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建國二村人文藝術場景再造設計競賽


景觀作品 台灣建築雜誌2025年5月 Vol.356
16 2025-04-30
關鍵字 :  景觀 歷史文化園區

© 游智傑


作品檔案 2447

虎尾建國二村人文藝術場景再造設計競賽
——延續生活記憶的聚落建築群活化
常民居構築工程有限公司
 
虎尾建國眷村,為雲林縣虎尾鎮建國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軍眷聚落的統稱,鄰近已廢棄的虎尾空軍基地,為全台灣唯一留存的農村型眷村,也是臺灣少數的日遺眷村。2015年6月登錄為雲林縣有形文化資產,屬於聚落建築群。
 
2023雲林縣虎尾鎮新舊城區縫合計畫—建國一村自然探索及人文歷史場域再造,去年完工,2024年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這樣輕巧的,藉由環境清疏與空間梳理,重現眷村景觀風貌的方式獲得肯定。
 
雲林縣虎尾鎮新舊城區縫合計畫(二期)設計競賽—自然探索及人文歷史場域再造 (簡稱縫合計畫二期),延續第一期以景觀工程為主的計畫案,使夾在虎尾舊鎮的水綠空間與雲林高鐵新城區的建國一、二村,透過縫合計畫可以串接兩個區域,促使綠色基盤的落實、完備全齡共享空間、再現空軍文化意涵、延伸地方生活場域、落實城鄉發展等目標。
 
建國一村是累積多年的資源整理聚落建築空間、和景觀場域。建國二村相對的資源較少,上述縫合計畫二期以景觀工程為主;然二村的聚落建築損壞更嚴重、沒有正式的整修資源,本案設計競賽乃權宜之計,採用以藝術的手法再詮釋歷史人文場景。
 
保留農村型眷村的人文痕跡
與一般常見的都市型眷村不同,建國眷村的配置反映了1943年台灣總督府所訂定的《台灣決戰體勢強化方案》其中為防止美軍轟炸,將原本集中式的基地兵營進行分散,因此原始日軍興建的四區眷舍呈現散落在農田間的狀態。
 
國民政府來台後沿用、改造作為空軍眷村,使得空間除了軍眷文化,也多有增建特色。如前所述,本案沒有正式的整修資源,要用更輕巧的方式整理這些老空間,我們的策略是將核心區內的空間清理雜物,以藝術的手法植入、結合居民生活的殘跡,讓眷村歲月過往的人文痕跡浮現。
 
「探險」與「勇氣」的展現
縫合計畫二期中以建國二村為操作基地,空間再造定位為展現空軍眷村文化的場景,活化方向也導入自然探索的概念,期望在特殊的空間文化背景及更貼近生態原型的場域之中培養「探險」與「勇氣」的精神。我們觀察建國二村的整體歷史空間涵構,集中的公共設施較為能發展主題性,因此設計競賽的操作,將核心區內的空間包括活動中心、圖書室、菜市場、水塔,結合生活殘跡,保有荒城美感,以藝術手法植入,讓眷村基地過往的人文痕跡浮現,創造供勇氣探索與生態教育的景觀遺構區。
 
文資框架下的設計可能性
由於建國二村曾多次發生火災,雜林叢生與建築傾頹的條件使得此區域容易成為地方的治安死角,考量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有限的經費使此區域得到初步活絡的可能與後續的低度維養,整體的空間再造手法並未採耗時較長的修復方式,而是在簡易的現場調查後,於符合分級保存維護的原則下,搶在遺構物進一步毀壞前,以低強度的修繕、類裝置藝術但仍不脫建築構築的手法,靈活、輕巧地設計,得以獲得短期內活化場域、加強民眾的參與與在地認同。
 
主要空間設計構想
A. 活動中心:為歷史公共核心空間,曾經歷過火災,設計除移除後期表面增設的大理石板、修繕回原始的木屋架,並使用透明浪板、攤平竹片,使自然光源能停留在火災後斑駁的牆面,同時透過壁畫及模型等藝術方式展現生態活力與眷村人文記憶。
 
