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樂下的建築 – 教育及教育空間 ta Vol.259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7年4月 Vol.259
封面/華德福-晨圈(繪:陳永興)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現場介入/港區邊緣,策一種時空過渡的可能/凌宗湧
書介」On Honest Design蘆沢啓治空間.物件設計作品集/方尹萍、加藤純
玩樂下的建築 – 教育及教育空間
論述」校園是許多人的夢田/劉木賢
作品檔案1523」朝日幼兒園(日本)Asahi Kindergarten/(株)手塚建築研究所
作品檔案1524」吉野托兒所及幼兒園(日本)Yoshino Nursery School and Kindergarten/(株)手塚建築研究所
訪談」水牛的創立及經營哲學/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525」陽光國小華德福實驗分校第一期校舍整建工程/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526」雲林縣水林鄉圖書館及周邊環境改善工程-傳統社區的文化拉皮 水林的挽面行動/賴人碩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527」雲林縣立虎尾國民中學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賴人碩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528」新北市立江翠國中室內溫水游泳池共構地下停車場工程/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529」臺北市定古蹟新富市場再利用整建工程/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 清水建築工坊
作品檔案1530」北港文化中心/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MAYU architects+
作品論述」需求.想像.參與-黃啟軒&蔡佳吟「用愛扎根」的藝術/陳湘汶
作品檔案1531」一遇/李明哲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532」寶泉寺(日本)Housenji Temple/メグロ建築研究所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1533」高腳屋/王曉奎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與藝術」五股行,山上故人,山下新城/建築大叔
TA 四月手記-教育場域的玩與樂
我認識華德福教育系統來自於建築史中的一個篇章:Rudolf Steiner 的有機造型和德國建築理論家G. Semper理論的辯證,以及我當時相當有興趣的Bruno Taut的玻璃烏托邦思維。
在約莫2009年到宜蘭任了當時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委員,這時才知道這教育系統的創立就是來自於Steiner 在二十世紀初期由「人智學」理論轉化而來的教育方式。在觀摩了華德福教育方式及理念後,他激起了烙印在我腦中過去閱讀那一段德國建築發展的記憶;同時對於我當時自己孩子正在面對台灣標準「去人格化」教育系統的無奈。但對於當時宜蘭慈心華德福以接收的公有舊校舍改造為華德福校園(公辦民營)的狀況,心中留下一個疑問? What if…能由建築師能獨立設計一座依照Steiner 理論而構思的教育園地,那它會長成怎樣?
就在去年,水牛的陳永興建築師在新竹市有了這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即將為新竹打造一座全新的華德福校園。我帶著我記憶中Steiner的理論以及我對於Goetheanum(位於瑞士由Steiner設計的人智學教育及學習中心)園區及建築的理解,訪談的陳永興建築師;我想知道,他自「象集團」的921校園規畫經驗到如今的華德福校園,如何觀察台灣中小學校園規劃的過去及現在;以及他對於這座全新的華德福學校的設計理念中有何獨特之見地。
教育設施建築的光譜極大-由幼兒園一直到大學,都屬其中;而其規劃思想及理念多如繁星。台灣早年在規訓時期的校園規劃建設礙於禁錮的政治趨向,難有創意;其較大突破應是在921地震之後的百花齊放。儘管數年後來政策又趨向保守,但可被參酌的典範及頑固的教育界對於校園規劃思想已稍有進化。「開放校園」、錯落及班群規劃…等等在許多校園中被實踐,而建築人也常絡繹不絕的在歐洲及日本觀摩各種教育設施及設計理念的實踐。
這其中台灣教育界最熟悉的案例之一莫過於手塚貴晴/手塚由比的東京富士幼稚園,在一個大圓盤的屋頂開放空間中,孩子自由的徜徉及奔跑於接觸陽光、水及植物的想像中。我記得他在某演講中曾提及他在這幼兒園室內裝上讓孩子用手拉起的燈泡,以便讓孩子自己感受光的意義…當時深受感動。這感動猶如我在華德福系統中看到由老師一筆一筆畫在黑板上的教學內容,看到孩子用身體體驗質感、重量及時間感學習的一種感動。 我商請了貴晴手塚的事務所提供《ta》兩件有關教育學園的新作品; 其中一座位於311東日本大地震受災區;而這重建案又讓我陷入和台灣921過去校園重建的記憶…這何嘗不是給我們另一個陳思的機會。
「玩樂」做為教育建築的應對「語彙」看來應不見容於那些抱持「人生贏在起跑點」的家長及老師觀點。但實際上建築或是校園也不可能是能全面轉換思想的槓桿,就像東京富士幼稚園班的設計屋頂跑跳平台,在台灣可能也會遇到許多挑戰而被放棄。但「玩樂」絕對是人在初始狀態的本質,也象徵初衷的創意。在1920-30年代的德國由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到建築家們無不強調「孩子性」和創意間的不可分割;沒有樂趣、好玩、幽默的校園絕對是創意人格的絕對殺手鐧。
如今在台灣的論述中似乎企圖以附加的藝術化活動,以茲提供涵養玩及樂的天地;由劉木賢建築師以及鹿草團隊所思考以及完成的校園藝術性活動及創作中,也正好說明台灣在校園規劃中的一個微小努力。
總編輯褚瑞基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5
8076
7441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