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米樂之平凡即特色──常民修補美學


台南菁寮二十四小時晃蕩隨想 GREEN綠雜誌2013年04月 Vol.22
3571 2015-08-28
關鍵字 :  綠生活

▲首先借台單車,步行更好,再到旅遊中心索取地圖,中心人員簡單介紹導覽,之後隨機晃遊民宅區感受常民建築與田野風貌。

 

無關米樂之平凡即特色──常民修補美學
台南菁寮二十四小時晃蕩隨想


文字、攝影/船橋彰

 

  小鎮若是一個旅行的選項,南法鄉村風情、中國江南古鎮或是印度瑜珈山城,旅客因小鎮的特色風情而前往旅行,並依循著旅遊導覽的指示索驥其中,遊客常是位居被動告知的角色。尤其現在市面上常不乏「命令式」的旅行工具書,如「一生必去的某某個城市」或「不到那裡就不算來過這裡」,說來有趣,台灣人平時工作的奴性,旅遊時也忘記醒來,都臣服於這些銷售術話上了。旅行最難得的是自由意志,卻又讓旅遊書的暢銷或部落格的人氣牽著走了。地方的特色是該被察覺享用,而非被規範收集,若有自己發現的意外美景,那莫非是最豐盛的收穫了,於是我非常樂意在旅途上轉彎或迷路,而沒有非去不可的目標,更別說被命令規定的聖地了。

  菁寮,位於台南市後壁區,因顏蘭權與莊益增兩位導演所拍攝的《無米樂》紀錄片,在台灣浮出了小小名氣,連帶著崑濱伯和大街上的幾家老店成了觀光景點,遊客於周末到訪,逛完老街兩個小時之後帶包紀念米離去,大街後的小鎮並未被看見,看到的景點只是在求證手上的文宣品,崑濱伯真人與你合照,那是到此一遊,那並非菁寮社區。傳統的「老街模式」仍然被台灣遊客依賴著,旅遊沒有商業消費活動彷彿不能成立,若沒有誰的推薦就玩不下去。因此,我刻意脫離遊客地圖,只是晃蕩,只是走進村落,只是看和感覺,不受指示的,拋棄原有美感教育的價值,企圖發掘常民直覺的美感。

▲週五的菁寮夜市。老街上的夜是不那麼花俏,買買吃吃散散步,絕不會人擠人讓逛街的品質低落。

  小鎮貴於平凡有生命力的美感,到訪小鎮,尋找特色標的就不是聰明的旅遊方法。常民的平凡體現在巷道、場域、空間、建築、行為與人民上,是最巨大的優雅寧靜。何況,多數人居住於密集的城市,光是「低密度」這麼單純的一個條件就已經是享受。於是空間條件上的「低密度」和意志自由上的「晃蕩」,是我最喜好的小鎮旅遊方法,這也是每個小鎮最豐饒的特產。

  我們的美感價值來自我們的環境和美學教育,是外來給予的,什麼醜陋什麼美麗,都出自個人的判斷,而非凝固的絕對。於是清境的仿歐高檔民宿和田邊的穀倉農舍是兩個獨立物件,一定都是誰的美麗也都是誰的醜陋。若我們能虛心的品嘗每一種事物,獲得相對更豐滿。

  若你反駁說,每個小鎮不都是這樣?是啊,但你曾經走進去過嗎?你大概只承認國外書上的小鎮才是你旅遊的選項吧!但那也不過是他們的家周圍而已。觀念倒轉,此城與彼城互換,旅行是近得多。旅行一向相信機緣,見面三分情,你親自來了,此城就因此更勝彼城,平凡的色調也就有微妙的色差,台南菁寮的綠和嘉義的綠,隔一條溪就是不同。是歷史是地域,都需要慢步調的細心品嘗,無關遠近。

  這是我第一次來菁寮,我給自己二十四小時,在一棟檜木民宿住上一晚,完整的黑夜和白天,吃飯睡覺走路,一日作息雖然還是片段,但勉強算是一個短暫循環。二十四小時,太陽再射向同一角度時,每一種濃度的光景都看過了,我們再離開菁寮。

