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23.5度 看見自然與人文交會的彩霞


生態旅行箱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GREEN綠雜誌2015年2月 Vol.33
4273 2015-08-28
關鍵字 :  作品集成

▲潮汐夕陽日落。

 

北緯23.5度 看見自然與人文交會的彩霞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文字:林珮芸
攝影:王祈超

 

濕地和森林 地廣物豐
抵達高鐵嘉義站,接駁約30分鐘的時間,來到一個蓊鬱樹林和浩瀚濕地交會的地方,佔地廣達近1,500公頃,這裡是位於嘉義北邊的東石鄉鰲鼓地區。過去政府為了發展農業,部分土地是築堤十公里的海埔新生地;後來因為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農產業結構產生鉅變,這片原來是放眼無際的甘蔗田和稻田,許多被改成養殖漁業的漁塭。

漁民為了生存與腳下的土地拼搏,與天爭地的結果是,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於是地層下陷一年比一年嚴重,颱風來了,海水破堤倒灌,淹沒了約300公頃的土地,意外造就豐富多姿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座落於北緯23.5度北回歸線上的「鰲鼓濕地」。

2002年,政府「愛台12項建設」中,「平地造林」成為農委會林務局的重要任務。「平地造林」的概念是,協助長期休耕的農地轉型造林,結合造林及環境綠美化,增加平原地區森林綠地面積,以創造優質的平地農村森林生態環境。2008年,鰲鼓濕地與花蓮「大農大富」和屏東林邊的「林後四林」,並列成為重要的三大平地森林園區,期待20年後,這些地方可以綠蔭成林,提供人類休憩和觀光的空間。

結合天時、地利的條件,鰲鼓濕地有絕佳的自然資源,也有公部門的實際參與,剩下的就是提倡生態旅遊的教育意義。原本是一片備受遺忘的農地,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每年冬天湧進大量觀鳥人潮的明星濕地,灰姑娘變公主的戲劇命運,著實令人臣服上天對這片「被欽點」的土地所施的魔法。

早期農居生活的吉光片羽
更名為「鰲鼓濕地森林園區」是現實生活中的Discovery生態教育頻道,這裡可以看見以往糖廠興盛時期所留下的遺跡,超過一百年的古老民宅,大門梁柱角落依稀可以辨識出過去的名家彩繪;清朝康熙時期就建廟的港口宮媽祖廟,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居民信仰天兵天將保護鄉里而設置的「五營」;過去興旺的農作物栽種,如黃麻、蔗糖、稻米、蘆筍。

在東石港口村餐桌上,吃到在地種植的白蘆筍,據說最輝煌時曾經外銷到歐洲高級餐廳,而充滿兒時回憶的「津津蘆筍汁」其主要原料也來自這邊。這裡土地之後轉為大規模漁塭養殖,為台灣創下的漁業傳奇不可勝數。從農業到漁業,在歷史巨輪的前進中,人卻是最微小的見證人。如今東石剩下的多是老人,甚至連小孩都不易見到,沒落的農漁村,如何與外界的時代接軌?「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帶動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或許是一個契機。

▲魚塭轉型為觀光休閒漁場。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在衛星空照圖上很容易辨識出馬蹄形的範圍,是少有的濱海但又內陸化的濕地;是台灣唯一一個可以同地觀賞到玉山日出和台灣海峽日落的濕地。夏天走在寬敞的濕地海堤上,大片的晴朗藍天和從海堤上放眼望去的海潮水平面,隨著一陣陣熱風吹動,空氣中卻沒有明顯的海水鹹味,其實背後說明一項令人擔憂的問題。這裡的人工養殖漁業多是以淡水飼養,從農業轉變成漁業,東石人不是天生的討海人。沒有與自然協商,兀自超抽地下淡水,將一吋吋下陷的土地換取一分一毫得來不易的現金,漁村的命運彷彿也開始受到詛咒。

