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06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4年7月 Vol.106
新 聞
文學與建築的對話/王文興 vs. 阮慶岳
青年建築師系列」檔案04-余加 (中國)
作品檔案420」深圳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余加工作室 & 中國成達工程公司
作品檔案421」深圳沙頭角中英街警世鍾亭設計/余加工作室 & 中國華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422」國立高雄大學圖書資訊大樓新建工程/大宇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423」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鄭洲楠、蔣紹良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424」台灣超能源科技廠房/宗邁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425」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便民中心/禾磊設計 劉世偉建築師事務所
專欄 IHTA5」雪吊/黃恩宇
建築異形檔案」鬼怪之鄉的車站/李清志
專欄」台南運河景觀橋2004(承天橋與安憶橋之間)/廖偉立
專欄」為什麼台灣不是荷蘭?(第一話)/何以立
特別策劃」享用美食 品味建築
社長的話
社長的話
飲食.文學.建築
古語「民以食為天」一語道出中國人注重飲食的天 ,烹飪是科學、文化、也是藝術。中國人歷來講究烹飪之美,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可以歸納為「色、香、滋、味、形、器、養」七個字。它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既有視感的、嗅感的,又有味感的、觸感的美的品嘗與享受,同時更包含了身體養生的需求。
時至今日,飲食從需要進入至消費的層次,吃飽已不重要,吃好也不稀奇,我們還要吃氣氛,也就是由吃什麼、如何吃、到吃的時候有什麼。空間的形式、食器的造型、食材的擺法,都成為飲食文化之一環,除了味覺之外,視覺饗宴更為重要,其他的感官體驗,如聽覺、嗅覺、觸覺較之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也是這飲食體驗中不可或 的一角,務使人在舌頭品嚐美食的當兒,身體心靈也在同時品嘗週遭薰染出的餐飲氣氛,交疊出現代人所追逐的餐飲儀式。
地理學者鄧景衡指出 ,「在消費社會的軌跡中,各式感官的觸角不斷發展延伸,飲食滿足的部分不再只限於口腹之慾。由食材、空間、價格等等所共同組 構的合成體,已經隱含權力,身分甚至階級。吃本是味覺的領域,如今跳到視覺層次,食客為影像光影之閃爍所俘虜,可見 、美感凌駕在口味之上……」。
當飲食與文化牽上連結,氣氛就成為餐廳中構築價值的主軸,也是商機之所在,但是他的重要 是附加的價值,當然仍不及飲食的主角;味覺沒有退位,只是成為必要條件。本期的美食與建築,收錄了幾家較為著名的餐廳與相關文章,相信將帶給大家心靈的饗宴。
另外,本期開始嘗試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建築家對談,希望碰撞出的火花,能給讀者不一樣的視野。首先登場的是文學與建築,由小說家王文興提出他的建築觀,並對一些知名的建築大師及其作品提出精闢的見解。
提到文學與建築,大家一定會想到《紅樓夢》,的確,曹雪芹所塑造出的大觀園,不僅吸引各種紅學研究者以此為題材,也為後世建築真實遊賞的大觀園提供很好的藍本,提供文學與建築結合的最佳範例。此外,日本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忠實地記述一個口吃的和尚因為受不了金閣的(建築)美對他構成相形見絀的壓迫,而把這座建築燒了,文學與建築競逐重要地位,是誰能領風騷?法國文豪雨果的《鐘樓怪人》在哥德式教堂建築中長大,他的模樣類似教堂外部那些半人半獸的雕像,體格則像哥德式建築般高聳宏大,可說哥德式建築哺育他長大,建築是他的母親,在此作品中,建築取得了存活。不過,雨果預言紙印的書將比石蓋的樓傳播得廣,流傳得久,毫不掩飾其作為一個文學家,對文學與建築的競爭之評價,不過還好最後宣告的是二者均流傳千古。
大陸作家劉心武一向對建築很有興趣,他的三個長篇小說:《鐘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飽蓄著對北 這座古老的城市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那悲欣交集的複雜情愫。他認為:文學是審美的產物,是訴諸心靈的。建築也有很強的審美功能,好的建築,是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並能使人的心靈得到震撼或慰藉的。這是文學與建築的最大的“通感”。不僅如此,有鑒於建築評論的 乏,他還越境漫遊,寫了《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對大陸許多建築提出一針見血的批評,他提出來建築不應“堆砌詞藻”,應有獨創 ,不僅要求視覺上的美感,而且能引出心靈上的感悟;這些話實在是鞭辟入裡,值得我們深思。
文字建構出的世界與水泥磚塊建構出的世界真的只有競逐的關係嗎?文學家敏感的批判加諸於建築,對後者絕對是正面的助益,希望有更多的文學家“越界演出”。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6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