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IRACDC 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Vol.332


ta台灣建築雜誌 2023年5月 Vol.332
1640 2023-04-28
關鍵字 :  住宅 競圖

封面╱ 編輯部


編輯室手記

新聞

traa 台灣住宅建築獎「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得獎論文分享講座─側記

從臺日住宅型式演變探討玄關空間變容──高鈺淳

從生命週期觀點探討輕建築系統類型之研究──王宓琦

 

2023 IRACDC 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

論述」疫後住宅的發展方向——兼論得獎作品

           黃長美/《台灣建築》雜誌總監、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論述」更上一層樓/提供年輕人設計創意自由飛翔的平台

           陳聰亨/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理事長

 

首獎/中國

Sky Village Incubator

第二名/俄羅斯

POLAR STOROZHKA

第三名/台灣

Carbon Lab of Circular Economy—Carbon Capture Project

 

榮譽獎」Urban Instability - Participatory Urbanism

榮譽獎」Urban ZIP.per

入圍」Alveolar Filter

入圍」Four Filtering Pieces House

入圍」No One is an Island

入圍」Return To The ( )

入圍」Spatial Folding of Urban 'Patches'

 

頒獎典禮OMA 講座─住宅趨勢思考

2023 紙上住宅建築國際競圖──入選作品決選審查

頒獎典禮座談會──後疫情下建築面臨的挑戰

入選作品對談與評論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 2199|重慶大悅城/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作品檔案 2200|台東綺麗珊瑚館/林坤層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01|Pavilion 8/史曜齊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02|新板極TOP/三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發生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VAL)

作品檔案 2203|灣臥/XRANGE Architects 十一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04|重簷之家/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05|心的家屋/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 2206|劉宅 Eden Oasis/橙田建築│室研所

 

 

疫後新生活
 

  肆虐三年的新冠疫情總算差不多告一段落,經過了這一場災難,改變了許多事情,也必定會改變未來住宅設計的方向;我們會更重視房屋的健康和安全性,尤其是對自然、光、通風和空氣品質的考量;在家工作和學習時間的增加,導致彈性多功能、多用途房間設計納入思考,作為內外過渡的玄關和儲存空間也顯現出其必要性;更多的戶外和半戶外空間,例如陽台、花園、露台、屋頂花園等,因為可以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休憩和活動的場所,而受到大家的歡迎;社區社交空間如共用廚房、休息室、健身房、遊戲區、獨立的辦公空間、線上學習區、家庭影院等,也都可能被考慮納入社區公共空間設計中。

  疫情後住宅與城市的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少人想繼續維持在家辦公或遠端工作的生活形態,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郊區或鄉村地區居住,並從事城市中的工作,因此可能會導致對鄉村住宅及辦公空間的需求性、以及更高效的智慧空間之設置等。疫情提高了公共衛生和設施的要求,隔離的孤獨感讓人們對於綠色休閒空間和公園更加重視,也理解到社會互動交流的重要。疫情後,規劃界提出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在15分鐘交通距離內的區域能夠滿足生活與醫療等的基本需求,因此區域交通方式也有所改變,自行車和步行道路都會增加使用性,也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和社區建設:如社區圖書館、健身中心、游泳池、公共廣場等。

  疫情同時加速了智慧化發展的需求,在生活上的智慧家居(照明、空調、音響、窗簾等)、智能門禁、監控、警報、遠程辦公和線上教育等,在衛生與健康上如自動感應分類的智能垃圾回收系統、空氣過濾系統、抗病毒和細菌的材料(銀離子、銅等);種種智慧化設計將使得生活更為健康、安全、衛生、方便。

  疫情讓人們省思人類面對災難的脆弱,因此對待地球的方式應該更謙虛,以最大限度與彈性地利用空間,降低對環境的傷害,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更為緊密,城市能夠自給自足、減少碳排放;以被動式設計,在考慮舒適度的同時,降低室內環境的冷卻熱負擔;選擇使用高效的隔熱和門窗、高效的照明、空調系統等方法提高能源效率,並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使用可持續建材包括回收材料、天然材料、低污染材料等,以節省資源、減低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應加入循環經濟的概念,考慮生命週期成本,包括建造、維護、修理和拆除等費用;唯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永續的生活在地球上。

  本屆紙上國際競圖題目「多功能永續與健康宅」其實就是揭示了未來住宅設計的方向,而得獎作品也或多或少反映了上述的疫後住宅的趨勢,雖然看起來得獎作品對於住宅單元比較沒有新意的呈現,對於城市的未來或是智慧生活、技術層面好像也比較少人著墨,不過還是有很多亮點值得我們注意,例如首獎就是思索社會弱勢農工在疫情中面對無法工作的打擊,提出對策而獲得讚賞。OMA的大衛.希艾萊特在頒獎典禮演講中提到,他不贊成住宅的摩天大樓,尤其是基地中塔樓的重複配置,因為摩天大樓與土地、環境都脫離了關係,尤其是沒有方便使用的公共空間來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因此他們用低層住宅水平疊加的方式,使得居民彼此間的交流機會增大,達到更好的社會公共性,而仍然能夠滿足同樣的密度的人口數;似乎我們在科幻片中看到的垂直城市、三度空間的交通方式,也許不是符合人性、城市的未來發展呢!

                                                                                                                               

總監 黃長美

                                                                                                                                                                                                                                                                                                                                                                                                                                

 

1640 2023-04-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0586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0279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7667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