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對話:問稻社


台灣建築雜誌2024年11月 Vol.350
170 2024-11-06
關鍵字 :  民宿

© 直譯攝影


作品檔案 2375

與自然對話:問稻社
AG匯創
 
問稻社擇址於「閩北最美鄉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後源村,建築四面環山、竹林相擁、稻穀梯田層疊,是由廢棄的鄉村小學改造而成。與AG以往的高密度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專案不同,在問稻社的設計建造中,我們更多的是聚焦重塑稻種文化精神及振興村的發展,來探尋一種自然建築及構建承載新農民的後現代生活的精神場域,冀以讓設計的每一步都是對自然、對場地、對生活的尊重與回應,讓建築成為一方世外桃源般回歸到本真、本我的精神綠洲。
 
一、源起・初見後源
問稻社社長——Michael,通過一攝影師朋友的一張照片結識後源村及其中這個被荒廢的小學建築,而後到訪考察一見如故,政府支持、夥伴熱情、學校改造開發計畫迅速落地。後經疫情與股東變動,在香港建築師朋友呂達文(AG匯創 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及團隊助力建築設計改造下,開啟種田之舉,與村民共耕、踐行綠色農業,冀以可以提升土地價值,吸引年輕人回歸,解決鄉村空心化問題,同時也為來入住的客人提供切身參與到耕種的機會與體驗。
 
傳統村落 美麗後源
後源村始建於明代,位於海拔600多米的大山之麓,山頂部為原始森林,山腰處以竹林為主,山腰以下梯田層層疊疊,青瓦泥牆木構老厝布列於梯田腳下,村民世代以耕種為生,沉澱了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
 
二、融于自然 新舊對話
原場地是三棟獨立平層、呈「門」字形排列的學校建築,前側東西兩棟各四間課室為磚瓦結構,北面後山一棟三間課室,標高高於前面兩棟2米5左右,是最原始的福建特色石頭牆加木梁結構,另有一將要倒塌的廚房(原學校食堂)。「門」字佈局中間為操場,且有五顆已有60年樹齡長勢良好的水杉。因是學校建築,原空間佈局較簡易、分隔相似,每間課室面積在38㎡左右,也適逢一間舒適客房大小。
 
基於對場地以及整體山體景觀的尊重,設計遵循以輕介入、先隱後揚、利舊翻新、去繁從簡、串聯疊加,保留主建築體結構,根據原有空間格局對應調整功能佈局,以此回應建築與場地的關係,對話環境,賦予其新的生命與活力。
 
利舊翻新,情感延續
作為村裡唯一的公共建築,原小學承載了村落幾代人的教育與情感,故此在尊重和保留場地現有特徵前提下,最大化的保持整體建築的基本佈局和能夠利用的所有牆體,透過一個連續的屋頂將三棟建築串連起來,並留存五顆60年樹齡長勢良好的水杉,讓新改建築成為既是承載記憶的容器,又是過去與現代之間的錨點,以予村裡人留存一份永久的回憶的同時,又給予到訪住客提供一個遠離塵囂、親近自然的休憩之所,更成為傳承與活化後源村落文化的新場域。
 
去繁從簡,環形串聯
設計在保持建築原有結構特色的基礎上,對內部空間進行了合理的分區與整合。中心區域被打造為寬敞明亮的公共休息大廳,成為民宿的社交核心與心靈棲息地。周圍則環繞分佈著由課室改造而成的客房,以中心發散的方式佈局,將各功能區域以環形動線巧妙連接,在提升空間整體性與流暢性的同時,又便於住客輕鬆探索每一個角落,享受漫步於山谷建築間的愜意時光。
 
另一個「丘」——無界泳池
依山而成的梯田,在一個個山脊形成天然的弧形輪廓,故在進行泳池設計方向和形態研究時,汲取梯田形態為靈感,設計成橢圓形的無界泳池與圓形的泡湯池,也構建出另一個「丘」,在這個小山脊上剛好與周邊梯田形成對話,與當地最有名的「鯉魚丘」、「勺子丘」形成了很好的對望及呼應關係。暢遊在泳池,猶如鯉魚游在自然,虛實一體,自然靈動,360°享受身心的放鬆和愉悅。
 
穹頂步道——大屋頂
弧態遼闊的屋頂是俯瞰全景的絕佳視點,設計採用深色小礫石,用水泥鋪底,再拍打上去,在起到防滑的作用的同時,也形成較為純粹的黑色效果。弧形的連結,高低起伏的變化,不僅消解了原有建築的強硬體量與厚重,也為人們提供了不同角度和維度與自然完全開放和緊密接觸的機會,帶來豐富多樣的視覺變化,同時,這種流動性的設計融入到連續的山體和谷地景觀中,完成了從形態到功能的串聯,形成了與周邊山景、梯田、泳池有趣的對景關係。
 
疊加自然——氣候適應
問稻社是綠色、低能耗、可持續的。針對當地的氣候特徵,通過弧形外擴屋頂與可全打開式玻璃門設計,提供足夠多的遮陽和避雨的室外活動空間和足夠通風的同時也避免強烈的直射陽光,減少對能源的消耗。
 
