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樞紐的文藝復興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18 FEB/MAR Vol.051
3032
2018-02-06
▲格拉茲轉運總站,每日接待超過四萬名乘客,此為第二期工程。
交通樞紐的文藝復興
格拉茲國內轉運總站
Graz Main Station Local Transport Hub
文字:林珮芸
圖片提供:Zechner & Zechner ZT GmbH
攝影:pierer.net
奧地利格拉茲
GRAZ MAIN STATION LOCAL TRANSPORT HUB
位置:奧地利格拉茲
業主:Holding Graz Linien
用途:轉運站(電車站、巴士站)
設計/團隊:Zechner & Zechner ZT GmbH
面積:3,000 ㎡(Golden Eye)
運流量:40,000 人次/日
日期:2013 年
最早的文明來自於海洋,因為航海技術提升,航海家
探索新大陸,國與國之間有了橋梁。然而,陸地上
的文明來自於鐵道。在歐洲旅行不能錯過電車,大眾交通
工具承載了不止運輸,還有濃濃的人文情懷,人們在此相
遇、擦肩而過、難忘的事在此發生。因此,車站代表一種
詩意的浪漫,等待的時間越久,故事發生的機率越高。格
拉茲(Graz)位於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州(Steiermark)境
內,也是該州首府,是奧地利境內僅次於維也納的第二大
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2003 年歐洲文化之都的格拉茲,
以其南部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宜人的氣候而成為一個理想的
休閒城市。
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及來往的旅客增加,格拉茲火車總
站旁的交通樞紐,結合電車站與巴士站,歷經數回改建,
最終整合並重新設計,搖身一變成為新穎時尚的運輸中
心。2020 年,城市升級,連結東城到西城,格拉茲國內
轉運總站將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保留轉運的功能,同時增
加休憩、節能與綠化,彷彿是一座親切的巨幅公園,長途
的旅行不再艱辛,交通中等待的時間也不再難熬。
▲更新後的格拉茲轉運總站,讓旅客一下車,即進入一種魔幻的超時空。
黃金眼庇蔭下的旅人邂逅
創立於1988 年的建築事務所Zechner & Zechner ZT
GmbH 位於奧地利維也納,自1990 年榮獲奧地利鐵路
建築公司設計競賽(Corporate Design Competition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ustrian Railways)之後,專注且擅長於
大型交通設施規劃和設計,特別是電車站的建設。相較於
其他事務所,Zechner & Zechner ZT GmbH 對於改建優化
和複合型功能的電車站深感興趣,同時也是維也納新中央
車站的規劃團隊,該計畫已獲得六億歐元的投資。
此轉運站的建造花費兩年時間,投資9,000 萬歐元,每
日接待超過四萬名乘客。該交通樞紐在地上廣場部分有一
個巨大的圈形屋頂,被當地人稱為「黃金眼」(Golden
Eye)。地下部分融合了1、3、6、7 號四條電車線,實現
國際運輸的功能,因此該交通站對城市發展意義重大。電
車站內建一個新的行人通道,通向站內所有的月台,同時
可通向鐵軌另一側的城市區域。將電車軌道移至地面下,
路面層則是巴士站,同時規劃大量的綠化園區,人們可在
此舒緩急躁的心情,創造出更多空間使用,鐵軌的上方同
時兼具城市廣場功能,人們在此交會、交換訊息,有形與
無形的流動是歐洲城市文明的奠基。
▲鋼結構的「黃金眼」在現場安裝時,採用的是螺栓鏈接各個鋼結構,而非焊接的方式鏈接構件。
抬頭的大型屏幕 上演一場流動的電影
本車站最大的亮點是挑高大傘覆蓋的候車區,與電車站
內已擴建的接待大廳和車站廣場交相輝映。而地面廣場上
的環形屋頂「黃金眼」是廣場和地下月台的聯繫通道,串
聯另外一個車站大堂。此外,車站的防火安全也不可忽視,
月台的外飾面是三種不同灰度的增強纖維混凝土板,形成
彎折相間的條紋圖案,讓地下層的電車軌道像是在地底鑿
出來的,與地景融為一體。大量使用鋁材質,輕巧、防火、
安全、明亮,而且巧妙善用光源,降低電力使用。
鋼結構的黃金眼覆蓋面積為3,000 平方公尺,用掉了
420 噸鋼材。在現場安裝時,採用的是螺栓鏈接各個鋼結
構,所以不需用焊接的方式鏈接構件。月台區的開放式天
幕引進大量自然光和風,發生火災時也可以排放煙霧。從
下方看上去,可以看見城市的地景,如酒店指標、高聳建
築,為第一次抵達的乘客指引方位。另一個詩意的角度是,
多數大城市的電車站,一出站即車水馬龍,四面八方湧進
大量的信息和干擾。格拉茲車站卻讓旅客一下車,即進入
一種魔幻的超時空,從地下層往上看,輕盈材質天幕光影
層疊,人與運輸工具的流動反射,「移動」成為一種交錯
時空的浪漫。
Zechner & Zechner ZT GmbH 並特意加寬地底下的月台
區,創造出另一個廣場功能,無縫接軌電扶梯貫通了所有
樓層,新穎而貼心,特別是便利於行動不便與攜帶大件行
李的旅客。廣場中切割出數個綠色空間,大量的綠化創造
出遼闊的休憩處。而車站門口規劃出自行車專用區,收納
了凌亂的自行車擺放,同時鼓勵乘客綠色出行,健康、活
力、節能減碳。
▲本車站最大的亮點是挑高大傘覆蓋的候車區,與火車站內已擴建的接待大廳和車站廣場交相輝映。(Thilo Härdtlein/攝影)
為車站重新定義價值
為了完成該城市2020 年的計畫目標,轉運站的「黃金
眼」計畫承先啟後,優化了2012 年建設完成,而「不合時
宜」的設計,也開啟了未來大量運輸的目標。落成後,格
拉茲轉運總站榮獲數個大獎,包括2014「世界基礎設施獎」
(World Infrastructure Award),於倫敦「未來建設論壇」中
公布獲獎,理由是,設計融合都會語彙,並連結多元化的
交通功能,包括電車、巴士、自行車、鐵路等軌道。
中國作家馬原曾說,小時候住在鐵道旁邊,對車站有
深深的建築崇拜,覺得那是經典的永恆。車站決定了城市
如何看待未來,以及對訪客的友善。對於許多遠行的遊子
來說,車站是歸鄉的第一扇家門。無論是離開或抵達,
二十一世紀中,共享經濟的浪潮席捲而來,人們或許不再
在乎擁有私家車,而在乎出行體驗。一次通勤、一場旅
程、一個車站,代表一個城市,「穿越」也是生活的一部
分,如何讓出行成為一場美好的體驗,是建築師努力探索
的目標。
▲大量使用鋁材質,輕巧、防火、安全、明亮。(Thilo Härdtlein /攝影)
▲開放式天幕引進大量自然光,也可以排放火車的煙霧。(Thilo Härdtlein /攝影)
/// 完整版圖文請見《綠建築》vol.051
3032
2018-02-06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7638
2016-08-01
5979
2015-10-12
16475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