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下鄉 聚合的力量 碧山計畫
環境藝術新勢力 GREEN綠雜誌2014年8月 Vol.30
藝術下鄉 聚合的力量──碧山計畫
文字:林珮芸
圖片提供:歐寧
農村回不去了?
活躍於當代藝術、建築、設計、文學、電影等多個領域的策展人、藝術家歐寧,在「THINK+2012大聲思考」演講中說道,出身廣東省西部一個小鄉村的他家境不好,從小亟欲逃離貧困的農村;然而到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在其中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意外領悟,農村的貧困和缺乏,竟是自己努力向上的動力;於是他開始反思,受惠於農村的年輕人,究竟如何可以反饋農村。偏鄉的村民是否有可能透過自助救援的力量,降低對政府公共服務的依賴,成為產業及經濟的獨立者。
▲歐寧,《碧山共同體:如何創建自己的烏托邦》,筆記本頁面選,2010年。委託:Moleskine,米蘭;收藏:Lettera27基金會,米蘭。
「我發現在深圳打工了超過20年的妹妹,始終無法融入城市生活,無法建立自信;回不去農村,在都市中找不到自在的位置。」於是,歐寧開始思考城鄉之間的問題。首先第一步,著手從民國以來,從事鄉間建設知識份子的研究。其中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儒者」的梁漱溟影響歐寧很多,這位學者(勞動者)認為:「中國的問題必須從農村開始解決。」早從1928年開始,梁漱溟到了河南、山東地區,帶領年輕人下鄉,將農民組織起來,教會他們新的民主和科技思想。
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事業和克魯泡特金(Peter Klopotkin)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也提供歐寧重要的思想養份。「碧山計畫」的概念是透過讓知識份子、藝術家與農村居民共同協作,試圖提供一種新的鄉村建設思路,從而避免農村被簡化為旅遊景點,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2007年,歐寧和共同策展人左靖第一次到了徽州農村時,就被這裏的自然風光、文化和歷史遺存吸引,於是選定了安徽省黟縣碧山村做為「藝術下鄉」的基地,開始一系列的實驗和實踐。
觀光興盛之地 年輕人卻沒有工作機會
碧山村共有面積58.5平方公里。村內現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百餘座。在歷史上,它曾經有過顯赫的位置;當地居民人數不到3,000人,仍然保持純樸良善的農村文化。明清時期,徽州因為出了很多鹽商而聞名。這些鹽商發家後榮歸故里,建起了一座座精美的宅院。外地旅遊人口大量湧入這個古色古香、稻田如茵、山美水豐的世外桃源,然而從城市湧入的經濟效益並未替農村帶來多少助益。一位駕駛鐵牛車的在地青年,曾出外入城打工,返鄉後在受雇於旅遊業,提到許多外人來到此地,購買明清時代留下來的徽派建築古宅院,預計整修之後開張營業。都市人渴望回到農村享受田園生活,當地青年卻因為找不到就業機會必須離鄉背井打工,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新烏托邦 新經濟模式
2011年,歐寧受廣州時代美術館之邀,「碧山計畫」正式啟動,以「碧山共同體」的組織,希望重新創造一個跨越國家、政體,以自發性運作的「新烏托邦」。碧山共同體動員各地(國外)的藝術家們前來碧山,一方面展開共同生活的實驗,嘗試互助和自治的社會實踐,同時也著力於對這一地區源遠流長的歷史遺跡、鄉土建築、聚落文化、民間戲曲和手工藝進行普查和採訪,在此基礎上,邀請當地人一起合作,進行啟動和再生的設計,除了傳承傳統,更希望把工作成果轉化為當地的生產力,為農村帶來新的復興機會。
