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變濕地,百年陂塘風華再現
永春陂濕地公園 Yong-chun-pi wetland Park GREEN BUILDING 綠建築 2020 OCT/NOV Vol.067
軍營變濕地,百年陂塘風華再現
永春陂濕地公園
Yong-chun-pi wetland Park
文字、攝影: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永春陂為四獸山麓的天然凹地,百年前曾為波光粼粼的陂塘,經歷時代變遷,陂塘淤塞消失,戰後作為軍營使用。當軍營廢棄後,台北市政府因應氣候變遷,重新檢視全市綠地系統,並考量都市減災、串聯依山地區生態跳島及恢復百年陂塘風華之故,將總價高達389億的住宅區用地,變更轉型為兼具滯洪減災與生態復育的濕地公園,開啟台北市都會型濕地生態環境營造首部曲。歷經四年辦理用地取得、規劃、設計及施工,並廣納專家學者、市民、周邊學校與NGO團體意見,以「環境共生」、「生態復育」、「韌性設計」與「永續教育」四個設計理念,重建百年陂塘空間場域,成為台北藍綠帶樞紐,延伸四獸山系生態棲地,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串聯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
▲四獸山的生態資源將延伸到永春陂濕地公園
營造生活與生態共好的場域
永春陂濕地公園位處信義計畫核心發展區與四獸山系間,須符合市民生活需求,並肩負四獸山生態系統的延伸與復育目標。依照人為活動強度與生物棲息資源豐富度,將園區分區管理,基地北側離城市等人造環境較近,故以人為使用度較強的活動為主;南側鄰近四獸山,為生物出沒與棲息的場域,適合作為生態復育區;活動區與生態復育區之間則為緩衝區。人為活動區對一般民眾開放,其餘區域則僅供志工、維管人員及相關環境教育課程申請進入。盡量減低人為生活干擾生物棲息,找到生態復育與市民活動的平衡點,創造都市療癒空間與生物棲地共存、共好場域。
▲保留既有大樹,前方開挖生態池。
減廢與地景重塑
廢棄營舍留有大面積的混凝土鋪面,且濕地開闢時所產生之挖方、硬鋪面拆除所產生之營建土石方數量龐大,若任意運棄,除造成運輸的能源耗費外,亦需要更多收容廢棄物的垃圾場,且在廢棄物的運送過程中,社會將承受砂石車的肇事風險。由此,本團隊發展出不同設計手法來處理與消化廢料,降低外溢的環境成本。大量的廢料,破碎後除回填至土壤表層下方作為蓄排水層外,也能整地形成高低不同的土丘。地景取法自然地形,配置依山勢、山巒曲線,婀娜蜿蜒呼應四獸山勢。
而現地挖掘出之卵石、混凝土塊等,整理後融入設施,成為建築材料的一部分,如卵石石籠牆、卵石造型座椅、廢料回收鋪面。一方面可以減少購買新材料的費用,以及為了生產新材料所耗費的能源;同時,廢料的展示也成為環境教育的一環,提醒觀者重新省思對待「廢料」的態度,轉念之間,廢料也可成為再利用的材料。此外,亦善用現地枯木,運用於枯木微棲地、鳥踏、地景藝術、入口意象、堤防擋水設施、碎石木屑砌石步道等,永續利用,讓原本的垃圾變成黃金。
▲砌石固床工增加跌水與曝氣量,改善水質。
串聯生態跳島與多樣棲地營造
1. 串聯生態跳島
永春陂濕地公園座落台北藍綠帶樞紐,可串連後山陂、三重埔陂,修補四獸山與基隆河間綠地系統。
區內引上游豹山溪水與無名溪水,匯入形成不同深淺的開放水域,並配合多種類的植物相,營造「次生林帶」、「林緣濕地」、「淺水區草澤」、及「開放性水域」等多樣性棲地環境,提供動植物友善棲息與覓食空間,發揮生物避難所效應,也促進四獸山系物種的豐富性,同時也提供自然環境教育的機會。豐盛生態之際,促使都市伸入山區的水泥叢林一一退出,把綠帶延伸回城市。
2. 多樣棲地營造
透過盤點過往文獻對於台北依山區與陂塘的生態描述,並實際調查基地周邊四獸山與南港公園陂塘既存之生態種源,最後以大赤鼯鼠、領角鴞、水鳥(鷺科、秧雞科等)與高體鰟鮍等,作為本案生態復育之目標物種。
因地制宜營造棲地及生物廊道,開放水域設置人工浮島、枯木微棲地、鳥踏、翠鳥土壁等;次生林帶規劃了領角鴞樹屋等,並規劃爬藤隧道、生態通道、及生物逃生坡道;種植烏桕、白桕讓長吻白蠟蟬棲息;種植青剛櫟食用植物群吸引大赤鼯鼠,透過適宜生物植栽,延伸四獸山系生態棲地,進行棲地修補與縫合,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串聯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
工程完成後已能看到台灣原生種水鳥,如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翠鳥與紫嘯鶇等生物的蹤跡,期待未來能慢慢地讓四獸山系的生態物種更為豐富。
3. 公私協力經營濕地
有別於一般公園設計,濕地生態公園除了前期的規劃設計,更需要後期經營管理的支援才能順利運作。除了在設計階段與生態顧問、荒野保護協會與信義社區大學密切地討論棲地營造外;在工程施工中,亦邀請荒野保護協會協助舉辦人工生態浮島實作課程,培養保育志工;目前荒野已陸續舉辦了清除外來種與「永春陂——荒野講堂」等豐富的環境教育場域活動,其未來將成為永春陂重要的志工後盾。
減災與韌性設計
過去都市裡的綠地設計,其硬鋪面過多,並對雨水唯恐避之不及。但在當今惡劣的氣候,聖嬰現象頻傳、暴雨與乾旱現象輪番而至,人類必須重新學習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而在此觀念的轉變下,對於雨水的處理態度,已轉為以保水與韌性設計為目標。
▲廢料回收休憩座椅。
▲螺旋地景。
▲既有營舍改造為里民活動中心。
因此,園區拆除部分營舍,移除大面積不透水鋪面,永春陂濕地公園完工後,增加了6,873平方公尺的水域、新增18,701㎡的灌木與地被綠地、保留7,268㎡既有老樹群與1,568㎡的透水鋪面,總透水面積占基地面積之86.3%,保水量達4895.32m3。 利用地形塑造深淺不一之開放水域,提供水土保持、滯洪沉砂的功能。基地內的地表逕流量減少率達 33.36%,有效降低下游既有下水道流量約 0.5876cms,瞬間暴雨可滯留 8.77 小時,期待能落實海綿城市的概念,建構與綠為本的都市環境。
▲廢料石籠牆作為觀鳥的遮蔽物,降低對生態的干擾。
Yong-chun-pi wetland Park
位置:台灣、台北市、信義區
業主: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用途:濕地公園
設計: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團隊:劉柏宏、謝易伶、張瀞今、任宇平、謝昌諭、郭子瑜、游品宣、賴佳慈、林淳尹
生態顧問: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荒野保護協會
水利顧問:山水綜合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39,832 m²
日期: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