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市 Thinking of the City Through Market Place


GREEN綠雜誌2013年02月 Vol.21
4160 2015-08-28
關鍵字 :  精選好文

▲義大利西西里島小鎮早市

 

大城小市
Thinking of the City Through Market Place

 

文字、攝影:黃舒楣

 

  露天市集中像是城市的一扇窗,如果沒有市場,難以讓人想像這城市的居民生活景觀,從餐桌到廚房。藉由三種另類「市場趨勢」,我們或可從柴米油鹽來想像城市的未來。

回到生產和交易的現場
  過去十年,有關在地生產消費、直接公平交易的意識思潮在世界各地興起,相關報導與案例不勝計數。整體來說,這波可視為抵抗壟斷的生活運動, 一方面要尋回傳統市集中曾有的經濟社會性和多樣性,減少交易中的剝削,同時也反制工業化農耕對於環境生態以及飲食文化的殘害。

  從食物生產和消費出發,這股運動也結合了反省土地使用及生活方式的檢討,尋找新概念來討論城市生活。例如,怎麼透過「食物系統」來檢討都會城市的健康?如何透過食物生產,分配與供給來檢討忽略民生基礎的土地使用和分區計劃?城市糧食自給率,共有農地以及市民參與耕種的可及性等等,都逐漸成為衡量社區經濟的新指標,而「食物基礎設施」(food infrastructure)除了涵蓋上述有關生產到運送分配的過程,也逐漸納入了公民教育和社會組織的議題。以下我簡介兩個例子:

  在美國,城市中的「食物沙漠」(Food dessert)已成為國家重要議題,聯邦政府診斷出約有6,529 個食物沙漠(不包括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影響了一億三千六百萬人口。這些社區中缺乏農產品供給,距離市集商圈遙遠,購買食材不便,往往也是就業機會短少的低收入社區(註一)。某些家庭甚至沒有足夠收入可維持汽車和汽油消費,往往要仰賴慈善團體經營的食物銀行每週配送的有限補給。

  這個問題攸關結構性的深層課題,包括農業工業化造成小農經濟消亡,城市不當擴張造成人口密度低不足以支持市場規模,以及民生公共服務大幅私有化等等,並非單純的通路問題。零售業沃爾瑪信誓旦旦,宣稱要在四年內大舉增設約三百間門市來服務「食物沙漠」,強調新門市也會增加就業機會。可是,如同珍雅各布思討論城市和地方經濟的關聯(註二),她提醒我們,大企業從天而降帶來速成的單一經濟發展,和地方沒有歷史地理關聯,也不太可能長期生根,並不會帶動地方創發新技術。城市經濟失去了複雜性、也失去了適應變動的能力,如果地方生計基礎沒法回復多樣性,居住空間和生產空間之間的斷裂沒有修補,居民永遠只能在沃爾瑪打工或者消費, 一旦沃爾瑪因他處市場條件更好而離開,原來的課題依然存在。

  相對來說,推動社區農場是另一種解決「食物沙漠」更有效的作法。以西雅圖多達七十幾個的社區農園中的瑪拉農場為例(註三),農園中遍布五顏六色的玉米品種,和該社區移民族群的多樣性不相上下。農場成為社區的社會文化核心,有各式各樣的耕作計劃,讓移民們透過農作物來站穩腳跟,一方面可由食物供應聯結新環境,一方面也維繫她們的家鄉地景記憶。雖然這是一個低收入社區,生活品質卻比其他同等收入社區來得充實富足。瑪拉農場中透過推動「萵苣連結」計畫(the Lettuce Link Program),還可回餽城市,提供新鮮食物給社區中的食物銀行。萵苣連結計劃還特別針對小孩設計園圃,連結社區學校和鄰里中心的教育計劃,結合耕作、料理、營養課程,把社區廚房變成色香味俱全的教室。市集和食物供應在這社區中超越了「分配交易」,挑戰金錢價值,豐富了社區和生活的可能性。

虛擬化市集
  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近年來電子商務的形式推陳出新,鬆動了購物的時空限制。「虛擬化市集」的出現,已超越了網路平台作為補充性行銷通路。全球最知名的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網路商店從六年前開始跨足蔬果日用百貨供應, 如今,美國主要城市滿街可見的亞馬遜配送貨車就和台灣常見的黑貓宅配一般,隨時宅配到府你前一夜訂購的蔬果食品。如今的百貨週年慶,已逐漸比不上網路週年慶來得熱絡,許多人樂得在家中採買,不須顧慮經營時間或交通往返也不需排隊。今年美國感恩節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已超過了一百億美金,成長率近乎三成,消費數字對照至今仍居高不下的美國失業率,不容小覷。

  在台灣,不少傳統經營的超市轉型也開始試圖在虛擬空間呈現「產地」和「有機自然」,不僅由產銷履歷和圖文並茂的敘述,還提供生產小農的真人影像,生菜的切面,土壤的狀態等等,無所不包。然而,網路空間畢竟不能傳達市場中的直接互動,也無法傳遞新鮮蔬果的香氣,那隨手拿起一枚芒果度量質地重量的基本動作,只剩下手指在鍵盤上的移動。

