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華有形,如煙似風


關於日本的瞑想之森、風之丘與光明寺 GREEN綠雜誌2012年12月 Vol.20
10541 2016-08-29

▲「瞑想之森」曲折的薄殼彷彿臨山起伏,純白的色澤在青山的映襯下更顯層次盎然。

 

 

 

昇華有形,如煙似風
──關於日本的瞑想之森、風之丘與光明寺

 

 

口述、攝影:王增榮
採訪:林美慧
整理:張雅雲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電影《送行者》呈現了日本在進行喪事時特殊的儀式,納棺師細心莊重地幫往生者更衣、上妝,直到家屬們看到往生的家人有了紅潤的面容,而對納棺師有無盡的感謝,接著再與家人一同將往生者移進棺材中。或許死亡並不是件令人感到恐怖、隱晦、不能言明的事情,至少從日本的喪葬儀式觀之,處理大體的方式偏向簡單明快(法規規定死亡三天內即進行火化,大體火化之前,也只有簡單的祭拜儀式及少數隨行的家屬,時間並不長,大約一至二小時就可以完成),再由家屬將骨灰帶回葬到墓地或寄存在寺廟、靈園中奉祀。正是這樣風俗以及喪事禮儀流程的差異,日本多位建築大師在儀式空間的建築表現上,更能發揮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想像,並呈現多層次且平和的空間感。

融入環境與想像
日本歧阜縣一處風景優美的小鎮,建築師伊東豊雄的建築作品「瞑想之森」坐落其中,那潔白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的建築體,恐怕也很難想像它其實是市立的「齋場」——火葬場。對於死亡的想像及詮釋,伊東豊雄順應周遭的山勢地形,設計出曲線起伏的白色曲面屋頂,純白薄殼的建築,簡單的空間布局,進入大廳,穿越一道門後,就進入祭拜的空間,親人透過簡單的祭拜儀式後,往前走到第二個大廳,便是大體送進火葬場之處。在等待大體火化的時間裡,建築最尾端的地方,規劃了兩間和式與洋式的休息室,讓隨行的家屬等待及休息,此處面對著大面落地窗,落地窗外是美麗湖面,這裡溫暖、明亮,柔軟的線條與地板的些微反光又帶點不真實的朦朧感,彷彿冥想生死的課題,不至於不懂你的悲傷又或令人太過沉溺情緒而不可自拔。

▲溫暖、明亮,柔軟的線條與地板的些微反光又帶點不真實的朦朧感,彷彿冥想生死的課題。

走到戶外,「瞑想之森」曲折的薄殼彷彿臨山起伏,純白的色澤在青山的映襯下更顯層次盎然,往下呈喇叭狀的收口,高低錯落構建出建築體的輪廓;遠遠的看,也像是一棵棵樹木,樹冠連綿相接,樹下的世界形成獨一無二的生命空間,「森」的意涵或許由此而來。若只看薄殼屋頂,想像其行走其上蜿蜒漂浮,像是純白雲台,柔和且輕盈的包覆死亡的哀傷,並隱喻著羽化升天的意象,那堅固厚實的肉體、臭皮囊,火化以後如同輕煙一樣散去,這是伊東豊雄對死亡美麗的詮釋。

由悲傷壓抑到釋放而解放
相對於伊東豊雄較為「開朗」的齋場設計,建築師槙文彥位於九州大分縣中津市的齋場「風之丘」,則呈現心情轉折細膩且多層次的建築意象。不同於「瞑想之森」青山綠水的悠然環境,「風之丘」的基地位在都市的郊區,旁邊更有出土八座古墓遺跡的公園。

順著坡度,「風之丘」建築體本身就被隱藏在起伏的山丘裡,開闊的庭園裡有一處傾斜的暗紅色量體,這是火葬場的主體部分,從人的視線看過去中間位置宛如一座橋梁,事實上後面視線難及之處是火化等待區及中庭的草坪景觀,另一端則是個六角形的斜面建築,這是附設的禮拜堂,入口即在此處附近。

「風之丘」內部平面的節奏豐富細膩,一進入入口,有兩條通道分別通往告別室與禮拜堂,沿著中庭草坪旁的通道走,接著進入火葬場。家屬一開始最先接觸到的空間是告別室,封閉式的空間只餘微光透入,這裡是與往生者的大體最後告別的地方;厚重的石牆,斗大的暗室,是在這裡與往生者安靜地說再見,並透過簡單的祭拜儀式後,再將大體送進火化室。進入火化室經過的通道仍是一堵厚重的石牆,規則地開出細長幽深的窗戶,透露螢螢之光。離開火化室,是從此處開始,光線開始進入,眼前前方的中庭出現大片落地玻璃引入窗外的景致,玻璃外的空間是水池,可見天光,恍若由幽暗之地界回歸塵世,找回自己的呼吸。

