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96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2年1月 Vol.196
3831 2015-05-11
關鍵字 : 

封面繪圖:張德昌(若山)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大衛 × 大衛 對談建築中的速度 OMA in Conversation: On Speed in Architecture/楊思勤


專輯」半畝塘

[作品檔案976] 富貴三義館/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77] 大平窩村/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78] THE ONE 南園人文休閒客棧/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79] 寶山會館/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80] 若水會館/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81] 菩薩寺/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82] 若山/張德昌建築師事務所+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年表] 作品年表︱作品集與出版品

[論述] 節氣建築/半畝塘

[評論] 溪洲渚上採菄風,一畝風月半畝塘/黃奕智


作品檔案983」競衡西郊假日酒店(中國)/姚仁喜+會元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984」上海百樂門大都會(中國)/姚仁喜+會元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

評論」移動建築─評姚仁喜的空間戲劇/郭肇立


作品檔案985」沐光之居/黃書恆建築師事務所+軾一設計

作品檔案986」佳佳西市場/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書介」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林君安

 

台灣地域主義建築論壇」黃聲遠+田中央的宜蘭經驗/黃聲遠+林盛豐×郭肇立×曾旭正×詹偉雄×羅時瑋


台灣的空間文化」台灣的空間文化/漢寶德

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新生代建築」根建築/阮慶岳

專欄」公園中的外星飛碟/李清志

專欄」都會型跳島式旅館新思惟/郭瓊瑩

台北學憂鬱」空的。火車站。/顏忠賢

 


編輯室手記
 

 

猶記去年的冬至,恰好是台灣首波寒流抵達之際,連續低溫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冬季真的到來。這一天,以天文現象解釋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但關於冬至的歷史起源或相關傳說更為引人入勝的豐富、有趣。台灣冬至的習俗各地或有差異,雖然在2012年的現在,我們遵循的儀節並不多,但總還記得這一天該吃個湯圓、來個冬令進補好過節。翻開一本黃色外皮、背面印有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的農民曆,詳細載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日的吉時凶辰、節慶、沖煞與各節氣可播種、漁撈等種種行事指南資訊。這是一本以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流傳下來的經驗與智慧,編纂而成的生活參考書。也許隨著全球出現極端氣候的頻率增加,我們都有感季節的變化似乎不再這麼的規律,動植物的生長繁衍現象似是失了序,但得承認的是,目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事,仍隱約受到這本小冊子裡所記錄的規則,不謀而合的在周而復始地運行著。

本期專輯「半畝塘」,介紹其七件作品。半畝塘團隊在觀察到人類生活與大自然時序的依存關係是如此緊密,進行分析與理解後,發現這樣的生活哲學與二十四節氣的終極關懷是殊途同歸。建築是容納人們各項生活的容器,如何與周圍環境建立良善的互動關係,並建造出能代表當地風土人情的建築,更是當代台灣建築師們努力思索的議題。關於這點,半畝塘提出了「節氣建築」作為其建築設計的立論基礎,自許所蓋出的房子是可與環境一同呼吸吐納、感受生命變化的有機體。在作品的呈現中,不難看出半畝塘期為使用者營造出空間生活感的努力,與融合人與自然與建築的企圖。在處於弱論述的台灣建築界中,半畝塘顯然對「建築」歸納出自身明確的立意和論述。理論雖引導行動,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仍可再受檢驗和推敲。在黃奕智的評論〈溪洲渚上採菄風,一畝風月半畝塘〉中,便點出了建築理念與建築作品,這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落差,實值再深入思索。

因為全球交流速度加快許多,我們似乎逐漸變得只是一群消費著世界任何地域文化所生產出來的任何東西的消費者,失去了可能的原創性。這樣趨於同質化的隱憂,在酒店這種建築類型上無疑展現地最為尖銳。本期介紹四件酒店作品,除了試著與半畝塘的作品相互參照外,四件作品之間也有相互參照之效。比如各位可以見到,大元在中國的兩件酒店作品,與許棕宣在澎湖的民宿小品之間存在著多大的差異,但這並非所謂「國際化」與「鄉土化」的對立所能詮釋的,且深些來看,其本質其實差別並不大。而打開聯合事務所設計的佳佳西市場案,則又讓酒店涉入了老屋再生、甚至都市再生的課題,非常有趣。此外,本刊也特別企劃開闢新的專欄「台灣的空間文化」,邀請殷寶寧教授合作主持,首篇即由漢寶德先生執筆。漢先生提點我們,文化即是日常生活經驗與記憶,是無法扭曲的,並據有潛在的傳承特性;透過注視台灣的每段歷史發展與地理要素,融合轉化之後才有發展出屬於在地風格建築的契機。

評論方面,本期還有久違江湖的郭肇立提供的〈移動建築-評姚仁喜的空間戲劇〉一文,試圖超越以往由建築形式為論述的方向,改從以空間和時間維度為架構,以姚仁喜建築師具代表性的建築與展覽作品,來論其從移動空間的思維脈絡之下,如何營塑出充滿戲劇感和流暢的空間,實則讓我們跳脫一般思考建築的角度。在空間母語基金會舉辦的「台灣地域主義建築論壇」中,黃聲遠說明田中央這十七年來在宜蘭所做的建築行動。因長時間與當地的居民、土地環境生活,才有機會將「宜蘭」逐漸內化,經由建築這個承載容器,期能塑造出屬於宜蘭的建築風情。透過與會學者的討論和對話,這樣難得的宜蘭經驗,讓我們看到要實現所謂台灣的地域建築,其實仍能樂觀期許,需要的只是時間的累積與更多人的投入和關切。或許上述的專家學者提出的看法有令人感到太學究與宏觀到難以企及的重量感,那麼林君安的書介〈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一文,讓我們輕鬆的再次拉近與建築的距離,從小小的一扇開窗談起。一扇窗,可看出的是文化、生活習慣與風土民情等所反映的一個縮影。

最後,顏忠賢的台北學憂鬱,以綿綿不斷的呢喃口吻描述著從台北火車站開啟通往身體各處感官的旅程。透過文字展現出鬼魅、陰鬱、冷調卻富有詩意的一幕幕空間場景,猶如身歷其中,其所展現的真實的沉重,令人難忘。


3831 2015-05-1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163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1882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199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