引景入室——消弭的邊界
設計試圖達成自然景觀與內部體驗的巧妙契合,休息大廳、客房、茶室、餐廳都直面自然山體,室內外的小高差與大面積的落地開窗及折疊門窗設計,引景入室,使得建築與自然、室內與室外、近景與遠景之間形成無縫的連接,讓人於室內站著、坐著或躺著、甚至在泡池中也能欣賞這一自然美景,享受與山景梯田為伴的片刻寧靜時光。
 
三、地方性營建——材料與建造
在前期調研測繪的基礎之上,設計結合對現場地域性風貌的感知,遵循就地取材、迴圈利用與融入環境的原則,通過保留與修復、創新利用當地材料以及巧妙融合自然環境與村落風貌,以及採取一系列措施實來現建造活動的低碳可持續,深刻來體現設計團隊對地方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踐行。
 
就地取材
自古以來,後源村便盛產翠竹,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優勢,在建築擋土牆的建造中,設計採用竹子範本澆築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在澆築過程中自然鐫刻下竹紋的細膩與雅致,既強化了結構的穩固性,又巧妙保留了自然元素的美學韻味,讓每一面牆都成為了自然與人工和諧共生的見證。
 
迴圈利用
對於拆除的木屋頂結構板材與木梁,設計採取資源迴圈利用的策略,通過精細的再加工處理,創新性地應用於牆面裝飾、櫃體制作、門板及天花吊頂等,有效降低了造價並踐行了環保理念,賦予廢舊木材新的生命力。同時,秉持著「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原則,建築廢料如水泥砌塊、破碎石材板等也被合理再利用於鋪路及山路硬化,不僅有效減少了資源浪費,還提升了道路的耐用性與美觀度。
 
保護修繕
在舊建的拆除過程中,設計團隊精心保留並修復了原建築中具有歷史價值的石材牆和較為完好的磚牆部分,通過簡單勾縫處理,不僅保留了原始風貌,還增強了建築的質樸感與歷史厚重感。
 
新舊材質的巧妙融合,不僅構建出鮮明而富有層次的視覺對比,更深刻詮釋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讓問稻社的每一磚一瓦都訴說著過去與未來的對話。
 
四、重塑稻種文化精神及振興鄉村發展
以梯田美景著稱的後源村,近年來卻面臨空心化及農業結構調整挑戰,稻田荒廢,傳統稻作文化逐步面臨消逝。問稻社的籌備與建成,不僅是主理人Michael個人的情懷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更是呂達文團隊對鄉村振興的深刻理解與建築實踐。
 
以通過土地流轉,保護梯田生態,探索高品質有機稻米種植技術,來重振稻種文化,吸引青年返鄉,使鄉村振興成為實踐而非空談。同時,在設計建造中也盡可能的雇傭本地勞動力,並計畫在專案運營後增設服務崗位,進一步促進當地就業、拓寬村民收入來源。(文:AG匯創)

作品資料

問稻社
業 主:張挺
地 點: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後源村
用 途:地上一層/複合功能大廳、餐廳、客房、庭院、泳池
            地上二層/可上人屋頂、茶室、客房
            地下一層/池下光廳、儲藏間
            地下二層/臥室
 
建 築
事 務 所:AG匯創
主 持 人:呂達文
參 與 者:蔡暉、蔡超、劉萬全、資小葵、
王思傑
監 造:蔡超
結 構:萬磊
水電、空調:羅志強
室內、景觀:AG匯創
 
施 工
建築、水電、室內、景觀:江西省美港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空 調:日立空調
 
材 料
建築外牆:原有灰磚、毛石塊(就地取材)
客房內庭院牆面:水泥色稻草肌理塗料
開 口:主入口及多功能區門窗/斷橋隔熱系統門窗
木 門:原木實木套裝門(原有老木料加工)
室 內:牆面及頂部/土色稻草肌理塗料
地 面:安哥拉黑色石材
衛生間牆及地面:安哥拉黑色石材
窗:立面鋁窗斷橋隔熱系統窗面
木 門:原木實木套裝門(原有老木料加工)
景 觀:毛石擋牆、碎拼石路徑、原生態梯田、灌木種植
 
基地面積:1,722㎡
建築面積:1,450㎡
總樓地板面積:1,634㎡
層 數:地上二層、地下二層
 
造 價
建 築:人民幣3,850,000元
水 電:人民幣250,000元
空 調:人民幣550,000元
室 內:人民幣1,430,000元
景 觀:人民幣150000元
 
設計時間:2019年10月至2022年7月
施工時間:2022年11月至2024年6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4年11月號,Vol.350
 

 

170 2024-11-06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毛屋
台灣建築雜誌2024年11月
Vol.350
186 2024-11-06
轉動之家
台灣建築雜誌2024年11月
Vol.350
291 2024-11-06
Innterval
台灣建築雜誌2024年11月
Vol.350
221 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