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哥本哈根獨立自治區「自由城生態村」
丹麥哥本哈根獨立自治區「自由城生態村」 GREEN綠雜誌2013年10月 Vol.25
8435
2015-08-28
▲丹麥是靠海的國家,運用高度創意與自然共存。
丹麥哥本哈根獨立自治區「自由城生態村」
採訪:林珮芸
圖片提供:Copenhagen Tourist information
哥本哈根右岸遺世獨立的城中城
走進北歐一座小城,那裡的孩子和寵物可以在街上,隨意自由快樂地行走,沒有汽車進入,只有自行車的蹤跡,偶爾還會看到馬車或是復古的人力車。這裡有五花八門、豐富理念,和有態度的特色小店,社區的年輕人不需要離開家鄉,到遙遠的都市打拼、工作;細心一看還會發現,原來商店使用的金錢不是官方貨幣,而是當地社區型貨幣。這裡是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近郊的「自由城」(Freetown Christiania)。
已有42年歷史的另類社區,結合嬉皮、自由、反戰、叛逆、靈性,及獨立思考的概念,堅持不迎合世俗潮流的方向,走一條創新、顛覆,卻又前衛的路線。曾經讓丹麥政府傷透腦筋,警察每天定期巡守的地方,今天卻是丹麥最受歡迎的文化觀光景點,也是生態村的學習典範。
居民大多為嬉皮、自由藝術家、草根運動人士、搖滾樂手等自由派,風格強烈的居民。與哥本哈根大城市風景不同,自由城內較像是鄉村,建築物也被藝術家彩繪成帶有強烈波西米亞風格,無論是遠看還是近看,都會看見彩虹般奇幻的流線風格。聽到嬉皮,大家第一個反應是,這群怪人也許會嗑藥,也許奇裝異服,與社會格格不入。但追溯至美國越戰後的六○年代,經歷許多戰爭、動蕩不安的年青人間,瀰漫著一股反戰意念,愛與和平(Love & Peace)是他們與上一代不同的分界線。
▲森林是丹麥人生活的一部分。
丹麥政府的眼中釘
有一群年青人開始集體生活,建立與社會隔絕的社群(community),強調多元包容、自由意志與獨立思考。這個時代的年青人藉由靜坐抗議,表達集體對政府與世界體制的反抗。嬉皮的思潮從美國蔓延到歐洲,1971年,一群年青人占據哥本哈根城東、Christianiahavn 港旁的廢棄軍營,劃地自居,並聲稱為Christiania省,企圖成為一個獨立區。打開哥本哈根地圖,會發現一條寬闊的水道,將這座古老的城市分為兩半,左邊是城市的主體,繁華熱鬧,右岸實際上是一座島嶼,相對清靜,主要是碼頭、兵營、機場,還有成片的樹林、湖泊和農田。自由城就座落在右岸,有自己的國旗、法令、經濟制度,當時就連開明先進的丹麥政府,都覺得他們是國家的反叛分子,無所不用其極想要將他們趕出去。
其中一家店的女主人說:「我們這裡公開歡迎同性戀,但也讓警察坐立不安,幾乎有事沒事就在店門口排徊,想抓到犯罪的證據。」既然無法趕走,就只好接納。1972年,「自由城」的居民們與丹麥國防部(土地所有權者)達成協議:繼續使用該土地,但必須支付水電費用。而丹麥政府也改變態度,慢慢地將該區視為一種新式社會制度的實驗空間,現在政府雖然仍對「自由城」有諸多不滿,但看到每年觀光帶來的經濟效益,只好妥協接受;2011年6月,自由城社區以約四億台幣的金額,將整塊土地買下,成為真正可以自給自足的另類社會。
▲高度現代化的原因是包容多元文化。
北歐生態村對「自由」很在乎
