,才是里山地景能夠成功維持的不二法門。
 
▲人口老化是台農灣農業存續的關鍵議題。
 
里山臺灣的契機
    在台灣,主管生態保育業務的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也開始從棲地保育的觀點出發,重視「里山倡議」所揭櫫「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的保護,並從2008年在八煙聚落開始推動「重要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逐年拓展至貢寮的桃源谷與花蓮豐濱的港口聚落,這三項先驅計畫包含了山村、平原與出海口的聚落,不僅含括了全流域保護的地理區隔,也跨越了漢人、平埔族與阿美族的文化智慧,透過先驅計畫推動,對於台灣在實踐「里山倡議」的全球接軌,與在地文化傳承的行動努力,具有許多正面的意義。雖然這三個案例仍處於生態復育與產業復甦的實驗階段,但已逐漸能走出台灣自己的發展經驗,其中尤以八煙聚落的發展模式最具參考價值。
 
八煙聚落的經驗
    八煙聚落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最邊陲,同時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管轄範圍內,整個聚落只有十戶人家20幾個人,平均年齡75歲,但受限於國家公園土地使用型態的凍結,加上梯田無法機械化耕作的現實,使得年輕人口大量外流,造成人口老化、農田廢耕、產業凋敝的惡性循環。2007年底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進場,從修復水圳開始,引入清流改變只能旱作的困境,進而投入生態復育及產業復甦計畫的長期在地陪伴,歷經五年的努力,以企業贊助、地景行銷、有機耕作、文創產業及生態旅遊等手段的導入,找回「砌石、梯田、水八煙」的核心價值,持續行銷與推廣。
    其中企業贊助部分,以契作有機稻米的模式投入,稻米的生產不但形塑了水梯田的景觀美質,同時透過基金會行銷包裝的設計,以「Eco kitchen」生態廚房的品牌推廣,包裝成企業中秋節餽贈員工與客戶的禮盒,此舉不但縮短消費者與產地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提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形象,頗獲好評,同時亦因創造了產品的經濟規模,有效的解決小農管銷與通路的成本,這個模式,將成為台灣推廣里山產業經驗的重要典範。
  八煙的經驗,除了持續推動農業的精緻化之外,如何透過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遊客優勢,以地景行銷與生態旅遊的方式,將傳統農村當作一間生態的大教室,以「生態學堂」遊程的操作,增加收入,亦成為八煙聚落「半農半X」,另一個半X重要的收入來源,歷經幾年的操作,至2013年底,八煙已經可以不靠外援,有效地創造在地的工作機會,讓年輕人力回流,得以自力更生。
    這樣的努力,獲得聯合國的肯定,讓八煙得以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的組織(IPSI),這樣推動農村三生產業的運轉模式,亦贏得日本岡山美作市日本友人的肯定,兩度組團來台臺觀摩,並締結中日姊妹梯田。八煙的經驗,也許還不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卻是台灣最小農村一個勇敢的開始。
 
▲八煙以古法收割創造價值與市場區隔。
 
▲田裡面種出來的還有蝦米蛙龜環境藝術裝置。
 
▲八煙以生態生態學堂課程創造半農之外的收入。
 
▲企業贊助與志工收割,讓八煙經驗成為典範。
 
▲八煙加入聯合國里山倡議組織,同時也和日本最富盛名的上山棚田團締結姐妹梯田,讓小小的台灣農村大步走上國際舞台
 
豐濱的港口部落
    除了八煙聚落之外,位於東海岸的花蓮豐濱,是林務局繼八煙的努力之後,另一項深耕的計畫,豐濱鄉的港口部落,是阿美族的原鄉,山海之間的豐富生態,原住民精采的人文特色,加上阿美族老祖先與環境共生的智慧,讓本計畫的核心人物——舒米如妮女士返鄉開疆闢土的故事,為人稱頌。舒米過去即為原鄉的編織藝術家,在她嘗試尋找編織材料的過程中,發現老祖先留下的重要編織材料「輪傘莎草」已因產業的沒落而瀕臨滅絕,為了推動傳統產業的復甦,舒米從「輪傘莎草」的水梯田復育開始,持續深耕民俗植物的利用與文創產業的發展。歷經三年的努力,在她不斷奔走與堅持之下,港口部落從無到有,不但推動了「輪傘莎草」的編織產業,擴大了部落的就業機會,同時透過溝通與遊說,邀集部落一起動員,成功地復耕了近六公頃的水稻田,並以東海岸水梯田種出「海稻米」的響亮名聲,在林務局的協助下創造產品差異與品牌形象。同時也透過「企業認養」與「收穫抵租」的方式,有效地減輕農產品行銷的壓力,舒米帶著第二代返鄉,投入在地深耕的文創產業,更逐步找回屬於山海子民的特色空間與生活態度,迎著海風吹拂的海稻米,訴說了一個返鄉遊子的努力,舒米和海稻米的故事,仍在繼續飄香。
 
▲舒米如妮女士是港口部落海稻米重要的推手。
 
貢寮桃源谷
    因為交通不便,貢寮過去就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山村,但勤奮的農民,梯田耕作的面積,在全盛時期亦曾高達50幾公頃,桃源谷的老農夫們,是台灣少數仍在使用水牛耕作的農田之一,因為堅持傳統,所以得以保存了台灣早期梯田許多珍貴的農耕技術,這樣獨特的人文資產與生態資源,在林務局的支持下,讓進來協助水梯田復育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人禾),更是謹慎地試著從更大的生態格局,來思考水梯田的產業與生態價值。
    了解了區域的生態特色後,人禾以生態勞務補償的方式,輔導當地農民朝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來努力,同時收成的稻米除以「禾合米」品牌行銷之外,還有當地農戶的「森氏紅淡比蜜」,以及透過與當地老餅店的合作,推出「禾合米香」的生態禮盒,頗獲好評,但苦於產業規模尚未能有效創造利潤,無法提供返鄉的工作機會,目前仍多以志工助割插秧的方式,維持部分的農耕行為,未來如何面對人口不斷外流、產業凋敝、年輕人無法立足的農村困境,也成為人禾最大的挑戰。初期以生態教育與河川流域保育切入貢寮的人禾基金會,出書記錄了台灣傳統農村的最後身影,對於桃源谷的人文與生態保護,付出了最多的心力,但接下來也得面臨產業永續的挑戰,人禾和貢寮的老農們還在為這樣珍貴的資產,持續努力繼續加油。
    里山台灣的種子,在林務局與許多熱情企業的支持,和有心人的努力下,正在萌芽,台灣環境復興運動的理想,正在從最小的里山農村開始,故事仍在繼續上演……,但如何思考每個農村的核心價值,以立基於環境永續的產業,找出差異的行銷模式,創造年輕人可以返鄉就業的機會,推動三生的自轉模式,才真的是里山台灣的正途。
 
▲貢寮的阿先返鄉10年,決心讓百年的桃源谷梯田重新發光。
 
▲生態工法基金會投入八煙的生態復育與產業復甦計畫,獲得許多的好評與鼓勵。台灣環境復興運動的理想就從最小的有機農村開始。
 
▲農村在地學童的人數,是了解農村結構健康與否的重要因子。
 
 
 
百年環境論壇
本論壇與《綠雜誌》合作,由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邱銘源負責策劃與執行,本年度主題將與聯合國的里山倡議接軌,回頭省思過去老祖先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生活態度,透過田野調查與訪談,刻劃並記錄屬於台灣里山里海的聲音與智慧,相關成果除以影像呈現之外,並整理成文字由《綠雜誌》連載。
 

9450 2015-08-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