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178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0年7月 Vol.178
3368 2015-05-28
關鍵字 : 

封面繪圖:姚仁喜(蘭陽博物館)


 

編輯室手記

 

新聞

新聞延伸報導」建築實驗雙年展 2010  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包涵榛、朱弘楠

 

作品檔案813」蘭陽博物館/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814」實踐大學體育館及圖資大樓/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815」中國鋼鐵企業總部大樓/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對談」建築的空間戲劇:談蘭博與後蘭博/姚仁喜 × 王俊雄

評論」渾濁與清明之間的地方/吳光庭

 

作品檔案816」Necklace House(日本)/中村拓志/Hiroshi Nakamura & NAP Architects    

作品檔案817」House Flora/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林友寒建築師+何東光建築師

作品檔案818」Nautilus House(墨西哥)/Arquitectura Organica

作品檔案819」A House with Wings/考工記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820」宜蘭蔡宅/蔡東南

 

作品檔案821」台中趙宅/Citicrafts 建築作坊

作品導讀」一場點線面體的浪漫遊戲台中趙宅/林昌修

 

對談」原相原風景第五回:Foreseeing/龔書章 × 王俊雄

對談」MVRDV建築的社會哲學:與Winy Mass的對話/Winy Maas × 謝宏昌

 

展覽評論」絕不表錯意的Rogers建築展/林芳怡

 

專欄」世博之外的上海/傅朝卿

專欄」作法、說法|美學、政治/郭恆成

 

上海世博會園區規劃系列報導」城市最佳實踐區─實踐的創新/許郁青

 

台北學憂鬱」壞迷宮  關於「公賣局前中山配銷處」都市再生的裝置行動藝術計畫/顏忠賢

 


編輯室手記


本期封面故事為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近作三則,其中蘭陽博物館尤為引人注目。蘭博於六月下旬開始試營運,由於建築空間與展示的品質都高,近日在網路上已有討論,可預見將引起一陣風潮。本刊搶先登出之目的,即在促進對此作品的討論。蘭博從規劃設計至興建完成超過十年,歷經數任縣長,其過程之複雜曲折,恐怕未經歷者難以體會。然而其成果大步跨過台灣博物館空間設計的歷史水平,為日後創作立下新的標準,建築師的遠見與辛勞應是值得社會給予讚賞。而為詳實報導蘭博,編輯室除幾次赴蘭博實地採訪外,也與姚仁喜建築師進行對談,藉此進一步瞭解其創作出發點與蘭博之後的創作轉變。姚仁喜為台灣當代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其創作路線經歷數次轉折,從他已完成的作品來看,蘭博應是高峰之作之一。蘭博設計構思由史詩尺度的山海及龜山島地景出發,又藉由轉化自海岸單面山地形的抽象岩石造型,與烏石港史蹟地景形成既嵌合又對抗的微妙辯證關係,而此地景想像又連續進玻璃大廳裡的戲劇化空間體驗,最後止於岩石外形對應的山-平原-海的展示序列。宜蘭地景在其手中被幾次轉化成不同形貌,而這些形貌又在室內外彼此相互整合的空間關係裡,相互滲透浸染,雖然展示空間略嫌侷促,但整體仍不失是一首宏大精緻的地景敘事。以地景方式來描繪地方博物館,已經多次出現在十多年來的建築學院裡的學生設計作品裡,這是回應台灣社會1980年代末期解嚴後追求地域性的方式之一,因此在蘭博地景主義背後,其實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涵構在支應著。不過姚仁喜對此主題的拿捏與其極富個人色彩的詮釋,卻是得以讓他站在這條線上,卻又不被其所囿、甚至還創造出新局面的最重要原因。地域主義不是萬靈丹,意識型態不能造就好建築,建築師的巧思、堅持與努力才能做到。我們也可以預期,在台灣抄風盛行與偏愛利用建築進行政治操作的狀況下,地方博物館的興建可能將如雨後春筍,而在蘭博將此地景主義具體實踐後,也將會成為台灣未來各地地方博物館新建時的典型思考。屆時希望蘭博的地景主義不會被迷思化,成為另一種陳腔濫調。

相對於姚仁喜擅長的宏大敘事,本期的另一重點是「小」住宅。住宅所面對的是充滿各種枝枝節節,看似斷斷續續實則相互關連的生活片段,充滿了個人色彩。也因為個人性極高,小住宅也是建築師創作的樂土,許多建築師具有時代開創性的實驗,都始於小住宅;柯布1928年膾炙人口的薩伏依別墅,即是一例。從這點來看,小住宅適足以成為蘭博的對位,它們共奏了當代台灣建築的一個切面。而在這個當代台灣性的討論裡,國外是不能缺席的,因為國外是台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台灣性的朋友也是敵人。因此本期除了刊出林友寒位於台中的House Flora、洪育成的新竹謝宅、蔡東南的宜蘭自宅與Citicrafts的台中趙宅外,亦登載日本建築師中村拓志的Necklace House與墨西哥Arquitectura Orgánica的Nautilus House作為參照。這些作品各擅一方,有其各自的課題關懷,呈現了極為多樣的人性表現。但再更深一點看,相較之下,除了少數作品外,對於住宅原型方面的討論較為淡薄,而正是柯布1920年代小住宅實驗的重心。也就是說,小住宅設計也有其宏大敘事,是在生活枝節與居住普遍性之間的辯證,若只表現居住者的個別性,恐也偏頗。由此觀之,Necklace House與台中趙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兩件作品。而林昌修對台中趙宅的觀察與評論,從點線面體逐層切入,則是非常有趣的導讀文章。

另外,本期在對談與評論兩方面也豐收。三篇對談分別進入了姚仁喜、MVRDV的主導人物之一Winy Maas與龔書章的眼睛來觀看這個急遽變動的世界。他們從不同角度,都提出了建築社會性的課題。這似乎是步入21世紀的我們,不能不關注的。尤其Winy Maas的訪談花了很多時間籌備與處理,希望能帶給讀者第一手的經驗,而非只是人云亦云,跟著流行擺動;在此並特別感謝謝宏昌的協助。Foreseeing是本刊策劃的「原相原風景」的最後一回,感謝龔書章極有耐心的接受每月煩擾,並提出對未來的看法。評論方面,吳光庭以宏觀視野對蘭博提出的看法,並申論「地方」之意旨所在,值得一讀。而林芳怡對於Richard Rogers展覽的評論,在第一時間就切到重點,令人敬佩。而許郁青與傅朝卿兩文之間的對話,則是意外收穫;尤其傅朝卿的深意,值得讀者多加玩味。

最後,顏忠賢的看似趣味實則血腥的「壞迷宮」,隱喻了都會生活的諸多面向,掏出了諸種不為人知的惡念。這個展覽也回應了本期一開始的「開天窗」,兩個展覽互相激盪,構築了一個盛夏熾熱、令人難以喘息的台灣都會景觀。

 

3368 2015-05-28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慈林新館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台灣建築雜誌2015年7月
Vol.238
20048 2015-07-06
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44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6年1月
Vol.244
11815 2016-01-04
Four Seasons.台大
英屬維京群島商唐宋國際建設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胡永復建築師事務所、協定設計
15101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