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宅里


軾一設計 2017年2月 Vol.257
3744 2017-02-09


作品檔案1510
安宅里
軾一設計
攝影:王基守、許棕宣

「云何應住」─安宅里  蘇公館

基地位於澎湖群島的馬公市區近郊,一處名為「安宅」的地方,由一條灰色水泥路引入,小路旁一大片野生銀合歡,隨四季的變化而有著強烈鮮明的絕對色彩。
「安宅里」這個名稱,總讓我想著《金剛經》裡的一段文字,「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處處總是侷促,但處處總也是在侷促狹隘裡體會自由,安其心,並在自由裡找到放心自在,於是安於所住。
此作品以自用住宅為其使用機能,建築物共分三層,大門入口的設置與建築物正面成九十度的轉折,希望能避開與門前道路的直接接觸,一樓主要是屋主日常生活起居的場所,有刻意隱藏私密的臥室空間及開放性使用的公共空間,並以大片的固定窗與落地窗連接室外的庭園及車庫,讓內、外之間在視覺上可相互透視。
二、三樓是較為私密的居住空間,在三樓設置了屋主修練的道場-佛堂,佛堂的西向及南向是連接的落地窗,與面向西南的露台相接,如此可觀看南向一大片野生銀合歡因隨四季變化而有著強烈鮮明色彩的更替,亦如感受天地之大美而不言,生命交替之時更能得心而自在。而建築內唯一串連三個樓層的垂直動線,有著天光的置入、挑空的狹縫及粗曠的原始材質,在移動身體高度的同時也能體驗另一種對生命的感知空間。

在規劃「安宅里」時,柱子已經落下,這是一個侷限,但要
如何在侷促裡找尋安身與自在?
如何在這一圈之地保持建築本身的圍塑與流動行為?
如何在內部圍塑出空間機能的實質需求且創造空間的開闊性?
如何讓外面的景物映入室內的同時又能保有室內的光與風之進入與遮蔽?
如何讓圍塑出的封閉區域有光的透入並喚醒身體的人文空間?
如何在水平性的場域裡製造垂直性的串連?

這些都是在「安宅里」這件作品,我所思考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用了三種設計理念試圖尋找身體的居住空間與身體的人文空間:
一、圍合裡的流動與靜默
二、時間在空間裡的軌跡-(由光的移動論居所的存有狀態)
三、退讓的空間性-(由氣的流動論居所的存有狀態)
(文:許棕宣)


作品資料

作品名稱:安宅里
業     主:蘇先生
地     點:澎湖縣馬公市
用     途:私人住宅

建     築
事  務  所:軾一設計
主  持  人:許棕宣
參  與  者:范美倫
監     造:業主

施     工
建     築:洪明德施工團隊
室     內:筑居工程裝潢行

材     料
外     牆:石頭漆、洗石子、碳化南方松、清水牆、水泥粉光
開     口:鋁窗
室     內:玻璃、鐵件、柚木實木拼板、木地板、木皮、清水牆

基地面積:243.51㎡
建築面積:115.45㎡
樓地板面積:325.28㎡
層     數:地上三層

設計時間: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
施工時間: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17年2月號,Vol.257)

3744 2017-02-0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1443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1183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8287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