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紀宅


臺大城鄉基金會三十年:變革中的專業者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2月 Vol.329
974 2023-01-30

©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作品檔案2167

龍井紀宅:阿媽的房子不用吹冷氣

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前言:舒服的家

  伴隨快速的經濟成長,臺灣各地湧現大量鋼筋混凝土營造之住宅,多數設計缺乏通風路徑之考量,加上白日蓄熱、夜晚散熱的材料特性,在炎熱的夏日,室內溫度較室外還要高。為解決這個問題,家家戶戶裝上冷氣機,卻產生電量負荷的另一問題,且使用者必須承擔額外成本。但回過頭來思考,住宅的規劃設計應滿足的基本條件為何。委託者紀先生的母親不喜歡住在忽冷忽熱的冷氣房裡,這個要求是我們接受設計任務與相互承諾的基礎,且全家人願意一起接受這項挑戰—即一棟不吹冷氣卻依然感到舒適的房子。

合作式設計

  基地位於龍井,臺灣中部農村的「一條龍」建築,祖先與正廳在中間,兩側為房間。面對前庭有一棵榕樹與水池,充滿家族成長的記憶。工作啟始採取合作式設計過程,不僅為了理解空間需求與課題,也是家族共識凝聚的過程。然而,紀家成員散居各地,要讓每個人、每次皆參與討論並不可行。於是採取配對,由不同設計者訪談家族成員,再以角色扮演方式參與設計決策,其中包括伴隨家族成長的大榕樹,也是設計者扮演的一個角色。設計過程如下:

第一步:設計者成為使用者

  此階段約5~6週,設計者經由訪談認識可述說家庭成員的故事,紀錄家人與空間的關係,例如,逢年過節的大家族聚會活動、夏天最涼爽的地點等。透過不同成員的訪談與對話,設計者逐漸可以投入家族的生活想像,使用者則開始關心未來新家的設

計課題。

第二步:劇本與拼貼

  接下來的6~8週時間,是將上述訪談、紀錄、對話等書寫成空間劇本,說明人物、事件與空間條件。例如,從日常生活的理解,描述阿嬤喜歡坐在窗邊看外面,感受大榕樹下吹來的涼風,也可以跟路過的鄰居聊天。或者,當20多位家族成員回家為母親慶生時,在鄰近神明桌架起兩個大圓桌聚餐,使神明與祖先也能參與。類似劇本共有20餘個,經阿嬤與家族確認後,進行下一階段拼貼。拼貼類似草圖,以彩色紙片模擬劇本情境,但著重人物與使用情境的表現。在參與設計成員的討論與挪移、添加、修改等過程後,直到尺度、規模、形狀、空間關係等達到所有人對理想方案的共識。

第三步:模型模擬

  模型是進一步模擬劇本情境的工具,表現使用者在三度空間的感受,如上述阿嬤與鄰居互動的窗戶開口。另一重點是測試通風的有效性,藉由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態建築專家Ken Haggard的合作,以電腦評估空氣流動路徑與品質,探討可行的設計改善方案:如房間深淺與氣流導引方向、開口與牆體凹凸的引風效果、牆及屋頂採用雙層構造使空氣流通降低建築蓄熱、屋頂高低與形式回應基地條件導引風向等。

第四步:使用者即為營造者

  委託人紀先生除了參與整個設計過程,並擔任營造階段的總包商,學習從地基到屋頂整個營造過程,以及室內外各項裝修等細部工程,在一年之內完成施工與啟用。

反思與檢討

1. 舒服與愉悅的定義:從阿嬤到社區

  阿嬤在新房子裡住了15年,不僅享受沒有空調設備帶來的舒適,且因鄰居與家人的經常來訪而感到快樂,周邊鄰居說這裡是最舒服涼爽的地方。參與設計的家族成員,也因為讓阿嬤快樂而感到欣慰。隨著阿嬤的過世,除了繼續做為家族聚會的空間外,目前也在研議成為社區長者聚會的地方,舉辦各種課程與供應午餐。

2. 正向力量的整合導引集體創意

  利用自然與被動式的方法進行設計,減少空調設備的依賴,需要敏感於微氣候條件與使用者參與的集體創意,這是設計一開始即設定的兩項條件,在此共同理念下,設計過程整合正向力量導向可滿足所有家庭成員期待的設計方案。參與計畫的紀先生在成功執行營建成果後,開始研發利用天然與在地材料,實踐被動式設計理念。

3. 不依賴空調的永續性意義

  在氣候變遷與能源短缺的全球性議題下,臺灣的能源開發也引發爭議。永續性應著眼長時間的評估,本計畫雖營建成本略高,但減少電力消耗、增加風向流通的實驗性意義,若成為設計專業與制訂營建相關公共政策的參考,不論是獎勵使用地方再生建築材料、減少鋼筋混凝土的使用等,將有助於環境永續之實踐。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3年2月號,Vol.329)

974 2023-01-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1332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1102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8235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