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與生活樣貌 vol.310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1年7月 Vol.310
8070
2021-06-28
封面/埕宅 ©原間攝影工作室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2022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住宅與生活樣貌
小住宅
集合住宅
論述」關鍵時間點,想像未來棲居之所/沈孟穎
老屋整建與活化
訪談」新世代的共居生活風格──玖樓璞園/潘信榮
論述」臺北水窗口所在的華江整宅/高傳棋
ta好作品徵集
新世代住宅生活型態
台灣光復後推動的政策與計畫:土地改革、都市與區域計畫、農業、經濟計畫等,將台灣推向都市化、工業化的現代化道路,也因此開始發展了集合住宅,因為地小人稠、都會住宅供給不足,房價居高不下,居住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時至今日,整個社會經濟環境變動劇烈,住宅需求也隨之變動,產生了若干值得探討的新趨勢。
「共居住宅」起源於歐洲的丹麥、瑞典與荷蘭;1967年,丹麥大約五十個家庭組成一個社區,居民互相照應、分攤職場媽媽的育兒工作,共享廚房等公共設施,甚至輪流下廚共食。英國倫敦old oak共居宅於2016年5月開業,有11層樓、550個房間,配置有餐廳、酒吧、廚房、洗衣房、圖書館、健身房、spa 館,甚至還有電影播放室、便利商店。
共居的型態在國內則由「玖樓」開始,2016年由潘信榮、王維綱、柯柏麟共同創辦,他們將公共空間重新調配與設計,將空間變得更舒適而有特色,增加住客使用的意願;同時為了公共區域品質的維護、和居民彼此的互動關係,策劃以工換宿、服務換宿,也有設駐點的社群經理協助住客使用空間與活動,一時間造成話題。玖樓從開始、興盛,到46間貨源轉手變質、「萬華玖樓」的失敗,突顯年輕團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今年初「玖樓璞園」整合眾多生活品牌與創意團體,將四十年的榮民宿舍改造為具有質感的共居住宅,秉持其一貫豐富、多元、動態而開放共居社群的精神,加上外送立吞區、淋浴間卡拉OK、Podcast Room、健康監測、社群換宿等規劃,回應當代青年生活樣貌,這種以「青年旅館」方式經營的租屋樣式是否能打敗疫情尚待觀察,不過至少為公有老屋活化指引一條令人期待的道路。
除了青年共居之外,青銀共居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形態住宅,其最早於2013年由荷蘭Humanitas Deventer養老院發起,開放六位大學生申請免費入住,條件是每月30小時的友善鄰居服務,包含送餐、陪伴用餐、簡單生活協助與陪伴長者聊天。2015年德國Essen的Geku-Haus社區也嘗試讓青銀共同生活,其中有咖啡廳、跳蚤市場、年輕人辦公室及交誼廳,長者與青年可以一起吃飯、分享生活。
在國內,2017年新北市政府推出「三峽北大青銀共居居住實驗計畫」,在社會住宅中抽取三戶作為示範,可惜於三年後喊停;2018年臺北市政府也以陽明老人公寓為示範,招募文化大學學生入住,以每月20小時陪伴長者,換取房租減免,一直執行至今日。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新北市政府2018年提出了三重「銀新未來城」的構想,仍於700戶「All In One」的新型態熟齡社區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房數供青年族群申請,之後也將於新店央北社宅、土城員和社宅繼續推動青銀共居的計畫。
近年陸續興建的社會住宅一開始就以多元混合式的空間規劃、友善多元的公共空間希望促進社區交流值得肯定,但鄰里感、認同需要長時間的相處與培養,租屋期限對鄰里關係的養成是限制,對熟齡者尤其不便,也許在租屋數量到達某種程度之後可做進一步的檢討修正。
其實新世代的居住空間議題尚有許多:如老人住宅、通用設計、智慧社區、住宅合作社的共築方式、疫情對住宅設計的影響……等等,在今天科技進步,而人與人的連結卻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多元混合、共處共融、節能永續,讓人生活得更自在、更安心,仍是變動時代中亙古不變的願望。
總監 黃長美
8070
2021-06-28
熱門首選
HOT
10622
8071
7440
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