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00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4年1月 Vol.100
近三年台灣建築發展回顧評論
必須保衛渴望/王俊雄
告解與期許─關於〈台建〉的編輯表白/吳光庭
誰的比較建築/林義傑
前瞻台灣未來建築作品
作品檔案369」苗栗縣政中心遷建工程/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0」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王秋華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1」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2」國立臺灣博物館新館/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建工程/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4」台灣高速鐵路台中車站/華業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5」蘭陽博物館/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6」國家級設計中心/太一國際設計
作品檔案377」浩瀚數位華亞廠/胡碩峰建築工作室
作品檔案378」國立台東大學行政大樓新建工程/張基義建築工作室、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79」東海大學第二教學區管理學院新建工程/張樞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0」高雄捷運R18油廠國小站/張樞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1」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第二館區及週邊發展/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2」老站重生─台東舊站再生計畫暨環境設施改善工程/大涵設計、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3」法鼓山環境規劃/朝山棧道/大硯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4」元大101商旅住宅/大硯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5」純境─社區新建工程/葉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386」青田主人/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特別專輯」智邦科技新建辦公空間建築設計競圖
論述」訪北京清華談建築教學評估制度/王紀鯤
論述」當代重返:英雄不再尋求救贖,只需成軍 論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殷寶寧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
任何一份媒體要達到發行100期似乎是一個基本門檻,但媒體必須堅持其發行風格及特色至少八年,才能達到100期其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對在台灣屬於「小眾」的建築媒體更是不容易。對〈台灣建築報導〉而言,之前有〈建築師〉,之後有〈Dialogue〉,各家媒體為忠實報導及維護讀者權益不遺餘力之際,〈台建〉,一無公會支持,二無強而有力的財務支援,〈台建〉八年來因此走得更艱辛,而難得的是〈台建〉在編輯風格與企圖上的努力,因此,100期不只是一個數字,或是一種數量,更是一種建築專業文化上的累積。撇開現實的競爭不談,面對一個剛過八歲,且又於2004年1月適逢發行100期的媒體而言,我尊敬如此的建築專業文化風格的成長如同我尊敬任何生命一樣的慎重,所以……,這是〈台建〉的第一個100期(The First 100th),需要的是祝福與鼓勵而不是肯定。
我們因此在本期的編輯內容有下列的特色:
1. 我們希望能持續評論的能量
我們以近三年,也就是2000~2003年〈台建〉的作品編輯內容當成是本刊「回顧」的對象,因為自2000年以後,我們在雜誌整體編輯上有較大的彈性處理,尤其是在以專業作品為主的全本特輯製作企劃,在這三年內我們化被動為主動的報導方式為我們自己在編輯上維持一定的企圖心,也讓專業作品與社會事件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瞭解與討論的模式建立,相對於其他維持正常個案式的作品介紹,我們讓讀者在閱讀思考上維持了點及面狀的視野。我們因此邀請了長期為本刊執筆評論,曾獲帝門建築評論獎的林義傑,淡江大學建築系的王俊雄及我本人共三篇文章,以不同角度為本刊已然建立的「視野」以評論的立場達成回顧的所需。
2. 我們希望能為台灣建築的未來預為「素描」
在企劃100期之初,除了回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展望,我們以過去曾在本刊刊登作品的建築師以邀請的方式,將其目前在作業中且即將於未來二至三年內完成的作品以「預覽」之方式發表於本刊。各位讀者當然可以在這樣的抽樣中大致瞭解台灣的建築設計及業務趨勢,同時也可理解當前台灣建築師的能力是否仍在「進步中」還是像王俊雄所說的因「怠惰而怯戰」呢?
3. 我們希望能找尋對未來台灣建築發展有正面「標竿」性質的個案,在2003年10月,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智邦」公司,向全台灣及全世界的建築專業界發出建築經費預估達15億台幣的建築設計競圖個案,這件個案我有幸參與整個評審過程,我認為單就智邦經營者所題示對建築的熱情及對建築專業的充分尊重,都使得所有參與競圖的團隊及評審們有所感動與感慨。這也顯示了台灣社會所賴以為重的「專業文化」正在快速形成,彼此之間的交流也日趨熱絡。然而這件個案因為業主智邦在其對園區生活及工作環境建設上的高度自我期許,使得園區內的其他廠商也被說服與感動,因而與竹科管理間達成一種環境品質共享取向的使命感,因而促成這件以「小矮人」為名、為隱喻的競圖。我相信,這是台灣近數年來難得一件的好個案,比起官方的「觀光倍增計劃」的國際競圖,智邦的案例實際上反應出民間在環境品質追求的思考上已具成熟的專業水準,雖然競圖不像觀光路線國際競圖的「熱鬧」,這智邦的個案其對台灣民間社會的啟蒙是將有歷史地位的。因為業主及評審的堅持,這件個案目前尚未有最後的結果,宗邁+原相+林洲民與大元二家團隊仍在持續地做最後的努力,我相信無論結果如何,這將都是台灣建築發展歷程上重要的里程碑。
最後一部分,我們感謝王紀鯤教授持續地對未來WTO架構下台灣建築專業發展的關心與憂慮,他的文稿當然也呼應了另外一個象度在發展上的迫切。另外一篇由殷寶寧所撰的關於台灣社會對阮慶岳所著新書《屋頂上的石斛蘭》一書中,以謝英俊為主要討論對象的現象批判,也是一篇具有閱讀與思考價值的文章。
以上,為第一個100期的企劃,希望能為「台灣建築」略盡棉薄。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6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