今天的「自由城」面積發展到0.34平方公里,大約有1,000人在此工作、生活,他們將租金繳給社區,水電費繳給丹麥政府。早期因為是一群無力購屋、且拒繳高昂稅金給丹麥政府的青年,占據「自由城」的空屋及廢棄軍營。因此這裡的自建房舍多用廢料蓋成,而且是親手建立的。住在自己設計的房子裡,搭配巧具慧心的彩繪和裝飾,家家戶戶各有獨特風貌,有人形容這裡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對於這些色彩強烈揮灑的美學風格,有人欣賞有人畏懼,但無論如何,這是個與外界社會全然不同的實驗教室。居民賴以維生的項目大約有經營餐廳、製造自行車、暖爐及各種藝品。也有人形容該區為哥本哈根的「城中城」,一個桃花源、烏托邦、或是最早的生態村。不大的社區生活機能齊全,有學校、郵局、牙醫,雜貨店、酒吧,甚至有馬棚;生態設施有廢棄物處理系統、儲水(汙水)系統、太陽能板、風力發電等。大人和小孩的比例大約是800名成人、200位孩童。曾經有報導記錄,一對嬉皮父母在自由城生下一個女孩,這名自由寶寶從小喝花草茶、穿手工編織毛衣、在花園裡種鬱金香、每天早上陪著狗狗走一段很長的散步。
崇尚自由的社區認為,世界上每一種生物都有伸展的權利,不應該束縛任何一個生命,所以這裡的狗兒及其他寵物,基本上是不上鍊的;不工作的時間,大人在庭院中的草皮上悠閒地曬著太陽、野餐、彈樂器、享受生命。一名在社區居住15年的女孩說:「對大人來說,遊樂園也很重要,這裡很自由,我們一直在學習。」
▲自由城(Freetown Christiania),已有42年歷史的另類社區。
▲只有在丹麥才看得到的友善腳踏車。
寵物和人都要緩慢生活
位於哥本哈根鄰近的小島,自由城社區內有水道通往哥本哈根港,也由於標榜自然,區內的林木都維持了最原始的狀態,除了腳踏車,機動車輛不得進入,村民發展出所謂的「克里斯欽多用途腳踏車」(Christiania Bike),那是腳踏車前方安裝一個類似可以運貨的木箱,方便居民運輸,在丹麥街頭上隨處可見,非常受歡迎。早期因為物資缺乏,所以社區內興盛著利用廢棄物發揮巧思的創意,餐廳的蔬菜則來自於田園的有機菜園。
重視自由的自由城歡迎任何人,並且明文規定不可以金錢作為,衡量誰可以搬進社區的標準。對於參觀者,自由城竭誠歡迎,但只有三個規定:不可嗑藥(毒品)、不可奔跑(這裡的人和寵物通常是慢慢散步)、不可以照相。尤其是最後一樣,受到餐廳和咖啡廳強力的宣導,畢竟肖像權是自由權益的一部分,而早期自由城受到外界的汙名化,讓這裡的居民深受困擾。聽起來很安逸,但住在自由城的人們,也並非是完全自由的,因為至少每天都有官定的工作時間,必須要投入五個小時參與公共建設。
▲以自行車代步節能減碳。
▲多用途腳踏車隨處可見。
綠色生活圈 未來的實驗室
1991年自由城提出綠色計畫(Green Plan),正式將社區提升為生態村,該計畫條文包括:保持野地、綠地、低能住宅、節省能源。尤其在寒冷的北歐,樹木被視為最珍貴的資源。自由城對於做為燃料的木材,秉著敬重的心,將它們供奉在精心規劃的地方;對於建立未來美好適宜人居城市,自由城有獨特的想法。他們認為,過去幾千年來,人類都生活在自然的環抱中;但是當人們進入都市,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加大,甚至建立動物園豢養動物。
在自由城裡,他們希望可以讓都市與鄉村之間沒有界線,人人都可以享受一個溫馨的、寬闊的充滿驚奇的空間。所以在蓋自己的房子之前,他們總會先問問自己:這是一個柔軟平靜的地方嗎?是否有違背任何規定?是陰暗、寒冷、不潔的嗎?自己會想住嗎?最後,當屋主離開後,房子可以重返土地嗎?重視有機生活且與自然共存,自由城與都市人最大的差異是,自由城居民從不認為人類可以留下大地的垃圾,當然,不包含藝術品在內。
