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一百周年|精選集合住宅 Vol.286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9年7月 Vol.286
5358 2019-06-27

封面/Weissenhof ©鄭傅儒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書介

新聞延伸」承先啟後的建築世代──遇見建築未來式
新聞延伸」第七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徵件開始!──評審籌備Q & A
 

包浩斯一百周年

論述」德意志工藝聯盟一百周年/佛特勒 (Arno Votteler)、雷曼 (Klaus Lehmann)、鄭傅儒
論述」斯圖加1927年工藝聯盟居住展紀念文/鄭傅儒
論述」包浩斯百年紀念活動:柏林研討會記事/藍志玟
論述」以未來為名/王明蘅
論述」包浩斯教育的寰宇性/白千勺
座談」實驗作為實踐—從操作中學習的創新之路/白千勺
論述」關於我和我的BAUHAUS/莊欣諭
 

精選集合住宅

論壇」可負擔住宅在台灣的重新定義/曾淑宜
論述」高雄住宅建築風格──閒談/張文明
 
作品檔案1801│全民萬歲/群旺建築師事務所
 

特約編輯

 

        


歷百年而不衰的影響力

今年是包浩斯成立一百年,相關書籍出版及各種紀念活動紛紛展開,本刊也以此期內容向它致敬。

包浩斯一詞係將德文Hausbau(房屋建築)轉成Bauhaus來作為校名,「Bau」德語是建造的意思,「Haus」則是房子的意思,意思其實就是「建造房子」,主要在顯示出學校與傳統學院式教育機構的區別。

德國的包浩斯僅存在十四年,包括三個時期,之後西進至英國、美國等,總共也不過三十多年:

 

一、六年威瑪時期(1919─1925)

包浩斯學校創立於威瑪時Gropius年僅三十六歲,他在《包浩斯宣言》中說:「我們必須回歸手工藝。」、「把一切……建築、雕塑與繪畫整合在一個單一形式裡。」說明了他的基本核心;他體認到工業時代的來臨,認為新時代的藝術應該「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既是設計的又是實用的,同時還能夠在工廠大量生產製造」。因此這個結合建築、工藝、藝術、知識和技術並重的學校,雖在初期理論試驗的階段,卻揭櫫了現代建築的劃時代歷程。

二、六年德紹時期(1925─31)

包浩斯強調集體經驗累積的實作教育,不標榜風格或時尚,但要求設計師「向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在德紹的校舍獲得很好的實踐,以大片玻璃引入陽光空氣,形成嶄新的、溫暖明亮的建築空間,簡潔而有效率、整合多功能的建築成為格羅培斯不朽的「建築宣言」。尤其全體師生參與建築過程,集會廳、金屬管家具、室內裝飾均由師生所設計。

三、一年柏林時期(1932─33)

因理念不見容於納粹,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得羅又由德紹遷至柏林,成為建築學校,僅一年的時間,納粹仍衝入學校,圍捕在校學生,並進行審訊,因此密斯不得已於8月10日解散學校。

四、西進英美

學校解散後格羅培斯等先逃至英國,但當時英國人對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接受度不高,於是他在1937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美國自由、開放的氛圍讓格羅培斯如魚得水,因而召喚馬歇爾·布魯耶、密斯·凡·得羅等一同前往,在那裡傳承了包浩斯的經驗,可說現代主義藝術就是從包浩斯學校走出的,徹底改變了設計界(Credit:Isokon Archive)。

包浩斯教育是為了因應需求及永續經營的目標而設立的;包括藝術精神性的傳遞,和技術能力的訓練;百年後仍值得我們討論的不是其風格或形式,而是他的核心價值:理性、系統性、原則性、實用性、社會性,和可被複製的標準化教程,他已內化成一種精神,對百年來的建築、藝術、設計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包浩斯雖然開啟了現代建築的時代,但現在所謂的現代主義建築已被百花齊放的各種風潮所掩蓋,現代建築的發展甚至失去了「藝術的靈魂」,某些現代主義建築也已成為被保存的對象。面對現在的環境生態、氣候變遷、數位化浪潮、人際關係等衝擊,人們需要新的想法去面對當前的問題。

要能一直站在時代的浪頭上不被淹沒,必須學習包浩斯的核心價值,如現代設計品牌的MUJI與IKEA之產品,結合生產過程,使產品品質優良且價格便宜,符合社會需求,可說傳承了包浩斯精神。正如格羅培斯對他的學校所期待的──只要它不緊抓著形式,而在可變的形式背後尋求生命本身的律動時,它就具有活力!

 

總監 黃長美

5358 2019-06-27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1438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1176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8286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