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柏林:照見設計城市的坦柏勒機場再規劃
Tempelhofer Freiheit! The Redevelopment of Tempelhofer GREEN綠雜誌2013年12月 Vol.26
5174
2015-08-28
風起,柏林:照見設計城市的坦柏勒機場再規劃
文字、攝影:黃舒楣
柏林的顏色
德國電影《柏林男孩》正在台灣上映,黑白影像呈現了一美麗又疏離的城市,一個惶惶不知所往的年輕男子。他只想喝一杯普通咖啡,卻非得在哥倫比亞和阿拉比卡之間做選擇,而這杯普通咖啡竟要價3.4歐元!這讓人會心一笑的片段,確實呈現了柏林的城市氣氛。當多數歐洲城市限於經濟困境,柏林是充滿朝氣的,然而城市角落中總有人不願沒入這高級化、全球化的都會潮流。中文預告片下了一句有趣的結語:整個城市都不是我的咖啡館。城市於他,似乎只有黑白色。
事實上,柏林是個充滿綠意的城市。城市中央有難得的Tiergarten公園,18.3%的土地是綠地。同時,作為首都,柏林房價比台北親切多了,同樣房租在台北只能租五坪套房,柏林卻有一房一廳加上陽台、廚房。歷來供應相對充足的公共出租房屋,以及前東柏林區域留下的老舊公寓,都充實了住宅存量。然而,住宅議題始終是市民關注焦點。歐盟之下,年輕人可自由跨國移動,不少東歐國年輕人出走,選擇來到生活便宜又機會多的柏林,尤其是有心從事創意設計工作者。因而柏林不太需要擔心城市減縮(shrinking cities)的問題,這也造就了2006年,柏林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設計城市」(City of Design)」,設計產業發展蓬勃,可部分歸因於其城市文化精神、物質基礎條件對創意人才友善。
前些時日有柏林圍牆拆除爭議,其實,市民不見得澈底反對圍牆之拆除,更多是擔憂着圍牆周邊難得的綠帶生態會因新建築而消逝。熱愛自然的柏林人一點不嫌綠地多!確實,根據我的觀察,柏林人非常享受戶外城市生活,多數人流連忘返城市中的綠地公園或農場園圃,他們或拎着啤酒到公園與友人相聚,或者親子同遊,假日市集或文化活動也常選在公共綠空間中舉辦,不需花費,市民就能享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在柏林,似可看見創意、居住、生態這三個看似不相干之議題隱隱相關連,少了居住和娛樂消費支出的壓力,柏林的創意人也就有更多時間和空間投入創作,感受城市脈動,不需要像紐約的藝術家時時刻刻擔心漲房租搬家的流浪生活。
機場,風再起
在柏林城南的坦柏勒機場(Tempelhof Berlin) 議題,可充分顯現城市的創意活力,來自市民的積極空間參與。而且它並非口水之爭,而是身體先於論述的行動參與。
坦柏勒機場的機場使用歷史不到百年,然而這土地的歷史悠久,起於十三世紀,地方命名來自當時的殖民者 Knights Templar,幾百年來始終保持為野地狀態,十七世紀起為普魯士帝國所用,作為遊行演練之地,直到二十世紀才改為機場,面積廣達384公頃(比紐約中央公園大40公頃,而大安森林公園面積大約26公頃)。坦柏勒機場位於柏林城市南邊,由納粹政府興建於1923年為軍事使用航站,大樓是世界上首度設置有地下停機跑道的,建築規模極大(單邊長度達1.2公里),反映著希特勒當時構想柏林為世界首都的野心。德國漢莎航空也由此開始其事業。然而戰爭年代過去,柏林的機場數量又多,反映著二十世紀戰爭歷史,曾多達七個機場,分屬不同勢力建築使用。德國政府重新盤整,搭配擴建中的柏林布蘭登堡國際機場,計劃關閉坦柏勒機場,引起反對,還因而舉辦公投。然公投未達應有票數,2008年坦柏勒機場正式停止使用。機場如何再利用成了熱門議題。
當代各城市爭相舉辦國際競圖,企望藉由競賽以及大師作品為城市添色,塑造城市新意象。柏林也在2011年舉辦國際競圖,規劃再發展坦柏勒機場,最後脫穎而出的是來自英國的GROSS.MAX 和Sutherland Hussey事務所,設計概念延續草原歷史,設定為「為都會牛仔的當代荒原」(“a contemporary prairie for the urban cowboy”),提案保留超過3/4面積為開放空間!新的發展區都在邊緣,規劃四區分期發展,包括潔淨能源科技、專業訓練、教育和健康醫護事業等等,除了商業區,還包括教育特區,以設置新的柏林中央總圖書館為重點。許多原機場建築與跑道都保留再利用。整體預計在2017~2020年之間完成。2017年的國際園景節將在柏林此處舉辦。
競圖前,柏林市政府做了個重要決定,2010年即正式開放坦柏勒機場為暫時性的公園,
邀請市民朋友一起到閑置的機場跑道走走。其實,機場一停用,市民隨即開始進入到這個空間,以行動開始想像。市政府原意是為了邀請市民協助評估營運計畫,沒想到市民的反應異常熱烈。各式各樣的活動發生:運動如慢跑、滑板、直排輪、球類,也有人來到這兒舞蹈、放風箏、遛狗、野餐等等。人氣越來越好的機場,陸續吸引了音樂表演、設計週活動、時尚走秀、大型展覽等等再利用舊機場建築,連FIA 世界越野冠軍賽都想來,儼然成為柏林最受歡迎的大型開放空間。
在明亮的夏天午後,柏林人非常珍惜這難得的寬闊天空,一望無際。地面上留下的機場標示線條和色塊,暗示着歷史,同時,大片平坦的空間讓人們自由定義空間的使用,沒有既成設施,反而讓人們更奔放地透過運動的軌跡來定義空間。機場的使用者還不只是人類。幾年閒置時間,讓機場周圍的野放自然蔓延至機場,成為重要的鳥類和昆蟲棲息地。自然棲地功能已經被認定為此地的重要特質,必須延續。
起風、啓封的自由: “Tempelhofer Freiheit!”
