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耕


水泥叢林中的綠色占領 GREEN綠雜誌2015年6月 Vol.35
9625 2015-11-02
關鍵字 : 

▲錦安市場屋頂農園原本只是都市建築的遺忘角落,透過屋頂菜園的推廣,更多人關心起自己居住的環境。

 

 

都市農耕
水泥叢林中的綠色占領


採訪:史蒂芬
攝影:張雅雲


今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以食物為主題,讓人省思糧食、環境與城市的關係,而在關注糧食議題的同時,「都市農耕」也被視為解決困境的選項。近來雙北政府不約而同都有「在城市中種菜」的想法,打造田園城市的願景,透過閒置空間運用,推動生活中的都市農耕。

前些日子曾有媒體報導民眾選在安全島上種菜、甚而還在台電變電所旁栽植甘蔗和九層塔等作物,讓不少人直呼不可思議,當作茶餘飯後的趣聞咀嚼。然而這些個案背後,固然凸顯了非法占用的直敘意涵,但從另種觀點視之,卻隱然指向「城市農耕」的概念。既然閒置了,那為何不用?就像被點燃的引線般,隨著燃火的脈絡尋去,一場關乎都市農耕的「綠色占領」,是否會改變一座城市風貌,值得關注。

都市農耕 打造田園城市
捷運列車的轟隆聲響規律穿過,映襯著台北市陰晴不定多變的天空。來到位於捷運圓山站旁的「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入口處整排盆栽熱情展現翠綠的姿態,彷彿呼應著城市農耕的課題。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是一處推動台北市社區公共園圃的市民空間,成立目的,是藉由「市民交流」與「社區相互學習」方式,讓社區公共農園的推動經驗,可以擴散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只要是對於都市農耕、社群參與有興趣的民眾都能前來參加。「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其實對應著台北市長柯文哲政策中「田園城市」的理念,也與新北市政府「可食地景」的政策契合,當水泥叢林被農園逐步占領,那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光景?

年輕的劉哲瑋是推廣中心的靈魂人物之一,早在他進駐之前,便是「都市農耕網」成員。都市農耕網是一個非強制性的網路社團,由一群社群參與者、都市農耕參與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市民等成員組成,目的是共同推廣城市中的都市農耕觀念,「公部門資源(推廣中心)進來之前,我們就會在都市找一些閒置空地,然後把它變成菜園,當時看中的地不一定會經過土地管理機關同意,就像游擊隊一樣。」劉哲瑋表示,當初推廣都市農耕初衷,是希望將閒置的社區公共空間綠化,而空間成為農園,既牽涉到空間運用面向,最直接又關係著食物自主的議題,因此早在多年前都市農耕網便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在網路上分享各自經驗,「我們這一群成員關注都市農耕的動機不盡相同,有的偏向城市是民權的表彰,比方為了凸顯公共空間市民為何無法自主?有些人則是以農業角度出發,以農業思維描繪城市樣貌,目的相同,但出發點各異。」

空地變菜園 園圃推廣中心提供諮詢
都市農耕的最簡單定義,就是「在城市找一些閒置空地,然後把它變成菜園」。都市農耕網一直以來便默默朝此方向努力,直到柯文哲將「田園城市」納入公共政策,「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的計畫,才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基金會、臺灣新鄉村協會、都市農耕網社群參與者共同合作推動下成立。「推廣中心就是一處諮詢站,功能不在種植技術層面的指導,而是負責協調出用地,並且以公共的社區園圃為主,而非私人家庭菜園。」

劉哲瑋負責的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主要傳達兩種概念,一種是諮詢中心的功能,像是社區居民若對公共空間運用有想法,想要進一步發展可以在推廣中心內獲得解答。劉哲瑋說:「我們有一張諮詢表單,一套完整的SOP,比方會問對方有沒有心目中的潛力空間,若有,則會再追問願意共同進行的人有多少?另外包括用地狀況、自然條件、鄰居想法都得做評估;之後則須有簡單方案、說服產權人以及完成簽約步驟等程序。」劉哲瑋表示,有公部門力量挹注的推廣中心,較之過往單靠民間推動都市農耕,在土地協調取得上較為輕鬆,但空地成為菜園後的管理規則、作物種類限制、參與對象訂定等細項,仍需要耗費心思協調,並非容易的事,從開始到完成,是一段長時間的醞釀過程。

推廣中心另一個重要功能,則是扎根都市農耕的觀念,若有心於都市農耕的民眾,可以報名為期達18週的深度課程,透過有計畫的指導,學習包括屋頂型與空地型公共園圃的推動,這一群人未來就如同種子教官般,可以自行獨立操作都市農耕所有流程,將觀念開枝散葉。然而,劉哲瑋指出,推廣中心雖然樂見其成都市農耕的發展,但並不站在「主動者」的立場,而是被動的、期待由下而上的提供協助,「以社區參與角度來說,我們並非馬上畫出農園配置,而是要去了解周遭誰有興趣要種?」他以大同區公所屋頂閒置空間為例,必須先找出在地認養單位,比方里或是學校,等找出實際參與者後,諮詢小組再進入推展,最後產發局經費挹注後,便可交由地方自主營運。

