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Vol.064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20 APR / MAY Vol.064
得「意」而忘「形」
仿生一詞源於希臘文,Bio 代表生命,而imesis 有模仿的意思。仿生學(Biomimicry)的名詞最早由美國生物學家珍妮.班亞斯(Janine Benyus)在1997 年正式提出,將生命永續的意義與仿生科技做緊密結合,就是仿生學的最核心概念。其實已然久遠的仿生概念,或許在有人類活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生物的行為或策略中獲得靈感,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自然之下,不論是哲學還是科
學,所謂的「仿生」指的都是其「意」而非「形」。
也因此,仿生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農業與機械,工程與醫學,從生物到材料等等都是應用的範疇。走過鬼針草時被勾黏滿褲子的經驗,讓生活中出現了魔鬼氈;蓮葉的自潔機制是防汙塗料的濫觴;壁虎腳上極細的絨毛,使人們發明出可黏貼於任何材質的無膠膠帶⋯⋯。建築也不例外,很多人往往為仿生科技下建築物的奇特外型一時攫去心神,像是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Theatres on the Bay)的「榴槤殼」外皮,看似荊棘滿布卻有保護及遮陽的作用。但造型的獵奇往往不是重點,「得其意而忘其形」才是精華所在,世界第一座不需要空調而能自然降溫的綠建築、位於辛巴威的東門購物中心(Eastgate Shopping and Office Centre)就是模仿白蟻丘而建的經典案例。以大自然為師的例子可以不勝枚舉,畢竟萬物久遠歲月、浩瀚繁雜,但研發的難度往往難以估計,或許也是一直有人投入,成功的案例卻不算特別多的原因,想想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在BUGA建造的兩座仿生展館,需要經過多少材質的磨合與研發及精密的製造與計算。縱使如此,我們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在發揮創意的同時並反求諸己。
本期的作者之一,澳洲學者Paul Barnett 提到:仿生設計是與大自然重新接觸的機會,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來發展出社會嶄新的運作方式,如何創造、生產以及如何模仿自然,以朝著真正可永續發展的方向前進,我們可以通過了解地球上生命的相互作用來自我治癒,並創造一個微觀世界(自我)和宏觀世界(社區、棲息地和宇宙)的和諧。這或許是仿生學另一項哲學面的思考,在創意與實用之間的平衡與相長,不論是仿生也好、親生物(Biophilia)也好,都告訴我們親近自然、效法自然的重要。設計需要持續演化進步,而人心,卻該更接近自然的純樸與包容,才能理解「永續」的最真意涵。
【NEWS】
方有綠意盎然
Glasir
氣候報告之預測未來
Weather Report: Forecasting Future
【COLUM】
綠色讀本選02
以建築明志——用意志力戰鬥吧!
小屋世界賞02
「寄生」城市之上
Casa Parásito
搖籃到搖籃 02
以健康循環改造老屋!
搖籃到搖籃生活實驗室在柏林
[COVERSTORY]
自然|仿生
魯道夫.斯坦納教育的奧拉那學校
仿生學和生物學研究
德國|海膽與甲蟲:BUGA 仿生展館
南韓|史前蜿蜒之蛇:全谷史前博物館
南極|複製冰層,與極地共生:南極考察站概念設計
澳洲|家與樹的距離:班克木公寓
美國|融入天際線的綠意:西22 街512 號
紅樹林物種啟發的生物設計
法國|傾聽樹間裡寂靜的聲音 :風力發電仿生葉
[ARCHITECTURE]
Future
垂直整合,永續扎根
零耗能都市建築
[ENVIRONMENT]
ecology
乾旱氣候中的綠洲
阿得雷德植物園濕地
technology
綠建築藝文休閒園區 串聯淡水人文與自然
education
居住艙屋與自然景觀
家族社群及地球的永續生活
[PAPER]
明日邊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環境視野/李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