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裡找樂子
國際抱樹計畫 GREEN綠雜誌2011年10月 Vol.013
▲《抱樹人》最初名為《波茲南隊伍》由九個樹偶組成,於波蘭展出。
在大自然裡找樂子
國際抱樹計畫
文字、攝影:林珮芸(媒體&藝術工作者、英國現代戲劇碩士)
圖片提供:Agnieszka Gradzik, Wiktor Szostalo
記憶中的老樹情懷
還記得小時候住在鄉下,晚上吃飽飯後沒什麼休閒娛樂,於是跟著大人搬張小板凳,搖著葉扇在大樹底下享受微風徐徐的愜意;每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都可以找到一棵老榕樹,那是最容易凝聚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場域,不管是一盤棋局、一桌充滿人情味的老人茶會,還是一個充滿回憶的陽春麵攤,人們與樹的親密從未消失。只是長大後離開家鄉到了都市,大家漸漸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大樹底下快樂純真的孩子,樹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彷彿成為在公園偶爾打個招呼,有點熟又不會太熟的朋友。
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邀請大家來抱樹
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由聯合國舉辦的「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Copenhagen, COP15)外,展示著各式各樣跟環境議題呼應主題的藝術品,正符合「偉大的藝術成就改革運動」(No successful movement works without important art),其中一個裝置藝術深深吸引眾人的注意。這個來自波蘭名為《抱樹人(Tree Hugger)》的行動藝術,其實包含兩個作品《孤獨的樹與孤獨的人(Lonely Tree-Lonely People)》與《為伐林的受害者祈福(Praying for the Victims of Clearing Cutting)》。展示在丹麥歷史最悠久的市政府前廣場,特別蘊含深刻的寓意。
▲2009年聯合國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所展示的作品。
▲《抱樹人》其中一作品《孤獨的樹與孤獨的人》。
▲《抱樹人》其中一作品《為伐林的受害者祈福》。
▲油畫版的《孤獨的樹與孤獨的人》。
▲油畫版的《為伐林的受害者祈福》。
《抱樹人》至2011年,巡迴過烏干達、加拿大、紐約、丹麥哥本哈根,目前於美國密蘇里州常駐,是由兩位波蘭藝術家合作五個月完成。對環境議題始終抱持高度關懷的年輕女孩安格妮絲(Agnieszka Gradzik),和長期策劃政治藝術的維克特(Wiktor Szostalo),2005年於英國漢柏敦橋(Hebden Bridge)首度亮相。這個作品皆採自然環保,免費且有機的素材製成,如樹枝、藤蔓、細枝,最後邀請一些志工一起完成。最早是在2008年聯合國波蘭波茲南氣候變遷高峰會所展示((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Poznan Poland 2008,COP14),隔年被波蘭政府作為禮物,向COP15(註1)丹麥哥本哈根的會議致意。
▲2008年聯合國波蘭波茲南氣候變遷高峰會所展示的作品。
《抱樹人》串聯所有人的情感
《抱樹人》隊伍行列中原先只有九個人,本名為《波茲南隊伍(The Poznan Line)》,之後到了丹麥入境隨俗,加上有來自德國、希臘、義大利、新加坡的志工協助,作品增加了五名新成員:包括有母親與孩子、海女(註2),以及安徒生童話《堅定的錫兵(The Steadfast Tin-Soldier)》筆下的兩個虛構角色:獨腳的小錫兵和美麗的紙芭蕾女孩,除了為作品增添豐富的趣味及應景之外,更表達了處於地球村的我們,同舟共濟的患難精神。《抱樹人》原本只是一個裝置藝術,由樹枝編織而成的人偶排排站,等著擁抱世界上最後一棵樹(The Last Tree),沒想到展出後,樹偶後面居然有人開始排隊,加入抱樹的行列,更引來群眾手拉手,圍著樹木祈禱祝福,有人在樹旁邊彈吉他唱歌,丹麥街上的單車騎士也停下來觀賞這個有趣的作品,正符合藝術家所預見的︰《抱樹人》串連人之人之間的情誼,在地球環境日漸惡化下,身為地球居民的每一個我們,誰都無法避免氣候變遷的困境。
▲一對男女熱情參與抱樹。