公園成菜圃 未來不是夢
都市農耕目標的空地多元,以屋頂型空地來說,主要包含公共地與私人兩種,如區公所等公家機關的閒置屋頂,屬於公共空地的範疇,目前像是信義區區公所屋頂的農圃利用即屬此類;另種集合式住宅的屋頂,則取決於管委會系統的共識,如新店大鵬華城空中菜園的成果,就是最好例子。

除了屋頂型空地外,最常被利用的還有一般土地空地,這些空地存在於住宅區、商業區、尚未蓋起建築的建地,都可能成為「暫時性」都市農耕施行的區域,例如台北市松山區的復健里,要進行眷村改建計畫,然而在改建之前,經過協調,目前有一塊空地成為社區居民種菜的地方,「像復健里沒有社區公園,居民都很珍惜這塊可以種菜的空間。」

閒置空地可以作為開心農場的公共園圃,但有不少未來仍有被收回、消失的可能,尤其對暫時性的空地而言。因此,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出現在你我周遭的公園,也可被視為另一種都市農耕的思維。劉哲瑋表示:「經營單位可以指導植栽內容,所以嚴格講起來公園其實可以種果樹,公園未來在台北市是否有一種想像為認養型、分割型的園圃,我覺得是有機會。」不過他也認為,即便台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有此考量,進程也非一蹴可幾,因為必須考量既有公園使用者是否能接受這種改變,以及客觀條件像是光線等問題,更何況空地型農園在都市計畫中並未明確規範,沒有名正言順的身分,實行也有難度。

都市農耕 改變城市風貌
雖說如此,都市農耕對於城市發展仍有多重正向而值得鼓勵的意義。「都市農耕」的特性主要涵蓋幾項重大面向:它具有「食物自主」、「社區公共空間」、「產銷中消費者轉化」與「綠色城市」四大精神,劉哲瑋指出,當前台北願意投入都市農耕的參與者,仍以食物自主的動機來得較多,這最主要來自於食安危機頻傳,讓越來越多人產生危機意識,不信任生產者的結果,便衍生出食物自主的念頭,成了推動都市農耕的一大利基。而都市農耕不免涉及到社區公共空間的運用,當閒置地點成了實行農耕的場域,除了實質的作物收穫外,無形中也讓公共空間成了社交的最好地點,對於凝聚社區共識,有著絕佳效果。

▲屋頂菜園豐收的成果吸引更多城市屋頂加入「綠色奇機」的農耕教育基地。

至於「產銷中消費者轉化」,更是都市農耕勢必面對的結果。當人們投入都市農耕活動,可預見的是傳統產銷結構的打破,這群「都市中的小農」,生產內容將流入各地的友善通路或是綠色食堂,蝴蝶效應的結果,最終是否能改變遭人詬病的傳統產銷模式、成為消費者不可或缺的購買管道,同樣值得觀察。而「綠色城市」的營造,也算是都市農耕發達下水到渠成的成果,以農耕為發想,透過社區園圃、雨水回收、綠化等種種作為,加上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推波助瀾,推廣都市農耕的種種作為,最終亦能達到綠色城市的建構願景。

汙染作物疑慮 都市農耕推廣隱憂
一座城市想發展都市農耕,固然有不少課題需要協助與克服,其中之一為人所疑慮的,便是汙染問題。一般而言,都市農耕的目的最終免不了與終端販售連結,比之傳統農業區你我熟知的產銷管道,都市農耕主要得面對落塵汙染、土壤汙染及水質汙染的三大考驗,尤其都會龐大車流帶來的塵埃,是否會影響作物的品質,難免會受到消費者放大檢視。劉哲瑋不諱言,在大馬路旁種菜就邏輯而言,受汙染的狀況或許較為嚴重,「但這非不能克服,像是屋頂上的影響相對較少,政府也能透過法律制定,規定栽種標準,如20米道路禁止種植。既然有疑慮,就該制定遊戲規則,讓大家可以依循。」他強調,即便作物來自於農業區,又能如何保障來源安全、沒有農藥殘留?因此公部門需做好透明與把關的角色,釐清疑慮。

都市農耕是個如輻射網絡般的廣大課題,影響城市發展深遠,需要時間淬鍊、官民結合、多方面協調和共同觀念下才能推動的結果,這波「綠色占領」,能帶領城市走得多遠,值得持續關注。

 

 

9625 2015-11-02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7639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979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6475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