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43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7年8月 Vol.143
新 聞
消息」6×2=18搞設計:一人一小格 END 實踐大學
作品檔案628」稼軒/江文淵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29」埔里鎮「美數館」-羅張香娥補習班併用住宅新建工程/許學禮建築師事務所
淺酌“住宅建築” 日兆/元大101/仰哲/綠光/大硯國際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30」彰化縣田中鎮新民國小一、二期工程/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
專欄」走各自的朝聖路-管窺黃聲遠/吳金翰
專欄」雌雄同體的建築/李清志
專欄」五○到七○年代的台灣建築/徐明松
專欄」虛心、細心.道法自然/郭瓊瑩
專欄」第11章 朝向薄膜結構的新展開/渡邊邦夫
論述」告別的年代-在建築的慾望國度外,邂逅陳其寬大師/賀昌申
特別策劃」2007鹿特丹建築都市年(Rotterdam 2007, City of Architecture)
[訪談]存著現代化基因的鹿特丹 專訪2007鹿特丹建築年策劃總監Pieter Kuster先生and鹿特丹主導行銷辦公室經理Robbert Nesselaar先生/林大為
[關於]2007鹿特丹建築雙年展─四項主題介紹/張志誠
[訪談] 荷蘭再度引發現代都市的火力(power) 專訪第三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策展團隊Berlage Institute副所長Vedran Mimica先生/林大為
[延伸論述]「Visionary Power」與「New Dutch City」與其他/張志誠
[延伸論述]綠建築在具永續意識的都市環境中應扮演的角色/Ronald Rovers
Architecture @night.rotterdam2007─PLDA Workshop
PLAD鹿特丹燈光設計工作營
[訪談]燈光是城市重要的發展與行銷策略 專訪PLDA燈光設計工作營執行長Joachim Ritter先生/林大為×Joachim Ritter
[作品]六組燈光設計工作營作品介紹
Erasmus Bridge/World Arts Museum(Wereldmuseum) /Buizenpark Katendrecht/Provimi/Lost Luggage, Hotel New York and Roof Garden/MSR (Maritime Simulation Rotterdam)
社長的話
社長的話
城市的節日
第三屆鹿特丹國際雙年展於2007年5月24日登場,這是極少數關於建築與城市之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與其他視覺、舞蹈、音樂、電影等都屬於整個威尼斯藝術節體系之一部分,鹿特丹主辦方除了對當今及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提出各種不同的前衛觀點外,還舉辦關於科比意的展覽、碼頭區表演競賽、以及鹿特丹建築的自行車之旅等,使雙年展成為大型的全市性節日“鹿特丹2007:建築之城”,不僅是鹿特丹的代表性節目,更確立了鹿特丹市在荷蘭成為建築首都的地位。
鹿特丹港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歐洲最大的煉油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也是荷蘭第二大城及最大的工業城市,有“歐洲的門戶”之稱,市區人口約60萬,連同郊區城鎮在內共計105萬,但年產值約占荷蘭國民收入的13%。
鹿特丹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修復和重建了一些在戰爭中被炸毀的著名建築物,也新建了許多風格各異、新奇獨特的公共建築,整個城市因新的建築風格而展現出全新、有別於主流現代主義的建築精神,可說是荷蘭現代建築的實驗場,有“建築博物館”之稱。正如此次雙年展策展人鹿特丹Berlage研究會策展組的組長Vedran Mimica所言:“隨著鹿特丹從二戰後的廢墟中重建,它本身就是一個討論的絕好背景。”
本屆鹿特丹雙年展主題探討當今都市形成的各種力量,從政治、經濟、社會上思考都市形成之複雜性──這已不是建築師的設計所能控制的了,尤其現今都市面臨全球化現象,經濟、政治各種因素的複雜關係都影響一個都市的發展。此次展覽還由四個設計團體採取非傳統都市設計的方法,轉而從城市居住者切入,聆聽使用者的聲音,找尋一個非權威式且具創意的都市設計策略,強化建築與都市設計由下而上的意涵,顛覆了以往都市設計流於幾何形式與圖像式的規劃方向。
荷蘭面積僅4.1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600多萬,大部分土地都是經過數世紀從江海填來的,如此截水造地、在極端困難的自然條件下建房,必須理智地進行開發,使有限空間獲得最有效的使用,因此,荷蘭的建房技術與基礎設施一直保持了極高的水準,有其值得借鏡之經驗,城鄉規劃學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天空俯瞰荷蘭,可以看出它是一個井然有序的國家:城市和鄉村截然分開,住宅和工業區毗鄰但不互相混雜,筆直的運河和高速公路橫貫全國;專為工人和中產階級開發的公共住房價廉且吸引人。荷蘭人反叛不羈、玩世不恭,喜歡言行一致,“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變化”和“新鮮”,“寬容”與“實驗”是其對各種事物的態度,因此荷蘭建築表現出的活力和創造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全球許多城市都有雙年展,如威尼斯、翡冷翠、柏林、伯恩、倫敦、利物浦、里昂、布拉格、卡賽爾、瓦倫西亞、賽維亞、伊斯坦堡、惠特尼、聖塔菲、蒙特婁、多倫多、哈瓦那、利馬、聖菲、聖保羅、雪梨、墨爾本、約翰尼斯堡;以亞洲來說:北京、上海、光州、新加坡更是後起之秀,有著強烈的企圖心,來勢洶洶地想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
以同樣的建築展來說,深圳第二屆城市\建築雙年展也將於今年底與香港同時舉辦,這種“雙城雙年展”在國際上是革命性的創新,本次雙年展由馬清運策展,特別強調參與性,與鹿特丹雙年展一樣,要讓深圳成為一個大展場,讓展覽成為市民的盛大節日。組委會將免費為市內建築物掛牌,要求定期向市民開放,在大廳裡擺放模型、設計圖等,向觀眾介紹這座建築的歷史變遷、設計思路和建設過程等;展覽期間,部分深圳建築師、設計師的工作室也將向市民敞開大門,更重要的是庫哈斯和弗蘭克•蓋瑞等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也將攜作品參展。
近年來雙年展有“展覽不止是展覽”的趨勢,希望它能成為城市重要的節日,獲得市民廣泛而普遍的參與,進一步增加觀光能見度、提昇城市地位;鹿特丹雙年展只辦了兩屆,就成為世界上重要之雙年展,北京、上海、光州、新加坡、深圳更是雄心勃勃、不甘示弱,比較起來,台北雙年展要如何思考它的定位與未來呢?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6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