「碧山計畫」的核心是在美術館系統中介紹「碧山共同體」,室內、室外均有密集的活動和交流。2011年6月開展當天,時代美術館進行了鄉村電影《硯床》的放映活動。室內的電影放映,配合廣場空間社區展映,吸引了從來不曾到美術館的村民前來觀賞。主辦單位邀請眾跨領域藝術家,參與題為《徽州文化與鄉村建設》的討論會,廣集重新啟動農村地區的公共生活的構思,為後續的「碧山豐年祭」揭開序幕。受到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三年展(Echigo-Tsumari Art Triennial)、泰國清邁「土地計劃」和紐西蘭的理想社區的啟發,「碧山豐年祭」期望恢復和重建這種由來已久的鄉村公共生活之一,並賦予它新的內涵。
▲碧山村村民在「碧山豐年慶」活動中觀看村史照片展覽。
▲為碧山村村民舉辦露天電影放映活動,「碧山豐年慶」節目之一。
調研學習 激活農村創意
在活動之前,歐寧賣掉了北京的房子,在碧山村找了一棟舊建築,花了一年時間整建後命名為「水牛學院」,開始了在地的調研工作。「黟縣百工」呈現的研究結果,以圖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當地34項傳統民間手工藝,如養蠶、榨油、黟縣小調、做火桶、打斗笠等;特別是關於食物的起源;工藝技術;傢俱製造技術等,都希望在消逝之前盡早被保留下來。黟縣碧山村祠堂裏,上演著豐年祭儀式「出地方」,那是一種特有的揚善懲惡、祈保平安的古老民間信仰活動。「出地方」的「地方」指的是「無常」。在民間傳說中,是人世間正義的使者,為百姓所仰視膜拜,村民通過這種舞蹈來向祖先神靈禱告,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穫,並預祝來年五穀豐收、人畜兩旺。這些文化瑰寶在工業化的城市已經再也看不到了。
▲水牛學院(Buffalo Institute),簡稱牛院,位於碧山村,由一空置的徽派民宅改建而成,是歐寧與家人的住處,也是碧山計畫的工作基地和交流中心。
▲碧山村村民在「碧山豐年慶」活動開幕上表演傳統節目「出地方」。
藝術家意識到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避免鄉野裡興盛的民間信仰,隨著瞭解的人越來越少,而漸漸被遺忘。2012年,策劃舉辦了第二次的「碧山豐年慶」並接受黟縣政府委託,承接第七屆的「黟縣國際攝影節」。歐寧等策展人,將攝影展的主題從過去宣揚黃山之美,加強內容深度,改為邀請亞洲、歐洲和北美地區的學者交流、討論,同時增加了生態環境保護、社區支持農業、農村經濟合作社、社區大學等議題和內容,成為一個有「理念」的大型公共藝術活動。
▲由歐寧與左靖擔任策展人的第七屆黟縣國際攝影節以「城鄉交響曲」為主題,在全縣七個古村落的祠堂和公共建築中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作品。
▲村民們在幫助第七屆黟縣國際攝影節搬運展品。
▲第七屆黟縣國際攝影節展中展「冰+煤」,由紐約亞洲協會組織執行。
▲歐寧與左靖向碧山村捐贈的鄉賢汪達之先生(著名教育家)的雕像。
藝術是工具 永續才是關鍵
歐寧認為「與歷史上知識份子所從事的鄉村改建不同的地方是,碧山計畫初始從藝術角度切入,而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可以以農村為主的經濟產業,帶動當地產業復興,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返鄉定居,並且自信地看見未來」。然而,推動的過程中並不如想像中浪漫,首先是必須要瞭解村民嚴峻的生活條件。城市人和農村居民之間,仍有很大的理解代溝;與政治的微妙關係必須拿捏妥當;烏托邦的理想是不對外收費,而資金的來源變成是「碧山共同體」面臨最大的難題。
▲碧山書局,由歐寧邀請南京先鋒書店(被CNN評為中國最美書店,BBC評為世界十大書店之一)在碧山村空置多時的祠堂啟泰堂改建而成,2014年4月開張後吸引大量村民和世界各地的訪客。
看見農村的潛力和自給自足的永續性;對抗中國藝術界過於商業化及資本主義的失衡和表淺。歐寧現在紮根碧山,以碧山為家,左靖開始了「雙城生活」(合肥和碧山村),企圖成為城鄉距離的橋梁,讓更多的關注投入農村;而不受商業破壞的碧山足以提供都市人休憩的寧靜生活。為何選擇農村這樣艱辛的議題?歐寧引用中國重要農村建設學者,溫鐵軍的話:「因為不忍看見農民的生活,所以希望替農村找到解決方案。」碧山計畫不只是一個藝術行動,它是發生在中國一處,不安靜的溫柔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