▲中庭出現大片落地玻璃引入窗外的景致,玻璃外的空間是水池,可見天光。

▲(左圖) 右邊為告別儀式區,左邊為火化爐區,遠方有人處為前往等候區的通道,光線轉折由幽暗至光明的境地。
▲(右圖) 撿骨灰室。

繞過中庭,映入眼簾的是用木頭質感呈現的溫暖空間,這裡是等待室,親屬等待、休息的地方。此處槙文彥利用少許高度的落差,塑造安靜、平和的環境,等待區大廳有一座向上的樓梯,彷彿生命旅程的末端,最後該是升天的意象。從一開始的沉重壓抑,直到大體開始火化時轉換的明朗空間,再轉入木質構造溫暖富療癒意涵的等待室,似乎往生者的肉體解放的同時,家屬悲傷的心情也開始轉換與解放。

▲等待區面對著大面落地窗,落地窗外是美麗湖面,讓家屬平復心情,借自然之力撫慰哀傷。

▲家屬等待區大廳與辦公區。

不同於伊東豊雄帶點遺世獨立味道的「瞑想之森」,「風之丘」基地回應現實的要求,位在市區的生活空間裡,槙文彥必須將人世與死亡的差異性消除,再將其設計理念實現死亡回歸自然的隱喻,甚而體貼地處理了在生者的轉折情緒,從悲傷壓抑到釋放,再期待未來終有晴天等待。

▲「風之丘」傾斜的暗紅色量體,是火葬場的主體部分,另一端六角形的斜面建築則是禮拜堂。

真實與虛幻的交界
而另一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早期的作品裡,也有一座回應傳統語言設計的愛媛縣「光明寺」納骨塔,主體以木構造為主,但以幾何形式量體,坐落在水中央。對比附屬廂房的建築,是安藤忠雄以垂直的木條,設計了一個高聳的立面,延伸至凸出量體之外的平屋頂,特別做出樑檐的樣式,以回應傳統建築的設計。原木材質的使用,是屬於東方建築的質感,而垂直向上的線條則內含哥德式建築風格的隱喻。而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是安藤忠雄的設計中永遠都會有的:西方與東方空間經驗揉合的結果。

▲南岳山光明寺大門,內殿1999年由安藤忠雄重新設計。

▲安藤忠雄揉合東、西方空間經驗:原木材質是屬於東方建築的質感,而垂直向上的線條則內含哥德式建築風格的隱喻。

「光明寺」的池水環繞著寺廟本堂,雖然近在咫尺,中間卻仍相隔一方水池,彷彿與人世有一段我們不能踏及的空間,是相隔天人之間的距離。要進到裡面的空間,必須繞過房子另一邊的通道,從混凝土建築體連接至木製主廳堂,就像是從非常厚實的實體,穿過已成垂直意象之木條,構築成彷彿門簾的區間,經由穿透的意象,由類虛體過渡至內部充滿虛幻意涵的空間,宛如死亡升天,形體開散。安藤忠雄的幾個知名個案:在水一方,水上的「光明寺」與北海道「水之教堂」中的十字架、嚴島神社的海上大鳥居,均透過水呈現奇妙的隱喻作用,表示精神上的距離、現實與虛幻的分野。生生死死、假假真真,正如同還不知光明寺為何處的時候,錯手開啟那分隔塵世與幽暗的小門,乍現的驚訝與隨後的瞭然。

▲ 「光明寺」的池水環繞著寺廟本堂,彷彿與人世有一段我們不能踏及的空間,是相隔天人之間的距離。

▲從混凝土建築體連接至木製主廳堂,像是從非常厚實的實體,穿過已成垂直意象之木條,構築成彷彿門簾的區間。

▲通往納骨塔位的入口。

▲納骨塔區走道。                                                                         ▲通往納骨塔位樓層之樓梯。

「其實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結束,反而是前往下一個旅程的開始,我的工作就像是引 領他們前往下一個地點的看守者,在執行最後一道火葬程序的同時,對著亡者說:一路好走!。」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10541 2016-08-29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貢寮守護的先行者 漫漫反核路‧吳文通
貢寮的生活革命
GREEN綠雜誌2013年8月
Vol.24
5492 2015-08-28
從一間屋開始反核
從「了解環境,善用資源」開始
GREEN綠雜誌2013年8月
Vol.24
4790 2015-08-28
在時代理解的距離下善待彼此
緬甸曼德勒動物園與仰光動物園的遊歷省思
GREEN綠雜誌2014年12月
Vol.32
3764 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