B. 林蔭大廳:火災後屋頂僅遺存兩側的山牆,是林蔭大廳最顯著的畫面。我們希望透過鋼構樓梯的設置,使林蔭大廳不僅擔任戶外的集會場所,更以創造舞臺的角色佇立,定調大廳為一具有劇場性質的場域。樓梯的高程轉換建立新的觀看、互動方式,將觀者帶往平臺,成為劇本的參與者,彷彿為山牆體的鋼架構也固定上火災餘料,使其成為活動中心的視覺端景。
 
C、D. 圖書室:延續眷村意象與空間既有定位,設定作為行政、文化展示與史料圖書功能,主要採取修繕策略與原始風貌一致,也將迴廊的石棉瓦更換為透明浪板,獲得明亮、舒適的物理環境。
 
E. 展示間:作為活動中心軸線上最晚增建的空間,曾在後期規劃為舞台區,設計上盡可能保留火災後的牆面遺跡,因此將新設置的牆體全數與外牆脫開,活化為眷村生活展示空間。
 
F. 磚造水塔:水塔在建設完成後未曾有過作為水塔使用,反而成為居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在眷村成長人們的童年秘密基地,在保有底層原始生活隔間牆體的條件下,從水塔中央設置可供攀爬的鋼架構,並在儲水槽的空間內以編織網床與鋼構攀爬設施,使水塔得以成為探索、冒險的趣味空間。
 
G. 菜市場:輕巧、明亮、景緻是飛行者的身體經驗。我們希望在菜市場建立的竹構棚能傳達同樣的意象,並且搭配山型土椅子、多功能水槽的設立形成在眷村裡休憩、遊憩的場所,延續菜市場聚會與市集功能。構造上在既有的兩棟磚造建築旁落柱,在盡可能拉大跨距、減少落柱的情況下,凸顯竹材的輕巧,交織狀的構造形式與透光後的陰影傳達飛行的晃動,屋頂採用透明中空版,使棚下的空間透光明亮。
 
H. 曹宅:拆除塌陷之屋頂及屋架、形成明亮、安全的遺構狀態。
 
結語
建國二村具有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的身份,也有眷村的民間組織持續關注,要如何在廢墟中保有人文痕跡、又能夠提高公共性成為可參與的稅會教育場域一直是重要課題。對於這些聚落建築,我們採取「外貌保存,內部更動」的策略,希望這些具有歷史、軍事意義的設施得以被探索,做適當改造使得空間結合可逆性的裝置藝術,讓內部空間得以用具有藝術性的成果被呈現、感知。(文:常民居構築工程有限公司)

作品資料

虎尾建國二村人文藝術場景再造設計競賽
業 主:雲林縣政府
地 點:雲林縣 虎尾鎮
用 途:以藝術的手法再詮釋歷史人文場景
 
景觀設計
事 務 所:常民居構築工程有限公司
主 持 人:甘銘源、李綠枝
參 與 者:郭百朋、游智傑、紀璟凱
結 構:李建旻(G菜市場-飛行的軌跡)
吳蓓倫(B 林蔭大廳-山牆之梯)
 
施工
木構工程:諸野竹木構專門有限公司(活動中心、菜市場)、
                  土也永續設計有限公司(圖書室)
竹構工程:諸野竹木構專門有限公司
鋼構工程:郁晨工程有限公司
水電工程:馬吉爾工程有限公司
泥做工程:仁義湖營造有限公司
木 門 窗:梁木桁有限公司
藝術裝置:山田設計、簡吟如
土 椅 子:野地森活工作室
 
材 料
台灣柳杉、孟宗竹、桂竹、鋼材、透明中空版、
透明浪板、水泥瓦、黏土、石灰
 
造價
新台幣19,000,000元
 
設計時間:2023年10月至2024年 5 月
施工時間:2024年 5 月至2024年12月

 

(完整作品內容請參考《台灣建築》2025年5月號,Vol.356

 

16 2025-04-30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峇厘島棲息屋計劃
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
台灣建築雜誌2016年12月
Vol.255
4692 2016-12-14
溪頭銀杏橋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Capstone課程「溪頭木橋設計團隊」
台灣建築雜誌2017年7月
10064 2017-07-05
林建築
跡.建築事務所(TAO)
2017年12月
Vol.267
5964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