  在尚未掌握菁寮規模之前,我向民宿要了單車,心想小鎮內的快慢遠近就能隨心所欲,但在都市裡以慢活著稱的單車,來到菁寮速度還是太快了,這是我身體實測得到的結果。騎著單車在小巷裡鑽行,每十公尺就有一新鮮景物抓住快門,停車拍照時煞車聲往往像刀子劃破寧靜,格格不入。若要細細品嘗,再把速度放慢,才符合了這小鎮的節奏和密度。步行就能填滿菁寮社區,當小鎮越小,我們就能更從容,不再心慌的貪心抓取,就更能滿足而歸。

  菁寮位於大台南市邊陲,八掌溪對岸就是嘉義縣,這裡曾是沿岸最繁華的商業聚落之一,過往曾有過熱絡的歷史,公共戲院、仕紳別邸、宗教中心等,這些歷史痕跡至今明顯可辨。被留存的歷史風華固然美麗,但時間總不會白過,時間空間總會與當地人交手過招,作用出一個新的樣貌來。我並不苛求重現後的原貌,那屬於過去並非今日所有,留下刻痕和補丁對我來說則更精采。

  居民不是建築學者,沒學過後現代拼貼風,也不懂什麼型隨機能或極限主義。建築是貼身的容器,拿來居住、儲藏、活動、工作,壞了修補,不夠用了就擴張,這些不同時間出手的動作,都是該時代材料與工法的反應,於是建築上就看到了時間堆疊的結果,新舊並置,奢儉共存,軟硬兼施。發自生活的自發創作,看來隱與無聲,卻是最生猛有力的。這些是當我們殷切追尋國外美學新知後所忽略的,似乎只有名門大師掛保證的,我們才願意相信。這些蘊存了長時間的生活產物,也非常真實寶貴。

  鐵皮、塑膠、不鏽鋼,這些材料沒有錯,只是被主流的美學價值觀排除在外,我眼中它們在菁寮並置的融洽,別有情調。修補漏水的的鐵皮屋頂依然諄循著優美的弧線,增建的儲藏空間也比例適切的增長,那些淡雅的顏色也搭得和諧。這些無名房舍就在小鎮裡成為一個個我拜訪的對象,是我喜歡的,出自真心的常民美學,而非為了設計而設計的設計品,我由衷虛心的欣賞與學習。

  此行我畫不出路線圖,二十四個小時的行蹤,像是隨機的亂線圖環繞穿插著小鎮各處。其實我們對「小鎮」是陌生的,尤其是非觀光特色小鎮,因為它原來並非在你的生活範圍中。菁寮是台灣最重要的穀倉之一,那你知道稻田在什麼季節會是什麼顏色嗎?何時收割又何時插秧?何時又會開出滿田黃澄澄的油菜花?這些空曠單純的美感都被我們的陌生低估了,小鎮的安靜平凡在繽紛雜亂的電訊世界中已成為難得的特色,而且是我們需要且珍惜的。

  試問,現存的許多城鄉再造計畫,政府或民間組織想辦法讓小鎮成名,彼時計劃成功,小鎮也已經不是小鎮,當地人習慣面對遊客,也許笑容依舊但表情深處是不同的,生活景觀也不再簡單,是否保存原貌已是最難能可貴的選擇了?如小鎮裡常民建築的擴張與修補,是自然發展的過程,而非重新介入再造,雖然看來都是更替改變,但「特色即平凡」與「特色取代平凡」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愛小鎮,是因為小鎮之所以為小鎮,而非把它改造來迎合我們喜好,我們不需要再複製一條賣香腸和麻糬的老街,但我們不能失去一個平凡的菁寮。

  需要改造的是遊客,不是小鎮。

▲田園風光與低矮古樸的民居令人沉靜,不須安排景點、行程來擾人。或許日後可以推出住進當地居民加的玩法,並一起勞動、生活,類似打工度假,長時間的當地體驗是現在較少有的深度旅遊方式。


◎本文源自「南瀛文化協會」執行台南市文化局「菁寮聚落文化保存活化再利用計畫」之推動內容──「來去菁寮住一晚」。在此特別感謝菁寮在地鄉親及相關人士的協助。

3571 2015-08-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丹麥哥本哈根獨立自治區「自由城生態村」
丹麥哥本哈根獨立自治區「自由城生態村」
GREEN綠雜誌2013年10月
Vol.25
8069 2015-08-28
浪漫的地理 都市的未來想像
南機場「太陽自創旅館」
GREEN綠雜誌2015年2月
Vol.33
4980 2015-08-31
蒙特婁計畫
從派對城市到世界節慶之都?
GREEN綠雜誌2016年8月
Vol.042
5620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