  而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所謂「行動購物」更澈底地改變了消費習慣和「市場」的空間與社會意義,各式「掌上商店」帶動了新一波虛擬購物和實體通路的結合,直接影響城市空間。去年,英商特易購在韓國成立名為「Home Plus」的副牌, 推出「月台上的虛擬商場」,結合數位大圖輸出原尺寸商品,貼在車站月台牆上,每個商品都有QR條碼,結合手機購物app。廠商看準韓國超過五億人口使用智慧型手機,以及都會區上千萬的通勤人口,把月台變成市場。

  這個案例的背後其實隱藏了大都會市中心高房價推擠人口外移,導致許多上班族單程需要花一至三小時通勤的空間規劃課題。許多疲勞的都市人沒有時間處理日常生活,卻變成了電子商務鉅子的商機。科技發明固然服務了生活忙碌的族群,卻也不免讓城市變成一個二十四小時都由消費通路主宰的大商場,更無暇挑戰反省當下生活形態。如果人人都享受所謂「足不出戶的購物樂趣」,城市的公共意義會如何變化?

消費主義至上的高級商場化市集
  2007年在義大利杜林(Turin)出現了一個號稱「美食界麥加聖殿」的「吃在義大利(Etaly)」商場,利用閑置工廠改建,標榜結合歐洲傳統露天市集、大型超市、美食中心,頗受老饕遊客好評。接著在東京和紐約陸續開幕。紐約的商場也是利用閑置工廠,面積近乎5000 m2。「吃在義大利」在2012年又回到義大利,改造羅馬近郊閑置的機場建築,打造更具野心的旗艦門市。這新型態市集服務尋求極致美食經驗的旅客,販售蒙太奇式的消費體驗,脫離了生產到市場的地方網絡,也脫離了城市空間紋理,這個「義大利」其實是個並不存在任何一個義大利城鎮的異質空間。

  許多城市的都市更新地景也常有類似地景變化趨勢,歷史街區常被改造為主題式美食精品街,或經由開發商挑選延攬, 在新開發計劃中納入嘉年華會般的知名餐廳集錦,為新住宅商品加值。傳統市集或社區小商店往往很難進入這些空間,而當代消費者往往因過於忙碌,也沒有時間走逛挑選食材,更沒有心力洗手做羹湯。這些商場精緻時尚卻封閉內向,在其中工作或消費的人們,距離食物生產現場環境都很遙遠。

未來:當「城市」也變成一棟商場
  隨著年輕世代偏好回到城市中心工作生活,近年來美國大型零售業者開始調整策略,改變往以郊區大型購物中心為主的經營,嘗試在市中心布局。遍佈全美的Target就是一例,一年來陸續在芝加哥和西雅圖以「城市(City)」為行銷意象。西雅圖的「Targe City」就位在著名的派克市場旁,卻只是把一個郊區商場搬到市中心,宛如巨型盒子的商場矗立在傳統市集旁,顯得格外荒謬,空有其名。

  幾千年前市集商貿形成,孕育了文明的跨域交換,才有刻劃在陶瓶上的文字記錄交易,以及城市的成型。各種市場之形成標記了全球商貿路線上的重要節點,例如伊斯坦堡的古老大市集中的地毯與香料交易,或者日本築地魚市所連結的跨國日本料理文化流動,或如今日形成於韓國首爾東大門傳統市集周遭的全球成衣生產網絡。市場空間的改造,不斷帶動了城市創意的發生。以上列舉的三種「市場趨勢」,反映了不同的城市可能走向。經濟決定論者把城市看作為「經濟體」,他們以為交易形式改變就決定城市形變,不需要嘆息傳統市場的逝去(註四)。然而,市場經濟遠比交易買賣更豐富,市場宛如最古老的公共空間,其中的日常政治空間與社會文化場域,聯繫了在地生活和全球不同地理尺度之間的互動,種種商會與宗教社會組織,都和市場相互依存,即便是各種社會中處於相對政治弱勢的基層和女性,多半都能透過市場來參與城市公共生活。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走入市場,只有大型企業壟斷主導的物流與銷售網絡;當「城市」變成一棟商場,而「市場」只是你我手機上的一個軟體元件,交換的發生由通訊科技和條碼來掌握,未來的城市生活是什麼景況?「城市」還可能存在嗎?

▲土耳其伊斯坦堡饒富歷史的「大市場(grand bazaar)」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夜間魚市

▲印度老德里:整個城區就像是個露天大市集,終日人潮如織。

 

註一:
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健康食物工作小組的定義,「食物沙漠」和該地區人口收入以及零售供給通路距離有關,在都市區域中距離超商市集超過1.6公里即屬於食物沙漠,在鄉村地區的標準較寬,約16公里。
註二:
Jacobs, J.(1984).Citie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Principles of economic life. New York:Random House.
註三:
Teresa M. Mares and Devon G. Peña(2010)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making of insurgent spaces in Los Angeles and Seattle. In(Eds.)Hou, J. 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London: Routledge.
註四:
Alison Arieff, (Dec 5, 2012) What Jane Jacobs Got Wrong About Urban Economies www.theatlanticcities.com/jobs-and-economy/2012/12/what-jane-jacobs-got-wrong-about-urban-economies/4057/

4160 2015-08-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省水,可以不用等到沒水那天
環保綠撇步
GREEN綠雜誌2013年8月
Vol.24
3908 2015-08-28
修鞋的啟發
環保綠撇步
GREEN綠雜誌2014年12月
Vol.32
4436 2015-08-28
「新生水」不只技術 更要意志
環保綠撇步
GREEN綠雜誌2015年4月
Vol.34
4204 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