現在社區內有五間兒童照顧機構(childcare institutions),404平方公尺的綠地,混合著住宅和生態空間。捨棄朝九晚五的生活,這邊有充滿活力的文化機構、live music、咖啡廳、餐廳、工作室。商業的營運並未與社會脫節,從前進入參觀從前是免費的,到現在僅需5元的門票費(5丹麥克朗約25元台幣)。換言之,這是個人人共享的空間。早期與政府對抗,但經過多次協商後,仍妥協並改用其他的方式與丹麥政府合作,例如,繳交稅金、電費、水費。自由城裡的居民與外界公民相同,皆需要支付醫療保險,生病時也可以到政府擁有的醫院就診;雖然社區內有獨立的貨幣系統,但官方的貨幣也依然被接受。自由城就像是個迷你的益智遊戲,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在這裡都有成真的可能。
減約生活美學 與樹木對話
自由城內人人都有義務種樹,而且是多元的樹種,想像你是在為自己和寵物,種植一大塊舒服的草皮。簡而言之,自由城是一個努力保留樹木、公園和草皮的地方。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人人將此信念視為日常,且勇敢無畏地行動。自由城裡沒有專業建築師,但卻是建築師的天堂,因為社區居民總可以使用歪曲變形或生病的木材,轉身化成綠色階梯;並盡可能地利用綠色步道,將哥本哈根市區與自由城社區連結在一起,迎接每一位賓客。讓參觀者可以徜徉在環保的空間中,毫無距離地親近樹木。不只是哥本哈根自由城,這也是所有北歐人共同的生活美學。 樹木製成的燭台、把手、任何令人放鬆的綠色空間,相較於一般所見的圍牆、柵欄,綠建築在綠色計畫裡有清楚的指標:即是越多越好、潔淨的科技和產品、,足夠成為改變意識的啟發。
面對越來越擁擠的都市,為垃圾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也成為當之促務急的課題。自由城在綠色計畫裡,特別重視廢棄物的處理。居民的垃圾用三種方式統一處理:集中、堆肥處理機、玻璃和廚房垃圾回收處。在環保意識尚未抬頭的時代,自由城社區已經有效再度利用50%的廢棄物。堆肥為社區帶來驚人的助益,未來朝向可以達到80%的重複使用率。
▲充滿敬意地對待樹木資源。
以自由之名 信奉自然和諧
22年前,自由城就深深了解水能源的重要性,在這裡絕對禁止任意浪費水。無論是環保廁所、家庭用水、浴室等地,都有精密的設計省水,減低浪費,更不用說省電政策。寒冷的冬天,自由城的暖爐燃燒的是二手木頭;新型的暖爐,是利用50%以太陽能加熱的水,搭配廢水處理系統的水運作而成。此外,初次參觀時很明顯地會發現, 在自由城裡沒有汽車,只有代步的自行車;能用雙手完成的,就不使用機器,對於能源議題,自由城不願意因為人類的方便,而造成環境的失衡。
42年前的嬉皮社區,因為反對國家制度,非法占領了一塊廢棄的軍事遺跡,在此開墾、用另類的思維實驗生活,如今成為哥本哈根市的世外桃源,一個比丹麥這個高度福利國更有前瞻性的自治社區。無論是經濟、法令、教育、文化、藝術、甚至在環境議題上,都不斷地思考、嘗試、從錯誤中學習,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共同生活的另類方式。新時代中,政府與新型生態村的相互合作與了解,讓我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生態村裡務實的綠色計畫,模擬了未來當人類面對能源枯竭時,應該生活的方式。自由城以自由為名,但卻一步步遵循人類與自然合諧共存的法則。
▲堅持不迎合世俗潮流的方向,走一條創新、顛覆,卻又前衛的路線。
8435
2015-08-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3724
2015-08-28
5430
2015-08-31
5954
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