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46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7年11月 Vol.146
新 聞
作品檔案636」員山鄉七賢農舍別墅/百速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637」大地莊園系列二-夢想西班牙/林子森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38」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二~三期)/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39」福和賞-設計師自宅/大方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專欄」寫在我們「畢業」之後/柯俊成
專欄」台北.北京.上海/傅朝卿
專欄」終章 連載結束/渡邊邦夫
專欄」建築教育改革的未竟全功?/褚瑞基
座談會
『二次戰後台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徵集研究計畫』 典藏檔案後設資料格式規範 座談會(節錄)
特別策劃」建築人的展場藝術創作 ARCHITECTURE as ART
【作品】食飽未?Have You Eaten Yet?/黃聲遠+田中央的夥伴們
【作品】空間.行動.孕育─數位藝術方舟 Digital Art Creativity and Resource Center/呂理煌+建築農耕隊
【作品】乘載記憶的花船 The Memory of Boat, Sailing on the Ocean of Flowers/劉國滄+打開聯合工作室
【作品】動.物 Motile Space/漆志剛
【專訪】漆志剛/漆志剛×林昌修
【對談】建築與藝術的對話/阮慶岳×張元茜
社長的話
社長的話
場地、材料與情感的藝術
從後現代開始,思想家們揚棄了把現實世界二分法的闡釋方式,解構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否定理性主義、中心主義等唯一性思想的權威性,建立了多元、多樣、多重、多義的價值和認知。這種現象反映於藝術上也是類似:現代主義追求藝術完全的獨立性、純粹性、原創性,這些都被後現代主義藝術揚棄,轉而擁抱多元性、不確定性、零亂性、非原則化、反諷性、參與性等。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即是後現代藝術很重要的代表,它興起於1970年代,是藝術家在特定的場域環境裡,採用各種媒材,進行選擇、利用,藝術性地加以改造、組合,展現出新的精神意蘊之藝術形態,以表達內心深刻的批判性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發生,為的就是挑戰、藐視美術館的權威,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發展到後來,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顯示展示與觀賞上的大眾性,尤有甚者,更希望觀眾介入和參與,顯示其「社會性」議題的重要。
裝置藝術中材料的角色不只是媒材,更重要的是其藝術表現力,藝術家將材料原有與生活意象之間的關聯作錯位處理,原先的意義變得模糊多義,經驗理性所預設的有限性被超越,生活的日常感知被藝術體悟所取代,因而昇華成為藝術性話語。因為內容、題材、價值、手法等都呈現出多元的面向,社會意蘊的反詰、悖逆、解構和超越,反諷、詰問、揶揄、批判或否定,都可將作品的層次提升,可說裝置藝術不只在藝術間存在,社會參與、生活意象的多義性、反思與批判性構成了裝置藝術最重要的時代性。
裝置藝術作品的展示,是在特定的場所、預設的有限時間裡進行的,其中「場所」成為作品的元素之一:根據特定展覽場所的時間、空間特性來結合藝術家創作思維,作品本體與環境場域是和諧同構的整體。它不只強調作品的存在,更在乎過程的「共振性」,場域中的藝術過程之動靜關係綜合影響了觀者,形成彼此的張力以及互為依託的關係,把時間與空間都納入成為藝術之一環,也是裝置藝術與傳統藝術很大的不同之處。
作為一種藝術品,裝置藝術的缺憾就在於其生命特別短暫,因為強調與社會和時空進行當下對話的有機性格,多數裝置具有「非永恆性」、或稱「暫時性」、「當下性」;一旦作品展示的時間結束,作品的「當下性」意義消失,也就必須「壽終正寢」了,留下的僅是或關於作品展示存在時的圖像資料記載、或是其文字描述,因此在購藏與鑒賞上有局限性,更無法達成藝術品永久性的要求。
其次,裝置藝術在本質上反對社會的規範性,藝術的意義常存在於社會生活規範的質疑和詰難,不以藝術性而是以其反社會性和批判性因素取勝。因此,常不具有傳統藝術應有的形式構成性因素,造成藝術規範的動搖與解體,從而走向生活化或雜耍化的無藝術或非藝術。
「裝置藝術」雖然只是眾多藝術表現形式的其中一種,但已成為當代藝術一項很重要的創作手法,不只強調活力與創意的呈現,其價值在於傳達訊息中的終極關懷及共鳴性。本期特別刊載四位建築家之裝置藝術作品,展現出來建築家對作品與環境場域之結合,及作品的空間性,都有其優越之處,只可惜其中有未能置於真實環境中,否則其予人的感動力量必定更大。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6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