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93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1年10月 Vol.193
3874 2015-05-11
關鍵字 : 

封面繪圖:2011台灣6×2建築系學生畢業設計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潮流中的駐足:談「台灣旺得了」/王采元

 

2011台灣6×2建築系學生畢業設計紙上展覽

[作品]
策展人│楊家凱
建設性破壞模式─台北地景藝術園區/羅晨綺
Mobile Surface/唐雋

策展人│何以立
動態海岸─牡蠣生態建築/蔡琬琳
微自然生活/許瀚升

策展人│王增榮
多孔隙變動體/許智維
假魅/黃研潔

策展人│林聖峰
肉宮/鄭晴心
Dynamic Borders/王映晴

策展人│漆志剛
身體轉譯器/紀政宏
微城╱微型實驗夜市劇場/羅美文
城市=美術館:動態城市文化實驗室/黃柏瑜
地衣建築/賴嘉豪

策展人│郭文亮
金山百貨/李安
調皮  Skin Space,Space Skin/翁任均
欲慾望城市/顏秀羽

[評論]
撥雲之際─反思台灣建築設計教學/郭文亮

策展感言王增榮、何以立、林聖峰、楊家凱、漆志剛

 

畢業設計日本第一決定戰優勝作品三件

[作品]
日本第一︱遊行(parade)的留白 パレエドの余白/富永美保 Miho Tominaga

日本第二︱名為工業化住宅的變態(HENTAI)住宅 工業化住宅というHENTAI 住宅/蛯原弘貴 Hiroki Ebihara

日本第三︱思考迴路 factory 思考回路 factory/中川沙織 Saori Nakagawa

[評論] 畢業設計日本第一決定戰2011 卒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戦2011/小野田泰明  Onoda Yasuaki

[評論] 有關仙台建築都市學生會議─超越3.11後第十年的跳躍 出自對學生會議代表的訪問
仙台建築都市学生会議について~3.11を超えて10年目の跳躍を   学生会議代表へのインタヴューより/清水有  Shimizu Tamotsu

 

香港大學建築系2011畢業設計作品二件

[作品]
再植都市罅空間  The Cultivation of Urban Cracks/蔡杰宏 Choi Kit Wang

海綿狀立面  Spongiform Façade/吳昇霖 NG Sing Lam

[評論] 服務與形塑:建築在香港的發展 Serving and Shaping: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Jonathan D. Solomon

[評論] 畢業論文的價值 The Values of a Thesis/Juan Du

 

書介」島嶼.建築.迷宮/阮慶岳

 

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新生代建築」餘建築/阮慶岳

專欄」建國百年看「民國」建築史─武漢、南京、重慶、廬山與台北/傅朝卿

台灣的地方」創造的活動─台灣場所空間中的活動/陳其澎

 


編輯室手記


建築設計是一個很具探索性的過程。人們常說建築是為建造更適宜人使用的空間,所要考量並解決的外在條件常複雜且龐大,設計者腦中思索的雖是未來景象,但同時也是設計者不斷從過往探尋自我內在的旅程。兩個反向的時間軸,以設計做了巧妙連結,內外交錯,相互牽制影響,設計在這之間擺盪成形。畢業設計呈現的正是建築系學生,學習如何同時內外共處的獨特過程。

台建於2007年製作了「6×2建築系學生畢業設計紙上展覽」,今年已為第五年,本月全本特別專輯首度跨集亞洲三地,有台灣、日本、香港的畢業設計作品,一同於紙上展覽。6×2創辦人、即現任台建總編輯王俊雄在當時為此展覽活動定調:「展覽的目的並非以英雄主義式的再透過評審投票方式樹立『標準答案』。而是藉由展覽,提供一些對畢業設計思考過程的評論。建立一個公共領域來『討論』畢業設計」。歷經這五年,每屆策展人都在投稿作品中各自挑選了符合其策展理念的作品,進而延伸其議題至建築教育、設計論述、與建築從業態度等更廣更深入的層面。

今年6×2邀請了王增榮、何以立、林聖峰、郭文亮、楊家凱、漆志剛六位先生擔任策展人,他們在六十多件投稿作品裡,最後選出十五位作品參展。這十五件作品精采可期,也呈現出一個重要面向,那是台灣畢業設計一直以來的縮影:議題多元與充滿年輕的設計活力,但同時也帶著天真與不成熟、時又天馬行空與現實脫離的思考。不管喜不喜歡,但這確實是目前台灣學生在面對畢業設計時最真實的狀態。透過策展人的感言與評論,不難發現六位先生對於今年的「成果」感到憂喜參半;但肯定的是,欲往更理想的方向前進,卻是一致的共識與目標。尤其郭文亮透過〈撥雲之際-反思台灣建築設計教學〉一文,明白指出畢業設計背後應更加以重視並嚴肅看待的議題,實值我們好好正視並深刻思考與反省。

日本方面則是刊出今年「畢業設計日本第一決定戰」前三名優勝作品。這個競賽創辦於2002年,於每年三月初評選,至今是第九年,逐漸成為日本規模最大且最廣為建築學子熱衷參賽的畢業設計競賽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繁瑣龐雜的競賽舉辦,全是由在學學生們自主辦理整個活動。在今年五百三十一件參賽作品中,此活動以一貫的評審長制(今年為小嶋一浩)評選方式,選出得獎作品。而在仙台Mediatheque主任館員-清水有先生的極力牽引幫忙之下,才得以使日本前三名作品首度於台灣建築雜誌媒體上發表。這三件作品所提出的設計議題極具批判性,可強烈感受到明確的設計立意。我們邀請到評審之一的東北大學小野田泰明教授與清水有先生帶來兩篇評論,說明整個活動的發展歷程與主旨,同時他們也提出其觀察日本畢業設計所面臨的困境。再回頭看台灣自身的處境與問題,實可做一番參照。

接著為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作品兩件。香港大學建築系這樣的公開評圖是由其已故院長Ralph Lerner於2006年開始興辦,想藉由公開評圖這一個平台,創造以建築來討論各種公共議題與交流的氛圍。在他的銳意改革下,港大建築系有了很大轉變。此次在曾成德教授的協助與推薦之下,得以替讀者帶來這兩件精采的設計案。作品中,可以看到港大學生無論是在議題設定或設計執行上,相較於台灣,其展現的是一種更勇於貼近現實的成熟之感。而由現任港大建築系系主任Jonathan Solomon與Du Juan教授所帶來的兩篇論述〈服務與形塑:建築在香港的發展〉和〈畢業論文的價值〉裡,可見對於香港建築教育的反思。

在比較了台灣、日本與香港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之後,我們應將目光再返回注視自身所在的現實環境。當資本主義為各項發展的單一價值導向時,加上資訊全球化,這樣的結果所造成的現象是城市景觀趨於一致化,地方特色被消滅了;這種危機就如自然界因物種多樣性消失所可能邁向滅亡的道理相同。在台灣的地方〈創造的活動-台灣場所空間中的活動〉一文裡,陳其澎介紹多個以台灣歷史和文化相互織理出的場域空間,提醒我們,是該學習以自己的眼睛來看待自己的環境與建築的時候了!

 

 

 

3874 2015-05-1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880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2303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716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