2010年起,配合機場開放,柏林市政府提供經費,委托民間舉辦 “Tempelhofer Freiheit”(直譯:坦柏勒/自由),小額補助支持市民參與先驅計劃。設定知識、學習、潔淨的未來與科技、運動、健康等主題。目前已成功推動了超過11個實驗計畫,涵蓋社區聚會空間、流動健康服務、藝術高爾夫球、社區園圃、體育遊戲、大地文法遊戲等等,讓機場上除了有流動性的活動事件,也有空間營造逐漸成為新地景。(註一)
今夏訪問柏林期間,我有幸請教當地長崎推動參與設計的id22負責人Michael LaFond ,他認為,由暫時性的場所營造開始,才能慢慢帶入城市的真實議題,由實驗來帶動討論,不要由上而下地給機場未來下結論。他也參與機場的再利用實驗,今年9月,id22就組織了2013 Experimentdays(註二),以「社區住宅計畫」(community housing project)倡議,強調社群經營、出租住宅、都市農業、社區文化的結合。id22在閒置機場草坪上辦理“The Housing Project Market”(住宅市集),展現不同的出租住宅模式,他們期待機場的未來能有一些空間留給社區自我組織經營的住宅計畫。
確實,住宅議題在柏林越來越重要。雖然一向消費水平較低廉,但十年來都市重建風氣漸盛,合宜住房逐漸被新房取代,不能滿足城市快速增加的年輕人口。id22近年來致力推動的「合作居住計畫」(CO-HOUSING),整合舊建築再利用、重建,倡議增加住宅存量,也因應不同脈絡,針對不同社群提出細緻的住宅設計,結合公共廚房、圖書館、菜園、表演空間等等。透過參與激發想像,很多空間活動整合可促發新穎的空間形態,不需框限於都市計畫使用的僵固語言中。
雙城對望
近年來台中市也有「水湳機場再規劃」(註三) ,由美國團隊再定位為水湳經貿生態園區——大宅院,又接連舉辦項目國際競圖,打響地標知名度,如台灣塔與城市文化館。批評聲也不少,如台灣塔設計需高額經費、耗費大量鋼材;城市文化館競圖由當紅的日本建築師團隊SANAA拿下首獎,以「雲朵盒子」為主題,展現其一慣的透明、優雅美學,但其大量使用玻璃和白色沖孔網的立面設計,能不能適應台灣夏季漫長炎熱?市民對於整區規劃都還不熟悉,但爭議都在設計競圖上打轉了。
台中和柏林展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治理方向:在台中,透過國際大師打造城市品牌美學,吸引資金來促進周邊的土地再開發;在柏林,透過市民參與來捲動空間議題的討論,先行的是市民行動,社會資本先讓空間活起來。同樣是機場再利用,台中的「市民」買家遲遲才會來到;; 在柏林經驗中,市民一開始就進場使用當主人,也不會像多數城市議題讓市民覺得疏離,只看到官員宣告計畫一變再變,難以參與。
柏林態度也顯示於其欣賞野放生態的空間美學,許多景觀公園設計,會考慮是否盡可能維持低度人為介入自然景觀,盡可能維持都會自然生態,又可低度養護、低成本的維持地景。畢竟,空間因為生命存在、生活互動才有活力,而非過多的形式景觀。
加拿大都市規劃師馬特.荷恩比較溫哥華和蒙特婁,指出兩個城市風格懸殊,前者追逐嚴格管理的空間美學潔癖(例如,透過詳細的規範,限制人們在公園中的行為,甚至不能任意的躺臥、歌唱、演奏、發表公開意見等等),正是抹殺溫哥華城市活力的原因之一,不如後者,放鬆一些,讓市民當都市公共空間的主人。(註四)他指出都市空間(urban space)必須成為公共空間(common space),都市活力才得以孕育。柏林坦柏勒機場是一個好例子,不僅在空間治理上放手,在空間改造初期就讓市民參與作主。
城市不一定只能是一座咖啡館
如果城市只追求經濟數字的成長,卻犧牲了市民行動參與的生活空間,創意也就難以突破桌面或展示館界限。創意不只是風格,應可真實地存在於市民社會的脈動和公共空間中的身體實踐,讓人們移步到建成環境的邊界,試著放棄高度控制的現代生活秩序,野放公民社會。柏林男孩若走進了改變中的機場,或能看見城市的色彩,少些憂傷,因為城市不一定只能是一座咖啡館。
註一:
先驅計畫清單可參考 www.tempelhoferfreiheit.de/en/get-involved/pioneer-projects
註二:
參考id22.net/en/experimentdays-13
註三:
相關總體規劃可參考官網 tarp.longi.tw
註四:
Hern, Matt. Common Ground in a Liquid City: Essays in Defense of an Urban Future. Edinburgh: AK Press, 2010.
▲公園中展現的柏林風格。
▲坦柏勒機場公園平面圖。(www.tempelhoferfreiheit.de)
▲2010年起,先驅計畫目前已成功推動了超過11個實驗計畫,涵蓋社區聚會空間、藝術高爾夫球、社區園圃等等,讓空間營造逐漸成為新地景。
▲先驅計畫——社區園圃。
▲藝術家推動的先驅計畫Arche Metropolis實驗「未來大學」。
5174
2015-08-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2477
2021-11-14
1693
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