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低調的溫柔
實相寺竹屋 GREEN綠雜誌2016年2月 Vol.39
▲田野的草垛間可見實相寺竹屋傾斜的屋頂。
素雅低調的溫柔
實相寺竹屋
SILSANGSA TEMPLE
文字:夏泰
圖片提供:Wise Architecture
有如單純的食材之於飲食,簡單的素材之於建築,外表也許不特別顯眼,但因工法具足,細細品嘗與感受下,便會有所感動。換而言之,外表簡單樸素的竹子,也能塑造出令人感動的空間;甚至,因竹子本身謙卑不招搖的特性,更能表達空間的溫和與微妙。為追念世越號船難的罹難著,年輕的Wise Architecture事務所,於古老的實相寺設計了竹製的追弔所,期望能以此空間療癒人們的心靈,重振社群的精神。
面對世越號船難的對韓國民族的衝擊,實相寺竹屋表達了追弔者需要的溫和與撫慰。作為千日追弔所的竹屋,並不是為了紀念世越號的悲劇;在資訊發達,甚至干擾人心的現代,追弔所的意義,應該是一種提供精神的撫慰,並讓生者能為往生者祈求超渡的場所。竹子是韓國傳統手藝普遍的素材,從菜籃到家具,都時常使用到,是貼近生活的材質,更是東方特有的產物。因此,實相寺竹屋由基礎的建築語彙,以及傳統民生的素材塑造象徵著民族共有的歸屬感的空間。與紀念碑相較,竹屋是一種暫時性的場所,襯映著歷經歲月的老寺廟,筆直排列的帷幕形成獨特而恬靜的空間,順應著漸漸消逝的時間,等待著有緣的參拜者。
巧妙適宜的存在感
位於全羅北道田野間的實相寺竹屋,為世越號船難的罹難者守候,不張揚的存在感,透露著建築師的用心。簡約宛如竹棚般,沒有絲毫的繁複,由細長的竹條排列而成,低調的守候著。對於震驚韓國的世越號沉船悲劇,建築師選擇回歸單純與原始,塑造簡約卻發人省思的空間。於古老的實相寺的庭園中,正對著實相寺歷史悠久的佛堂,雖然是現代的產物,卻因巧妙的設計的以及竹材自然的風貌,竹屋深藏不漏,彷彿屬於老寺廟的一部分,同時散發著獨特而柔和的光芒。近幾年受到注意的Wise Architecture,非常善於利用日常可見的建材,特別是竹材;與其讓材質成為建築的主角,建築師著重於塑造空間的整體感,再讓材質原始的風貌襯托出空間的特質。
作為一個暫時性的追弔場所,以竹子為材十分恰當;除了裝置容易,竹子單純的外貌,引喻著一種謙虛的精神,也意味著世事皆非永久。在比例上,竹屋的量體呼應著周遭的廟宇,材質上,淺色的竹子呼應了韓式的傳統土牆,但與廟宇的黑色屋瓦相比對,不顯突兀卻引人前往。竹屋的簡約低調,因此與世越號船難震驚世人的澎湃形成比對,回歸樸實與簡單,在反覆排列下形成延綿不斷的空間。由表面看來,實相寺竹屋也許不醒目,但是由寺廟周圍望去,田野的草垛間可見竹屋傾斜的屋頂。
▲淺色竹子呼應傳統土牆,但與廟宇的黑色屋瓦相比對,不顯突兀卻引人前往。
單純語彙別出新裁
竹條一致性的排列手法,看似簡單,但在樸實的架構中以現代的巧思重新詮釋了傳統的素材。以竹子筆直的性質作為排列的基礎,可以說設計者回到建築最基礎的語彙——---線的領域。竹條的排列,顯現著簡單的粗細與疏密的變化,即可達到綿延的空間感。竹與鋼的巧妙搭配,如同粗與細線條的結合,構成了輕型架構。傾斜的屋頂,由切半的竹筒成屋瓦沿著鋼條架構所搭設。在側向剖面可見,竹屋的結構體表現了主與鋼的巧妙結合;在幾處承重點以鋼條作為縱向梁與柱,其上有切半的竹瓦,其下設有接續不斷的竹條。象徵著世越號上304位罹難者的304根直立的竹條,行成光影穿梭的帷幕,簡約委婉遮蔽著參拜者。另外,凸顯建築師巧思的細節在於竹欄如何隱藏結構體的鋼條,使整體宛如傳統的竹構造般。
▲凸顯建築師巧思的細節在於竹欄如何隱藏結構體的鋼條,使整體宛如傳統的竹構造般。
▲在側向剖面可見,在幾處承重點以鋼條作為縱向梁與柱,其上有切半的竹瓦,其下設有接續不斷的竹條。
由平面可見,竹屋的整體結構分成三段,竹欄稀疏的兩側入口,及中段的參拜處。建築師更巧妙地調整了竹條的間距,以漸變的手法,從兩側出口到中段參拜處,由疏而密的線性排列,使參拜處行成最具遮蔽性的帷幕,也加強了光與影的對比。地表的處理也順應了漸密次序,兩側入口處竹牆直接搭在土地上,示意參拜者進入。沿著15公尺長的竹屋行成線性的行走動線,直到中間三分之一處地面開始有竹條鋪成的地板,示意參拜者可以席地而跪。在竹影搖曳的帷幕前,放眼,隱約可以看見鄰近攏起的田野與遠處的山巒與樹林。如此彷彿置身竹林中,被微妙的遮蔽著,在自然的光影圍繞的朦朧中,內外結合,形成使人沉思反省的空間。單純語彙中,竹屋的空間安排不只呈現了傳統的素材的潛力,更重新定義了建築中內與外的關係。
▲建築師更巧妙地調整了竹條的間距,以漸變的手法,從兩側出口到中段參拜處,由疏而密的線性排列,使參拜處行成最具遮蔽性的帷幕。
▲竹條行成光影穿梭的帷幕,簡約委婉遮蔽著參拜者。在自然的光影圍繞的朦朧中,內外結合,形成使人沉思反省的空間。
回歸社群的平靜氛圍
竹屋低調的外貌,在寺廟庭園中顯得平易近人,整體與周遭自然元素的結合,更締造了平靜卻動人的氛圍。緊密狹長體量,約兩公尺四十公分寬,足以容納一個跪坐的和一個站著的參拜者,締造親近人體,卻絲毫不具壓迫感的空間。同時,竹條帷幕與陽光和空氣結合,宛如空間擁抱著著參拜者般。以線性的語彙排列而成的竹帷幕,也許示意了內與外的區分,但更表達了兩者的結合,讓竹條間若隱若現的田野與陽光成為追弔所的一部分。竹條排列的向性,同時順應著實相寺廟宇建築的排列。由此,竹屋更徹底地融入了周遭的環境。建築師的初衷,是為社群而設計;竹屋的空間是一種共同感的延伸,在此,建築並不強調單一物體的性質,而是表達歸屬感,彷彿告訴造訪的參拜者,「這裡也有你的一席之地」。穿越長形的量體,也許不會馬上引起情緒的澎湃,但平靜的氛圍引人駐足,竹帷幕委婉的語彙感動人心。
▲竹屋整體與周遭自然元素的結合,更締造了平靜卻動人的氛圍。
Silsangsa Temple
位置:韓國全羅北道
用途:追弔所
設計/團隊:Wise Architecture
面積:2.4×15×3M
日期: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