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90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1年7月 Vol.190
3284 2015-05-11
關鍵字 : 

封面繪圖:張淑征(鐵道部博物館)



編輯室手記

 

新聞

 

作品檔案928」第九屆台新藝術獎  台北串聯/淡江大學建築系大學一年級師生


專輯」張淑征 與 XRANGE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29] 螞蟻屋 Ant Farm House/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30] 甲蟲屋 Beetle House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31] 音樂之屋 House of Music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32] 點點點 dot dot dot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33] 西門町設計旅館 SMT Hotel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34] 綠毯 Mosaic Carpet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935] 變型城市 Urban Scope十一事務所、彭雙全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36] 鐵道部博物館 Taiwan Rail Museum十一事務所、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張義震建築師事務所

[對談] 設計:“SYSTEM FORM” MOMENT/張淑征×王增榮×王俊雄

[作品年表與展覽記錄] 建築規劃設計∣物件設計∣參展裝置

[評論] 從城市到建築/何以立

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新生代建築」易建築:張淑征的「以一映萬」/阮慶岳


作品檔案937」台中王宅/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38」台中粘宅/陳天助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39」山河院/謝東興

作品檔案940」員山惠好張宅/郭文豐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41」T House/林淵源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942」清水灣 W1 House(香港)/王維仁


給未來的建築師」給未來建築師的一封信/傅朝卿

專欄」拉麵枯山水/一種飲食專注的修練/李清志

專欄」台北要如何能成為設計首都?/郭瓊瑩

台北學憂鬱」「不幸」的不尋常 關於「艋舺」/顏忠賢

 


編輯室手記

 

路旁的攤販與小廟、建築物上附加的廣告招牌或冷氣雨棚、街角的雜亂盆栽或馬路標示等,在台灣,這些是我們習以為常或是感覺麻木的景象。是什麼因素造成我們毫不思索的接受社會環境所設下的框架,無感的運轉每日生活?但卻有人別具慧眼。這些場景看在張淑征眼裡,可是另有一番趣味!她充滿好奇心,像是外地訪客般的不斷探察這些看似紊亂無章或毫不起眼處,因為這些景象在她眼裡,無處不美,處處有機會成為她設計靈感的來源。

因此本期專輯介紹張淑征與十一事務所。張淑征出生於馬來西亞,在美國受教育,最後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於加拿大溫哥華Patkaus建築事務所、美國紐約Bernard Tschumi 建築事務所工作,並在OMA香港辦公處擔任資深設計主任。2003年與夫婿於台灣設立事務所,是一個有別於台灣其他建築師事務所的運作模式,除有建築設計與環境規劃外,更跨至產品設計與概念裝置等,多元的設計面向在本專輯所介紹的作品裡,不難一窺。

螞蟻屋、甲蟲屋、音樂之屋都是順應基地條件與業主需求而量身打造的獨棟住宅。「螞蟻屋」以鋼製箱型結構包覆原建築的花崗岩石牆,因而產生許多新舊結構之間交織的有趣生活場域;「甲蟲屋」以玻璃纖維格柵和紗網覆蓋,以雙層軟硬結構形成建築體的組織,營造自然有機的生活空間;「音樂之屋」由混凝土主體結構包圍一個以胡桃木所構成的音箱,貫穿建築中央,讓光線與音樂得以如空氣般的垂直流動於空間當中,在此作品看到了建築與音樂的獨特融合。

「點點點」與「西門町旅館設計」,能清楚讀出張淑征在運用材料的多變與創意。材料沒有金錢價格上的廉價或昂貴之別,只有能刺激感官與創造空間體驗之差。因此,交通號誌的反光板、PET流蘇網都為她所信手拈來的創意使用。搭配機械原理或電腦運算,便能創造出充滿互動感的空間氛圍。

都會議題是張淑征亟有興趣與關注的另一層面。「綠毯」是台中都會區一青年設計旅館,除意圖創造不同的旅館空間經驗,更欲與周邊未來台中綠肺公園-水湳機場原址開發區做一連結與綠地延伸。「變型城市」以台北的天際線,建構可移動的都會框架,為華山車站創造一種新的動態公共空間。「鐵道部博物館」則像是目前建築創作的集大成之作。在新舊混雜的都市街廓裡,整合複雜動線與空間使用機能,以其一貫的理性設計概念發展,創造流動的空間意識。材料的精準使用,融合了新舊建築的空間體驗又不失特色,創造獨一無二的歷史園區活化再生的案例。

評論方面,透過何以立〈從城市到建築〉一文,更能深刻理解張淑征獨到的空間處理策略與手法,與其設計為何總能帶來新鮮感。阮慶岳的弱空間專欄,則以道德經為參照,闡述張淑征設計作品的細膩雅致。張淑征的作品呈現一種大膽不畏懼、多變卻又富饒女性建築師所獨有的柔軟,其建築作品則是不斷給予我們新的刺激與跳脫傳統思考建築模式的反思。

其他作品方面,同樣位於台中的「王宅」與「粘宅」,呈現一種細緻的人文居住氣息充滿空間。「山河院」與「員山惠好張宅」,分別為使用木材與石材的極致,同樣也都配合在地風土環境,秉著主人對於家的居住渴望而量身打造出的舒適居所。「T HOUSE」位於水庫旁的山林裡,建築師創造另一種有別於都市住宅的清幽氛圍,房子與周圍環境相輔相成、怡然自得。「清水灣W1 HOUSE」是王維仁的自宅,這幢住宅經過數年不間斷的設計發展與改造,這樣的過程實則是王維仁充分展示其對「住宅空間」的強力論述之實踐,而此篇更恰好為本期一連串小住宅作品做了最充分的註解與詮釋。

最後,顏忠賢在「台北學憂鬱」裡,以幽幽口吻,有如書寫野史般的記載,道出屬於艋舺幾百年來因著時空與地域所積累的種種不尋常。這座城市在現代的眼光來看,似乎是醜陋的、不協調、混雜又曖昧的,但有待揭開的與其說是刻意隱藏,不如說具有無限可能,就等待別具慧眼的讀者將之發掘出來。

 


《台灣建築雜誌》入圍今年第35屆金鼎獎|最佳科普類雜誌

 

3284 2015-05-11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147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1873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186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