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得很奢華


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 GREEN綠雜誌2015年12月 Vol.38
4292 2016-01-04
關鍵字 : 

▲「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珍惜每一分可用資源,不只是太陽能、風力、生質能源、熱能,連雨水收集都納入考量。

 

 

 

小得很奢華
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

文字:林珮芸
攝影:Tomas Manin(www.tomasmanina.wz.cz/ and Juraj Fifik)
圖片提供:Ecocapsule

三坪大小屋的啟發
《需要多少才足夠:三坪小屋的樸門生活實踐》一書中,作者鮑爾斯在三坪大的小屋裡烹煮、烘焙、寫作、睡覺、看著窗外、仰望天空,讚嘆造物者的驚奇。無名溪潺潺流過屋主的樸門農場,發出悅耳聲響。鮑爾斯應醫師友人之託,在她外出旅行期間,在小木屋裡生活了一季。這段時間裡,作者從訪客身分,一天天融入自然生活,大量的沉思和靜謐,讓他思考挖掘出更多關於「住所」的神聖性。鮑爾斯放下電子產品,拋掉現代生活的桎梏,和當地的鄰居們,其中包括了有機農民、生質燃料釀製者,以及生態開發業者,都變成了朋友;同時,他也發現了一種能永續發展、但卻幾乎失傳的生活方式。

小屋的祕密在於真正的「段、捨、離」,放棄對物質的迷戀與擁有,便可以發現海闊天空的自由快樂。日式住宅中也大力推廣「小宅」的好處,包括減少打掃時間、降低囤積物品、擁有更多時間閱讀,和家人相處。小宅中蘊藏的寬廣境界讓心靈提升至另一種層次。旅人對都市中的膠囊旅館一定不陌生,輕便小巧的住宅,在位於寸土寸金的繁華區來說,不締是一大恩賜。但如果說,把膠囊旅館搬到荒野去,藉由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供給膠囊本體所需的能源,結合堅固庇護與環境友善功能,會不會是下一代的住宅革命?

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
由一群年輕的斯洛伐克建築師組成,Nice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從2008年開始,研發「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Ecocapsule)經過七年的實驗,一代一代改良,終於在2015年推出可供量產的迷你住宅建築體。外觀時尚猶如蛋型,看起來雖小但內部五臟俱全,八平方米的空間,規劃了令人感到奢華的廚房區、泡澡區、工作區、摺疊床、儲藏室。這樣的迷你住宅最具特色的是,完全可以能源自給自足,大小為(HxLxW)2.55×4.45×2.25m,重量1,500kg,屋頂上安裝了 600瓦的太陽能發電器,與750瓦的風力發電;小小的房子內架設焚化系統,堆肥式廁所(compost toilet)將生理廢棄物焚燒後再度發電,提供暖氣和熱水使用。

▲外觀時尚猶如蛋型,看起來雖小但內部五臟俱全,八平方米的空間,規劃了令人感到奢華的廚房區、泡澡區、工作區、摺疊床、儲藏室。

厚厚的牆面為了有效保存能源,和現代建築不同的地方是,後者通常沒有節能的措施,因此大量的能源白白浪費,只耗能不儲能,最後造成對環境巨大的損害。「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珍惜每一分可用資源,不只是太陽能、風力、生質能源、熱能,連雨水收集都納入考量。這樣的環保小宅一開始是蓋給有特殊需求的專業人員居住,如野地裡的研究員、攝影師、科學家、極端的觀光客,他們必須在離群索居的地方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後來發現,環保膠囊住宅適用於任何地方,包括都市和鄉村。

如同隨身攜帶的瑞士刀
創始於2008年,參加創新計畫,為藝術家蓋一個小型住宿單元(small housing unit),當年的概念主要有三個重點:圓形外觀盡量降低能源損耗、雨水搜集和輕巧的移動性。計畫並不成功是因為當年的技術無法跟上前衛的思維,但讓「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一砲而紅的關鍵點,則是住宅網inhabitat.com選出該設計為「最有趣味住宅」。直到2014年,第二次改良重點在如何可以不靠外力能源、自給自足、自行發電。Nice Architects的建築師想做到的是如同瑞士刀一般,無論到任何地方,都可以隨身攜帶。2015年的版本,則已經達到自行供電,其中還加上了手動發電(manual power),以避免太陽能源不足、或是在乾旱地方雨水不足等自然資源缺乏之時可以使用。

