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 vol.307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1年4月 Vol.307
6183 2021-03-30
關鍵字 :  構築 細部

封面/粘錦成 豐泰文教會館


編輯室手記
 
新聞
 

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

論述」台灣構築思維的細部精神/游瑛樟
 
特約編輯
論述」台北市社會住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觀點篇
論述」新閩南住宅設計雜述/陳書毅、李秀秀
論述」細部的神聖及平凡/褚瑞基
論述」演算構築/陳珍誠
論述」邁向一個細部衍生的時代/賴明正
論述」建造教堂與人心的建造/徐昌志
論述」場域構築/黃奕智
論述」構築與反構築的交織/吳南葳
論述」木造構築技術的演進/蔡孟廷
論述」Groundwork/周書賢
 
應用篇
論述」建築作為你我的第三層皮膚/張懷文
作品論述」建築立面的──推手/盧本源
作品論述」建築金屬與工藝/李建輝
作品論述」構築的存在性與空間的流動性/廖明彬
作品論述」傳統不等於舊,而是文化的傳承/粘錦成
作品論述」CLT在台灣的工法運用/陳佩瑜、洪育成
作品論述」微分化的細部設計構件/趙建銘
 

品嘗建築的滋味 

 

建築的靈魂是空間,建築的詩性在光影,建築的滋味在細部。

 
早期的建築以手工構築,造就了其工藝的特性;現代建築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特性,滿足了住屋快速大量供應的需求,卻也失卻了建築的個性,鈍化了我們對於細部的感知;若以史賓賽的美學進化論來看,由複雜到簡單是一種退化;因而時至今日,建築又轉而追求客製化、獨特性,細部的展現又成為人們追尋的目標。
 
材料和構造有其物理特性,細部最早的產生應是為了基本構築的合理方便,以相對簡單的物理性處理方式保護材料結構的壽命長久,不致毀損或老化,以對抗自然的侵襲,維護並延長建築的生命。其遵循材料原理或構造方法反映在形式、細部,是真實的表達,也有人甚至把它歸之於建築道德的層次。現代也有故意做違反材料原理的構築方式,傳達創新的衝突性或矛盾感,如玻璃的結構性、混凝土的輕盈感,或是結構異乎尋常的輕巧尺寸、超大跨距,因而表面看似單純的解答,其實蘊藏著高端的技術、耐人尋味的意義,以及不斐的價值──有形或無形的價值,可以說是以低調收斂的外表予人背後深層的驚艷感。
 
細部既關乎建築的滋味,還是要整合在整體的空間中,才能加添空間作為建築靈魂的深度與厚度,細部藉由構築做媒介與空間連結,也可傳達了構築的文化性和地域性,使人在記憶深處安身於社會之中。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這個文化地域性的意義哪些仍該被保留,作為情感與心靈的寄託,哪些可以被取代、或轉化、或昇華,可說是另一值得探索的議題。
 
當然,細部也有純粹美學的取向,讓人以心靈整合各種器官帶來的感覺,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覺;因此在材料的介面或轉化上或者以某種比例關係做連結、或者是單純的重複性作法,以不具機能意義的直觀感受知覺出蘊含的張力,使人產生想像空間;或者是以美感、詩意、或文化意義、甚至神性來觸動人心。最著名的例子就是Carlo Scarpa,他的細部已超越形式,散發至空間氛圍,讓筆者難忘身處其作品中感受的環境浸潤感,對其墓園之探訪至今仍夢魂牽縈。 
 
構築也有其生態性,其對於土地與自然的連結正是今天永續環境觀念的基礎,相較於以人定勝天的狂妄自大做惟我獨尊的展現,粗暴地對待環境常伴隨著粗暴地對待材料與構築行為,當然也不可能精煉出所謂的細節,展現出技術與意義。
 
今天材料的發展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光是混凝土就有超高性能纖維強化混凝土、陶瓷混凝土、韌性混凝土、透光混凝土、鋼網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
等新興工法,再搭配新的數位工具與技術,可以突破原有材料的限制,創造新的空間語言與知覺感受。然而,我們僵化的採購制度、防弊消極的公務員心態仍然充斥在機關之中,新材料與工法在閉鎖不開放的態度下實現的機率甚少,如木構也是在多年後才好不容易得到相關規範的制定,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本期感謝游瑛樟老師擔任客座主編籌劃相關內容,探討不同材料的構築:竹、木、磚、混凝土、金屬等,從觀點到應用、從傳統到數位、從局部構法到作品整體,從各個切面探討構築和細部的不同面向,值得大家來細細品味。
 

 

總監 黃長美

 

6183 2021-03-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Green Agora(新加坡)
東南亞新銳建築師特輯
Emerging Architects in Southeast Asia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
700 2022-12-29
竹構造特輯Vol.335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3年8月
Vol.335
1498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