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U architects|公共與景觀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1年6月 Vol.309
10622
2021-05-28
封面/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丰宇影像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修澤蘭的行動學校
MAYU architects|公共與景觀
MAYU 小專輯
論述」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MAYU architects
論述」兩個盒子與一道牆/陳玉霖
論述」紀念性的日常 · 日常性的紀念/賴伯威
論述」林間的絮語/王增榮
公共景觀篇
紀錄」臺中中央公園新建工程/Mosbach Landscapers、Philippe Rahm architects、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
山屋篇
訪談」山屋的建造、經營與維護/吳夏雄
作品論述」國家公園山屋模組化規劃/吳夏雄
論述」台灣登山山屋之規劃設計暨監造施工經驗分享/黃瑞明
訪談」「天池山莊新建工程」經驗分享/黃瑞明
ta好作品徵集
論述」建築的凝視/徐鉦儒
看得見與看不見
人類從不同的感官輸入信息給大腦,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其中超過八成的信息都是由視覺而來,所謂「眼見為憑」,我們也因此常把眼睛看到的當成全部;不過也有人另提出「六覺」:也就是上述五種感覺之外,再加上知覺(下意識)。其實人們接受信息的「通道」若是有多種感官參加的記憶,可使大腦皮層上留下多種痕跡,往往比單一通道的記憶更深刻。亞里斯多德說:「對一切萬物,重要的不是看,而是怎麼看。」《小王子》裡面更說:「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都是要我們不要太過依賴雙眼,更重要的是用心看,用感覺看,「看」那些看不到的。
「看不見」的重要性在經濟學中最為人所知,蘇格蘭經濟暨哲學大師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中提出「看不見的手」一詞,用來比喻可自我規範行為的「市場」,認為在自由市場中,人們為了生存,終究會形成最能符合彼此利益,無須政府監控的機制,而達到供給與需求、價格與數量均衡的結果。19世紀法國的政治經濟學家Frederic Bastiat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這本經典著作中,也以一個小孩打破玻璃窗為例,說明一個行為或政策,有可以立即看見的結果,卻也可能導致看不見的後果,而人們往往只看到「看得見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見」的部分,但常常是看不見的價值決定看得見的價值,看不見的不見得不存在,反而可能影響看得見的。
其實就算是視覺接收訊息,人們也常常只看得見他想要看的,看不見他所不想要看的,因為大腦會過濾、篩選、留存外在的訊息,讓我們看見並記憶;看見本身是必須經由學習的,不是有眼睛就能夠看見,當我們太專注看某樣東西時,就會忽略看不見其他的東西;不同的歷練、不同的心境,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識,所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一個由「看得見」和「看不見」共同構成的世界裡,不要說平行世界的時空可能存在,許多事情都有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因素在內,時間的投入看得見,心血的投入看不見;典章制度、業績數字看得見,理念想法、溝通影響看不見;西醫治療看得見、中醫治療看不見。漫畫遊戲王中的一句話:看得見卻又看不見的東西,或是愛因斯坦所謂:存在於空間,時間以及記憶之外的產物「感知」,這些我們常常忽略、表象之外我們所看不到的東西值得認真對待;建築也是一樣,是否在機能、造型這些看得見的元素之外,看不見的精神層次也是我們應該同樣重視的價值所在呢?
本期小專輯「MAYU」事務所的作品似乎可為「看得見看不見」做一個註解,他們早期的作品如愛河之心、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在造型、空間上頗為讓人驚艷,但最近作品如高雄美國學校、屏東縣圖書館卻表現出收斂理性的格局、細膩處理的空間質感,並以此傳達日常生活的紀念性,似乎更能收服人心。
本期另一主題「景觀」也可做同樣的詮釋:人用看得見的景觀去連結自然,但景觀「看不見」的心靈療癒效果其實才真正重要;環顧人們存在世間,雖不致「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但我們除了時刻提醒自己生命中要有「完整」得看見外,也要知道看得見的是結果,看不見的效果常常更值得我們追求!
總監 黃長美
10622
2021-05-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6683
2018-10-05
15445
2018-10-05
26152
2015-02-26
熱門首選
HOT
10623
8071
7440
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