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台灣建築雜誌 Vol.207
ta台灣建築雜誌 2012年12月 Vol.207
封面繪圖:林洲民(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編輯室手記
新聞
作品檔案1068」藝文行草.台中草悟道/AECOM
評論」草悟「道」?/趙奕翔
作品檔案1069」口丟口丟噹高架橋下運動場/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特別策劃」海科館及海科館時期的仲觀
[作品檔案1070]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071] 區域探索館/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072] 海洋生態展示館/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評論] 創造傳統漁港的當代風貌 談林洲民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及其園區/宋立文
[對談] 海科館時期的仲觀 台灣的國際競圖無役不與/詹偉雄×龔書章×李明璁×林洲民
[作品檔案1073] 基隆新海港大樓/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074]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075] 台中中央公園/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1076] 台灣塔/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13TRAA第四屆台灣住宅建築獎」台灣住宅建築獎評審期許
專輯」2012老屋新生大獎
[評審感言]
/王俊雄|王增榮|李清志|林崇傑|張溫德|游智維|龔書章
[得獎作品介紹]
URS21中山創意基地|宅邸食旅|大稻程老宅中的東情西韻|日新國小紅樓復舊整修|民藝埕|Solo Singer老旅社保存再生計畫
[評論]新解老屋新生─老台北,新態度/吳聲明
[評論]除了行動還得思考 從都市保存與再生的身體經驗談起/徐燕興
評論」Building the site/楊家凱
論述」我的城市觀察/阮偉明
台灣空間文化」當建築成為展覽 終而只剩展覽 記兩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黃孫權
專欄」亞洲工業遺產台北宣言的意義/傅朝卿
專欄」建築師考試制度改革之另類思考/曾梓峰
台灣的地方」城內:台北舊城區的符號帝國/陳其澎
編輯室手記
2012年已近尾聲,或許是個反思的好時刻。在這一年裡,對於台建自己而言,最特殊的可能是跨過了第200期,為了標誌這一時刻,我們企劃製作了200期特刊,內容為二部分組成:「台灣現代建築20+」和「21世紀新生建築師」,嘗試藉著對二十世紀台灣建築的回顧和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台灣建築新力量的呈現,來捕捉台灣建築的發展軌跡。而在歲末的這一期裡,我們也有類似想法,但試著用比較不同、可能比較複雜的方式來呈現。它主要沿兩條思考開展。
閱讀本期的第一條線索為「海科館及海科館時期的仲觀」。林洲民(1955年生)及其仲觀團隊,是台灣最具活力的事務所之一,而海科館為期近八年來的心血之處,值得報導和討論。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對於台灣建築,今年似乎是個「時刻」。除了本期仲觀花了超過八年完成的海科館外,今年台建還報導過花了田中央(黃聲遠,1963年生)十四年的「羅東新林場」(11月號)和讓竹間(簡學義,1954年生)投入十年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6月號)。當跨期對這三件作品進行一種整體性的閱讀時,可以感覺到,台灣三個主要事務所,三個專業經驗上接近其生涯顛峰的主持建築師,總合起來,花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創造了今年!而當今年退場,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幾年,不會有這種情景的時代剖面出現,因為如果沒有意外,接下來幾年台灣建築的主要事件將是台灣國際競圖的陸續完成,包括衛武營兩廳院、台中歌劇院和台北藝術中心等,它們將構成未來幾年台灣新建築的主要景觀。
因此,藉著海科館時期仲觀對於台灣的國際競圖的無役不與,我們除回顧仲觀如何在屢敗屢戰之下仍奮力參與台灣自己舉辦的十六個國際競圖外,也想藉此拉開對於台灣國際競圖的重新思索和反省檢討。是該做這樣事情的時候了!就如同在「海科館及海科館時期的仲觀」刊頭文字裡我們所談到的,我們想問:台灣耗費之前十年舉辦了一個接著一個的國際競圖「目的為何?是為擁有權力的政治人物累積選舉資源呢?還是,真的是為營造台灣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做?對於台灣建築專業的提升,國際競圖真能發揮作用嗎?還是只是讓台灣建築專業沉淪為打工仔,賠了夫人又折兵呢?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只能走回保護主義的老路,窮困一隅?」因此,「海科館及海科館時期的仲觀」絕不只是一個事務所的傳記式報導,而是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某些重要徵候。
本期的另一條思索線為「舊空間新創造」,這部分除了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的報導外,也包括本期報導的兩個景觀作品:AECOM+環藝的「台中草悟道」和田中央的「宜蘭鐵路下運動場」,而蛻變於日據時期北火發電廠的海科館也屬這類空間。草悟道為台中園道既有空間的改造,除開那些關於將都市空間為草書書寫的概念令人難解外,草悟道案確實為一直角色不明、空間零碎的台中園道,藉著將空間連續,帶來容易讓人辨識的整體感,而讓人願意親近,讓空間和活動緊密結合。草書在這裡應該指的不是草書的形體,而是草書的「連續」書寫隱喻於空間連續性的創造。若是這樣,那麼草悟道相對於台灣都市空間經常被切碎處理,是有啟示性的。田中央的運動場案源於宜蘭鐵路高架後產生的新空間,藉著細緻且巧妙地與周圍地景和社區生活結合,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案子,其實具有高度的張力。
文章方面,本期特別邀請即將從東海建築系退休的阮偉明老師,寫作「我的城市觀察」一文。阮老師為台灣最好的建築專業攝影家之一,他的攝影作品不僅優美,還常常帶有故事性,只是他為人低調,不喜說明他的攝影哲學。因此,這篇文章是難得阮老師願意完整說明其看法,言簡意賅,非常值得仔細閱讀。來自破週報總編輯黃孫權關於最近兩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文章,則是本刊邀請殷寶寧企劃的「台灣空間文化」專欄裡的新文章。雖非建築專業背景,黃孫權卻敏銳地觀察出這兩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箇中奧秘,遠勝我看過關於這兩屆雙年展的任何文章;那些文章,套用黃孫權文章中的用語,大都「無關緊要」,其索然無味大致反映出台灣參與建築雙年展的形式化。這件事情,我身邊去看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界朋友,私下也都提出類似看法,但沒有人願意像黃孫權這般坦然,也沒有他這般觀察犀利。台灣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關係,或許該如前面提到和國際競圖的關係一般,好好地檢討反省,否則難有出路。
另外,本期也是評論豐收的一期。除了邀請楊家凱針對上期東和鋼鐵案提出評論外,趙奕翔對草悟道和宋立文對海科館的評論,也都值得閱讀。最後,陳其澎的「台灣的地方」專欄,這次帶我們重遊台北「城內」,他擅長的拉長空間的時間向度手法,替我們停駐了城內的空間歲月。
相關好文推薦
SUGGEST
熱門首選
HOT
10629
8079
7444
9150