▲安徒生童話《堅定的錫兵》中的獨腳小錫兵。
大地藝術的啟發
兩位藝術家在接受訪問時坦承,《抱樹人》這個作品受到「大地藝術(Land Art)」影響很大,尤其是推崇Joseph Beyus、James Turrel和Andy Goldworthy。利用人形樹偶主要來自於政治街頭劇場(political street theatre)的啟發,抱樹人彷彿成為重新探索人類與自然間親密關係,這場劇碼的演員,不管是人還是樹,對於觀看者來說,都具有深刻的投射作用,同時也象徵環境和人類,其實需要互相努力共存共榮。創作藝術家維克特笑說,如果經費許可的話,他很希望能夠製作更多更大型的樹偶,同時向他們心目中的偶像Magdalena Abakanowicz和Ana Maria Pacheco致敬,維克特提到的兩位藝術家擅長製作大型裝置藝術,尤其是前者率先使用繩子和麻繩編織雕塑,被稱為紡織藝術家(fiber artist)的先驅。
▲受訪的藝術家安格妮絲和維克特。
《抱樹人》也有可能出現在你身邊
《抱樹人》除了是兩位藝術家共同合作的結晶,尤其適合走進社區(community),或是在公共區展示,兩位藝術家在塑形時便以考量到作品與人的貼近性,又因為樹偶的素材為樹枝細條,在戶外展示期間有可能會受到氣候或是人為因素,而被有機風化,安全是第一優先顧慮,所以整個裝置藝術大小大介於兩米到四米間,視被抱的樹之高度而定;此外藝術家受訪時提到,這是個漸漸成形的過程,並非如外界所看到,一開始就設定為近似紀念碑形式又大又重的作品。在各式各樣的空間擺放,都可以創造出趣味、非政治性意圖的獨特語言,這也是現代藝術家擅長表達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如同《我到我們的世代(Me to We)》一書中提到,社群區要全民的參與,現代都會化的生活很容易讓我們誤以為個人可以宰治一切,切斷與人或與自然的關係,其實我們的內心並不快樂,唯有透過互動分享的關懷意識,才能獲得深度具有意義的快樂。《抱樹人》就是你和我之間最好的媒介,兩位藝術家如此希望著。
▲維克特和來自新加坡的志工。
▲來自希臘的兩位志工。
氣候變遷 個人責任更重
當代藝術中很大部分是藝術家為表達個人情感,藉由作品反諷外界世界,《抱樹人》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政治藝術;然而比較不同的是,這個為環境發聲的裝置藝術,不為藝術家說話,反之是捍衛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幸福。氣候變遷議題持續發燒,我們需要邀請更多的民眾參與這場詩意、富文學氣息的對話平台,將環保綠意識推廣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抱樹人》藉由大樹的枝幹重新包裝,在意識形態上不但解構了傳統「樹木」的形象,更象徵重生的蛻變,與中國詩詞: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樹帶給孩子快樂的回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擁抱他人,《抱樹人》說的是一個凋零的枝枒,再度張開雙手擁抱大樹的故事,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環,象徵生命原始真善美的本能。關於土地與自然,我們也許有說不出的鄉愁與思念,小時候對家附近那棵大樹的感情,絕對不等同於豪宅大片落地窗外的綠意。下一次當你看見公園的大樹,何不停下匆忙的腳步,給他一個大大慷慨的擁抱,而他必定回報我們堅定踏實的溫暖。
註1︰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議的正式名稱為COP15,全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屆締約方會議」(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註2︰源自於日本近畿東部三重縣,為了採集生長在岩縫中的龍蝦與珠貝,人稱「海女」的婦女們發揮了令人讚嘆不已的潛水入海功夫,是個風險性高但現今已經沒落的行業。
參考資料:
1 Tree Hugger Project︰www.treehuggerproject.com;treehuggerproject.wordpress.com
2《我到我們的世代:新一代的快樂人生哲學》,魁格、馬克.柯柏格著,吳怡靜、林雨蒨、黃敦晴譯,台北︰天下雜誌,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