▲ 環保膠囊住宅適用於任何地方,包括都市和鄉村。

建築向來背負破壞環境的惡名,然而Nice Architects建築事務鼓勵人們親近自然,並以不增加碳足跡的方式駐足。為了要確實實踐能源自給自足,就必須要嚴格監控能源的管理,任何流失與浪費都會造成居住者的不便。第一代的膠囊屋最為人詬病的是「運輸不便」,過重的材質增加運送的成本與汙染;新一代的膠囊屋縮小尺寸,可以藉由貨車運輸、放在車頂上。到了2016年,預計可以直接安裝在車的底盤到處趴趴走。除了提供奢華的野營體驗,膠囊小屋也可以化身為救難庇護所,任何災難現場如地震、天災等,輕便且自力發電的小屋便可以派上用場。

起厝大樓OR永續小宅
新興國家可以用很短的時間內蓋起摩天大樓,然而居住在裡面的人對能源毫無概念;永續小屋恰好相反,設計之初即規畫好所有自然資源流動的路徑,珍惜每一分得來不易的能源。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充滿了對自然野外的浪漫想像,但所有去過鄉下住一晚的人都知道,那裡沒有親切的蜜蜂,但可能有惱人的蚊子;夏夜不一定微風徐徐,也有可能是炙熱難耐。《我們沒瘋,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作者是一對紐約的文人夫妻,決定移民到沒有3C的1900年,過著返璞歸真的日子。但他們也承認,浪漫的想像馬上就被困難重重的現實打敗,一對曾經共患難相愛的夫妻,在鄉野屋內面面相覷幾乎走向絕境。

想像一個畫面,孩提時候喜歡在大自然中跑來跑去,但不一會兒便期待回到家中,沖洗身體,享受溫暖的舒適,「能源自給自足膠囊住宅」結合以上兩者的優點;若是渴望在便捷的都市中,享受一點點與戶外的親密連結,也可以將小屋搬到頂樓,俯瞰繁華似錦的都市燈火。Nice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相信,無論是在窮鄉僻壤,還是紐約、矽谷,都可以找到居住膠囊小屋的客群。未來的都市住宅必須要更節能、房價人人可以負擔,而智慧型監控系統,可以預測環境氣象,減少天候造成的能源不確定性。

▲第二次改良重點在如何可以不靠外力能源、自給自足、自行發電。

▲2015年的版本已經達到自行供電的地步,其中加上了手動發電(manual power),以避免太陽能源不足,或是在乾旱地方雨水等自然資源缺乏時刻。

住宅的多元選擇
對於人們擔憂的密閉恐懼症,建築師Zacek認為不必擔心,他說:「房子提供休憩,人們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未來等市場更加成熟,我們會開發景觀的功能。」蛋型的小宅似乎是未來永續城市的好選擇,就算不需要自行發電,住宅單元也可以單獨成為一個遮蔽空間。一對超過70歲的美國夫婦理查和蘿拉(Richard & Laura Pawlowski),駕著一輛小車,裝進所有的家當,帶著微薄的社會福利金,兩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國家公園,以露營的方式旅居,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不是浪跡天涯的背包客,也不是無家可歸的遊民,他們曾經是過著優渥生活的中產階級,正在實驗一種新型的生活方式,之後寫下書名為《來去國家公園住兩年》(2 YEARS IN A TENT),一上市在美國即受到極大的迴響。

偶一為之的露營令人心神嚮往,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為忙碌的都市生活增添風味的調劑;然而超過三天之後的露營,開始面對刻苦的生活條件,少了科技文明的設施,一切都必須親自動手,舉凡是煮飯、洗澡、上廁所都不再舒適愜意。一周以上的露營像行軍,但現代科技環保膠囊小屋改變了人們居住的空間條件,增加無限的想像力,讓自給自足成為可能。如何可以作到真正不不浪費能源? Nice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相信「最嚴峻的是承擔」,自己的電力自己存,多用一點、少用一點,一切決定權在你手上。
 

4292 2016-01-04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化為大愛的黑色甜蜜
「Feeling18巧克力工房」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030
7448 2016-08-01
城市傳說
沙丘上的白城市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5952 2015-10-12
300年老樹上的隱匿木屋
「熱海鳥居」
GREEN綠雜誌2015年10月
Vol.37
16389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