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72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0年1月 Vol.172
封面繪圖:新居千秋 (大船渡市民文化會館‧市立圖書館)
新 聞
第四屆鹿特丹雙年展」延異之地 空間囹泊
特輯」陳仁和逝世20周年紀念
陳仁和建築師生平年鑑 1922-1989/陳司斌
遺忘的歷史與傳奇的人生 談台籍建築師陳仁和/徐明松
從陳仁和作品原創性、建築構成術觀察戰後台灣第一代建築師作品中傳統風格的差異性/傅朝卿
作品檔案756」大船渡市民文化會館.市立圖書館/新居千秋都市建築設計
作品檔案757」大芬美術館/Urbanus 都市實踐建築事務所
作品檔案758」樸建築/大硯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759」花蓮光庭街屋/嵩澤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760」現代休閒別墅/大也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欄」中國營造學社成立80週年的意義/傅朝卿
專欄」建築的時代精神與創意/曾梓峰
上海創意園區系列報導 」連結時尚創意的孵化器─上海八號橋創意產業園區(BRIDGE 8)/許郁青
思想與挑戰 」國際競圖性冷感:從國際競圖看台灣建築浪潮
是時代造成了台灣建築邁向國際的性冷感,還是建築新生代需要競圖威爾剛?/Underground Movement 地下流+闊合國際有限公司
特別策劃」建築教育國際研討會
環境與實驗建築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y/Brett Steele
設計智識 Design Intelligence/Michael Speaks
40年的建築教育:個人的經驗談 40 Year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 personal view/Lars Lerup
對當前台灣建築教育的觀察和想法 The Cross Section: An Observation of Current Taiwan Architecture/張樞
編輯部企劃製作」城鄉風貌十年有成—「跨域交流對話、創造國土永續行動」
編輯室手記
編輯室手記
鑑別建築雜誌好壞的方式之一,在於它提供了多少「看不見」的內容?對我來說,「看不見」的內容越多,評價就會越高。因此雜誌編輯的箇中之處,似乎就在如何用已知編織未知。
試想,雜誌上的內容哪一件不是已知的?哪一件不是已看得見的?然而,沒有人會為了這些已知的事物看雜誌,大家看這些已知的事情,是為了投身未來,想要捉住航向那不可捉摸旅程的一絲線索。讀雜誌,就如閱讀任何有想像的事物一般,是在投射未來;而藉著這個投射,彷彿在下一秒即將發生未知旅程裡較可心安。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卡爾維諾曾描述了一座名為「席克拉」的城市,那座城市永遠在建造中,鷹架從未被拆下來過。旅客因此就問:「為什麼建造席拉克要花這麼久的時間?」居民會不停下手邊正忙著的工作,回答:「這樣子就無法開始破壞它」。沒有人能破壞一座想像的城市,就如同一直在編輯台上的雜誌,內容最為豐富。因此,最好的編輯就是讓從印出來的雜誌就像沒有編完一般。但縱使如此,卡爾維諾還是不甚滿意。在描述另一座稱為「貝瑞尼斯」的城市時,他說:「一切未來的貝瑞尼斯,都已經在此刻出現,一層層包裹在一起,侷限、填塞在一起,無法脫身。」
進入2010年的台建試著以混搭風層層堆起,看能不能在層疊幾乎密不可尋的一絲縫隙中,看到「看不見」,而不掉入卡爾維諾的預言。在這個由鹿特丹雙年展、陳仁和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日中台三地建築作品、上海創意園區報導與台北地下流設計交流會的高低對話、以及建築教育國際研討會報導,疊出的千層派,我們相信是夠甜膩的;然而,藉著甜膩來品嚐憂慮,並感受到憂慮裡潛藏的巨大力量,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關於這點,卡爾維諾是藉著極端的作法來表達,他指稱人間作為煉獄,卻相信地獄還存在著未來;第二點是我從來沒有辦法同意的。但縱使如此,我還是著迷於他這樣的文句,而且覺得非常合適於獻給未知的2010年: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份,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43
8090
7453
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