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5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08年7月 Vol.154
新 聞
第二屆「台灣住宅建築獎」評選辦法
第二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評審開會紀錄/王增榮×何以立×邵棟綱×莊學能×黃永洪×黃長美×黃聲遠×歐陽駿
作品檔案674」雕刻家/施進宗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75」板橋陳宅/李靜敏空間設計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676」微風建設-宅2平方/林添安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77」陸府臻綠III/陳俊男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678」瑞雲祥呈/瑞雲祥呈設計相關事務所
作品檔案679」梨子咖啡館暨玉門全人關懷中心/開務建築 龔瑞琦蔣敬三建築師事務所
專欄」珍惜台灣的鐵道文化資產/傅朝卿
專欄」城市競爭力及「大活動」的意義/褚瑞基
論壇」中國建築師朱锫 ──孤島城市/朱锫× 史建 × 阮慶岳
特別策劃」SOHO中國 潘石屹
[專訪] 潘石屹
[SOHO系列作品]
SOHO現代城/崔愷、朱小弟
建外SOHO/山本理顯
SOHO尚都/彼得.大衛森及其Lab建築工作室
朝外SOHO/承孝相
光華路SOHO/馬清運
三里屯SOHO/隈研吾
總編輯的話
創造性品牌的地產公司
2002年,SOHO中國在紐約和香港上市時,保薦人高盛報告中說:「這不是一家普通的地產公司,而是如LV、Gucci那樣的時尚品牌的公司」,SOHO中國不像一般地產公司有土地儲備,卻持續創造高利潤,靠的就是很強的創新力和品牌影響力,為注重生活品味的人群提供創新的生活空間以及時尚的生活方式。
從紅石到SOHO,潘石屹找到了公司的方向和定位,SOHO最早由日本設計師山本理顯提出,這種本質上混合不同功能的理念,與潘石屹追求自然平衡的思想非常契合,他在早期《雜碎與牛排》文章中寫到,西方的思維方式是抽象、具體、分類的,而他喜歡“老子”追求自然、平衡、融合,天人合一、萬物相通的思想;因此在建築上,潘追求自然、熱鬧、多功能混合的開放街區,甚至刻意製造「雜亂」的感覺,創造性地將「傳統市集」與「現代主義」相結合,在中國這個擁擠、混雜、高速成長的時代中發揮到極致。
潘石屹與張欣這對夫妻檔,一位是經驗主義者,商業嗅覺敏銳,有著中國普通的思維、消費、審美觀;一位是完美理想主義者,十多歲到英國讀書,後來去華爾街工作,有世界觀與創新思想。二者風格迥異,然經過磨合後,結合二人長處,一位負責市場、行銷、財務,一位負責產品、規劃、設計和建設,形成了一種亦土亦洋、混搭而有獨特商業邏輯的個人品牌。因為品牌,所以其售價高、房屋去化速度也快,平均利潤率達到57%,遠超過其他地產業。
潘石屹認為建築是一種產品,產品的創新設計是未來商業競爭的靈魂。SOHO的產品前衛的混合了建築功能的嘗試,傳達了高品質的工作生活環境,同時包含了東西方文化中自然成長的要素,並與國際潮流、審美觀接軌。
SOHO尚都的樓書《雜碎》厚達348頁,其中只有10多頁利用建築師彼得大衛森之口指出:雜亂無序不規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尚都正是其建築表現,不僅外表不規則,內部5層樓也全部是小店鋪混雜在一起的「雜碎」世界;正如潘所嚮往的香港銅鑼灣,可以讓人充分享受沒有風吹日曬雨淋的逛街樂趣,這其實也就是包在現代外衣下的「中國大集市」。從此SOHO的推案都會有一本相對「形而上」的另類樓書,來探討建築與城市、建築與時代以及未來生活的關係:例如朝外SOHO的《世界》,表達一種反潮流的「貧困美學」;三里屯樓書則要表達「怎樣的城市才算有活力」這個問題。
「曾有人讓孔子用一個詞來概括教育,孔子的回答是:互惠。」潘石屹認為,這個詞同樣可以概括建築的本質,他也把這思想用於銷售上。滾動開發、加10%溢價無理由退房、高銷售傭金、保證及時支付與「末位淘汰制」,胡蘿蔔加棒子,SOHO的銷售團隊在房地產界打出了名聲。基於互惠的概念,SOHO中國蓋房子,投資者買房子,創業者租房子,商鋪為租戶提供各類商業服務,並吸引周邊社區的人聚集,享用他們提供的服務,這樣就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利益鏈條,一條截然不同於國際上通行模式的商業地產價值鏈,合了新富階層的投資需求,並把投資者和租賃者連接在一塊,辦公、商業散售的方式也經歷了時間和市場的考驗。
這個互惠的概念用於城市中亦然,潘石屹贊同《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書中提到的多中心、混合、開放、自然街區理念,他認為城市的意義和功能是提供聚居、交流、創造力的溫床;「中國的城市伴隨經濟的爆發,越來越呈現爆發式的發展」,「但這個過程中因為大尺度的規劃設計,和一座座封閉的建築孤島,失去了城市作為人類最大創造物的本性」,「任何領域缺乏多樣性都會傷害整體的進步,我們要實踐互惠,就需要瞭解各自的需求和資源,並且易於互相接近。」張欣在《一個偉大城市的魅力》也指出:包容、豐富、混合是北京這個偉大城市的個性,也是都市營造的特點及城市規劃的思想。
12年來,SOHO建造的7個兼具中國傳統集市和西方現代主義符號的建築群,就是潘石屹世界觀的體現;其中建外SOHO更可說是潘張二人建築理念的代表作品,它的規模和人口密度已等同於一個小城市,透過一個個開放的、自然混合的建築,他們希望帶動社區的活力,給城市帶來巨大的能量聚集、造成城市的復興。潘石屹不只是在蓋房子,他把一種文化注入到建築產品中,並凝固為有生命的節奏,引導著一種城市生活,或者可說是以建築建構全新的城市街區面貌,進而帶動一個城市的改變。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6
8076
7442
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