▲鱉鼓濕地是少有的濱海但又內陸化的濕地。

地層下陷 即將消失的地景
颱風季節就怕海水倒灌,一位港口村90多歲的老奶奶指著屋裡牆角一方,被數塊磚頭墊高的冰箱說:「颱風來時水會從窗戶淹進家裡,把冰箱墊高至少還有食物可以保命。」。看到簡陋的矮屋和樂天知命的她,搖著瓦楞紙作成的扇子,我不知道台灣西南濱海區該如何應對日益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只好真心祈禱「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可以為當地的人和土地帶來新的希望。 

民國98年政府正式公告設立「嘉義縣鰲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發現超過200種鳥類在此息,並受到國際愛鳥人士關注。區內保育鳥類有東方白鸛、黑鸛、黑面琵鷺、唐白鷺、雀鷹、赤腹鷹、灰面鷺、魚鷹、諾氏鷸、彩鷸、小燕鷗、紅尾伯勞。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順勢結合社區營造也是此地一大賣點。人口老化的漁村,另一個積極層面是這裡累積深厚的文化歷史,而仍健朗的耆老正是活生生的博物館。

社區營造豐富景觀層次
「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的整體規劃案在2011年榮獲「美國景觀建築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分析規劃領域專業組首獎,評審團說:「這是我們所見過最優秀的水資源策略。引導過去開墾的海埔地逐步回歸自然,這是環境最基本及值得關注的價值,整體規劃的尺度十分令人震撼,團隊除了在景觀上的規劃考量外,更考慮到全球性候鳥遷徙路線等議題,這是一個思維清晰且能夠引起共鳴的規劃作品。」證明該區不同一般的視野和願景。

此外,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培訓並發照的濕地解說員,絕大部分是長年在此居住的在地人,這群愛鄉且致力守護環境的社區尖兵來自各行各業,有社區媽媽、好廚藝的麵店老闆娘、常年收藏漁具希望可以傳承教育的漁民、本身經營小本生意的店家……希望透過導覽解說,將自己對社區的愛分享出去,也提供生態旅行的旅客有機會可以近距離和在地人互動。

四季皆宜 萬物接納
一種刻意放慢的速度,體會嘉義東石脈動的步伐,不快、不慢,剛剛好。除了親眼感受濕地的療癒宜人氛圍外,剩下大把的時間就留下和自己對話吧!一個可以用步行、自行車完成的濕地小旅行,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面貌;冬天是觀鳥的旺季,不適合尋找幽靜的旅客;春、夏、秋季,鰲鼓濕地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炙陽下走漁村,最適合到南堤人工濕地步道漫漫遊,享受大片森林的庇蔭,觀賞白千層「瓶刷子」花蕊的趣味造型。據說從前物資缺乏的年代,有人拿它的柔軟樹皮當橡皮擦使用。騎著自行車隨性穿梭於社區鄰里之間,也是輕旅行的另一種選擇。

▲魚塭提供觀光客體驗漁村生活。

生態旅遊觀光資源豐沛,鰲鼓濕地早有一身本領招待來自四面八方的旅客,這裡有新鮮好吃的海產店、兼具體驗和環境教育的休閒漁場、專業且親切的解說員、寓教於樂的林務局遊客服務中心展示區,還有,許許多多認真生活又好客的老人家們,他們很歡迎您拉把椅子,和他們一起坐在庭院的矮凳上,聊聊外面的世界和裡面的世界,關於嘉義東石過去的榮景和現在的轉型。位於北緯23.5的緯度上,我看見一片自然與人文交會的彩霞,幽微綿長,等待用心人來發掘。

▲將海菜撈起來入菜。                                          ▲訪客開心釣魚。

 

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atsimple.blogspot.com

4273 2015-08-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貢寮守護的先行者 漫漫反核路‧吳文通
貢寮的生活革命
GREEN綠雜誌2013年8月
Vol.24
5512 2015-08-28
從一間屋開始反核
從「了解環境,善用資源」開始
GREEN綠雜誌2013年8月
Vol.24
4801 2015-08-28
在時代理解的距離下善待彼此
緬甸曼德勒動物園與仰光動物園的遊歷省思
GREEN綠雜誌2014年12月
Vol.32
3778 201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