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27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6年4月 Vol.127
新 聞
華人建築師系列」檔案15—張弛(中國)
作品檔案552」紫廬/張弛建築師 北京東海富京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553」亞運新新家園/張弛建築師 北京東海富京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554」泰安觀止溫泉會館/鄭唐皇計劃設計室
作品檔案555」《純苑社區》新建工程/葉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556」國家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的發展」及「舊建築新生命」兩項主題展示/樹德科技大學、打開聯合工作室
專欄 IHTA5」施工達人─期待一種普羅的營造(施工)敬業態度/柯俊成
專欄」地下道進化論/李清志
專欄」給我們一個可以呼吸的都市之肺/傅朝卿
專欄」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之新視野/郭瓊瑩
論述」台灣光復後集合住宅發展事典/陳聰亨
特別策劃」消逝中的都市巷衖綠蔭空間
[座談會] 「消逝中的都市巷衖綠蔭空間─檢視台北市住宅區地塊的建築填充」/黃長美×蔡元良×李天鐸×胡炯輝
作品檔案557」琉璃藏/十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558」璞園人子/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559」自適之居/李天鐸建築師事務所
住宅建築/蘇喻哲
曖曖內含光的巷弄世界/陳光遠
找尋城市居住的失樂園/蔡元良
社長的話
社長的話
住家綠蔭哪裡找?
台灣的都市是住商混合的型態:街廓中繁華的路線商業區後面,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巷弄空間,與西方花園城市的純住宅社區有很大的不同。比較起來,從交通、能源、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混合使用方式有其優點,不但可減輕交通負荷,避免城市蔓延、市中心衰敗、郊區孤島化,同時城市也更為有趣及多樣。
早期都市人口密度不高,巷弄住宅區仍有足夠的綠蔭與舒適的居住品質,尤其日式住宅區裡,老樹向外伸展枝椏,如茵綠意鋪天蓋地,在喧囂鬧市中形成一方城市桃花源。然而,隨著都市人口不加控制的成長,低矮的房舍改建成樓房,綠樹一 消失,水泥森林逐漸形成;近年來,公家眷舍大量釋出,都市面貌在老化的同時,也面臨整形的關口,只是手術之後,沒有綠色植栽的掩飾,暴露出一棟棟醜陋的骨架,居住環境的舒適寧靜破壞殆盡。誠然,此類改建趨勢已不可擋,現在的都市集合住宅設計除了滿足通風、採光、隔音、私密等基本居住需求外,因為建築外觀赤裸裸地直接穿入人眼,立面皮層設計亦是重點,住家門廊、前院、屋頂、陽台、退縮線...等建築物元素之外,建築物與臨接街道的關係:圍牆、建築立面、退縮綠地、人行步道...等之界定,開放空間的留設、串連,植栽之保留、新植,汽機車出入 線與停放,對居住品質恐怕影響更大;這些,都成為都市設計的議題了。欲以規範維持整體風格之統一與活潑,是不可能的任務,建築師在做設計時卻應有所自覺。
長久以來,台灣都市與建築的發展,都是靠都市計畫控制區域發展之密度與強度,並以建築執照控制與管理土地上之建物,對於都市經營、環境品質無能也無力去照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更關注於自身週遭的生活環境,都市設計的需求應運而生,行政部門遂不得不更著力於此。然而,現代都市功能日益複雜,都市治理經緯萬端,行政部門似乎總是氣喘吁吁地在民間之後追趕與因應,無法做計畫 、前瞻 的領導。事實上,正因現代都市的快速發展,都市計畫也已由理想藍圖式轉變為注重現實過程的順應誘導式。因此,與其依賴公家解決問題,不如自立自強,由居民自身的力量來得快速有效,台南市烏 巷傳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狹窄的巷弄裏能種樹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樹種適當,加上妥善的澆水、施肥及除蟲,沒有不能種樹的巷道。
「一切就從種樹開始吧!」從八十三年開始,台南市東區怡東路八十六巷居民們自費,共同分攤七萬元,種植了三十二 烏 樹,開始時飽嘗白蟻肆虐之苦,最後靠著大家齊心協力戰勝了白蟻;接著居民 手清除小廣告,改善流浪盆栽,汰換五花八門的各類容器,改為形式統一的花盆,並改種較鮮豔美麗的開花及觀葉植物。到八十七年春天,更發現綠繡眼築巢進駐,最後社區向環保署及營建署申請補助經費,將巷裡的柏油路面改為多彩美麗的透水磚,幽雅美麗的烏 巷終於成形。不只如此,成果蔓延出去:種阿勃勒的「亞伯巷」、種植蘭心木的「蘭心巷」、「文昌街」。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巷子裏種植了一 五十六 樹,裝了近二 盞壁燈,花草則難以計數。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是危機還是轉機?靠人還是靠己?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了。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6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