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專輯 台灣建築雜誌2023年7月 Vol.334
1732 2023-07-03
關鍵字 :  住宅

©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224

 
行善社會住宅
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基地概述與整體發展構想
行善社會住宅基地為社會福利設施用地,基地位於行愛路西側、行善路北側,周圍道路為舊宗路30m、行善路30m、行愛路20m、新湖一路15m,周邊有潭美國小,附近1,200公尺內有大潤發、好市多、家樂福及美食店家。舊宗路一段向南600公尺可達成美右岸河濱公園,生活與休閒機能皆達到最大的便利。
 
本計畫範圍西南側舊宗路一段及東南側行善路,均設有公車站牌與基地相近,欲搭乘公車者可加以利用。
 
社會住宅對我們而言,就是提供有需要的大眾居住基本的空間,協助弱勢的朋友及對象,整合共榮、共享、共存的大環境,也期待藉由社會住宅的推行,真正提供一個應量移居的住宅,回歸生活的根本。我們提出一個「Share Village」的概念,針對社會中五種弱勢的對象,以七種態度及策略企圖連結社區資源及整合公共利益,已此機會創造雙重價值,既可關懷、照顧弱勢族群的需要,亦可供給原有社區開放空間做使用,提供停車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帶來務實的社會住宅實踐策略。
 
宜居的Share village
公共角落的建構
由共享的角度出發,串聯每層的公共空間,提供市集、交誼、農園…等不同機能使用的公共性。
 
地面層
重視社會住宅與社區結合:
1. 提供共享都會空間
2. 社區戶外空間塑造
3. 社區照護活動中心空間
 
共享空間
基地內由共享角度出發,串聯每層的公共空間,提供市集、交誼、農園……等不同機能使用的公共性。以引導綠色生活、照顧及閱讀……等公共活動,最終將村落的概念匯聚於頂層,由視野開放的景觀作為公共性串聯的美好期待及終點。
 
後話
以感性訴求結合更新街廓,以表現主義手法,創造出建築與環境場所的詩意;以理性的空間結構與構築系統來表現建築的空間形式,立面以一般簡潔灰色及白色之材料透過構築細部整合,不僅表達了建築物的構築美學,也型塑了都市的場所精神。於新社區經營的思考上,讓使用者有表達意見及參與的機會,建立與住民良性的雙向溝通有效提升公共設施之實用性與功能性,且透過共同討論共同參與的過程,可以凝聚使用者的共識與情感,提升社區生命的動力,對於未來城市發展確實達到居住正義的實現、城市美學的實現、新的社會運作模式以及智慧城市新產業的帶入。(文: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資料
 
行善社會住宅
業 主: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局長王玉芬
地 點:臺北市內湖區行善路266、268號
用 途:地下一層/臺北市政府公共運輸處
一層/幼兒園及長照中心
二層/幼兒園及長照中心
三至十層/社會住宅
 
建築
事 務 所: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主 持 人:郭恆成
參 與 者:鄭為中、蘇汶衍、文姵心
監 造: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結 構: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水 電:寶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空 調:泓發空調技師事務所
室內、景觀:郭恆成建築師事務所
 
施工
建築、水電、空調、室內、景觀: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
外 牆:深灰半鑿面磚、白色山形磚、深灰色山形磚、馬賽克壁磚、天然石材、後製清水模
開 口:玻璃欄杆、窗簾盒、尺層板燈
室 內:地坪/水泥砂漿、止滑石英磚、中空隔熱磚、木紋磚、PVC地磚
            牆面/淺灰色半鑿面磚、白色山形磚、深灰凹凸面磚、馬賽克壁磚、金屬包版
            平頂/暗架矽酸鈣板、批土刷防霉乳膠漆、防颱行長條鋁企口天花、明架礦纖天花
景 觀:鋪面/透水磚、花崗石、石英磚、平板磚、木紋磚
            綠化/人工草皮、光臘樹、阿勃勒、臺灣欒樹、杜英、流蘇、鐵冬青、楝樹、青楓、
                       水黃皮、竹柏、土肉桂、九芎、山櫻花、茄苳
            排水/高腳落水頭、PVC陰井、排水版
燈 光:花檯燈、鋁條燈
 
基地面積:21,570.52㎡
建築面積:6,929.12㎡
總樓地板面積:69,301.6㎡
建築層數:兩棟/地上十層、地下三層
 
造價
建 築:新臺幣848,156,472元
水 電:新臺幣467,571,379元
空 調:新臺幣8,317,155元
室 內:新臺幣90,187,398元
景 觀:新臺幣74,559,226元
 
設計時間:2019年 6 月至2020年 6 月
施工時間: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3年7月號,Vol.334

1732 2023-07-03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里院
里埕設計工坊
台灣建築雜誌2013年3月
Vol. 210
21340 2015-02-25
剩閒居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31106 2015-03-04
水上流
葉熾仁
台灣建築雜誌2011年3月
Vol.186
18240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